1517年,王阳明突然口吐鲜血,两眼发黑。许久之后,他才缓过来,轻声自嘲道:“没想到报应来得这么快。”说完,他闭上了眼睛,回想起昨晚的一幕,依然心神波澜,难以平复。
王阳明为何会自责呢?这和他在赣州的作为有关。
当时,赣州匪患严重,历任巡抚都不能平叛。王阳明上任一年后,不仅平复了叛乱,还设置了三县安置流民,保障了当地长期安稳。
1516年,王阳明到赣州上任,正是赣州匪患最为严重的时候。
在赣州剿匪很难,因为当地的“匪”或者所谓的“流民”,大多都是因穷困而无法生存的普通百姓。他们在当地很有关系,甚至百姓愿意充任他们的内应,给官兵的剿抚造成了很大 麻烦。
王阳明走访当地查明实情,颁布了“十甲法”,要求每十户为一甲,各自相互监督。如果遇到陌生人而不上报的,一甲之内都会被连坐,此举有效切断了流民的内应。
在剿匪的过程中,王阳明上书朝廷,设置了崇义、平和、和平三县,用来安置无家可归的流民,让他们能够安稳生活。同时,他还颁布《告谕浰头剿贼书》,号召他们归顺。
然而,问题就出在这封《剿贼书》上。
因为王阳明确实为当地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以及王阳明兵法诡谲让流民焦头烂额,于是一些流民就有了投降的心思。
1516年临近年关,90多位流民首领来到赣州,打算和王阳明商讨投降事宜。一开始,他们躲在城外不敢进城。
王阳明派人来说:“你们也没有见识过赣州城繁华吧?不如好好到城里来玩几天。”流民们一合计,觉得王阳明说得有理,就进城了。
他们在城里玩了几天,王阳明照顾得很周到。眼看就要除夕了,他们便向王阳明辞行。
王阳明又说:“你们现在回去也赶不上过除夕,正好这也是我来这儿第一年,准备设立灯会,你们不如留下来看一看?”流民听后觉得不错,又答应了。
等到了初一,流民们又来辞行。为首的代表说:“我们得回去了,几千个兄弟都在等着我们,没有人统领会出事的。”
王阳明一听心生警惕,他面不改色地说道:“那我明天设宴为你们送行,你们吃完后再走也不迟。”流民们又答应了。
王阳明为何要一再挽留这些流民首领呢?因为官兵此时已经在征缴浰头流民的路上,所以他不会让他们轻易离开。
于是,在当晚深夜,正当流民首领们安睡的时候,早已经准备好的数百官兵同时出手,将他们斩杀殆尽,而浰头匪患也被平复。
虽然匪患已经平复,王阳明内心里却十分自责。第二天一早,他突然吐了一口鲜血,轻轻地自嘲说:“没想到报应来得这么快。”
在《告谕浰头剿贼书》中,王阳明为了安抚流民,让他们相信自己,曾这样写到:你们要相信我的为人,我连不小心杀了无辜的鸡狗都会不忍,何况是人呢?如果我这么做了,冥冥之中一定会有报应。
“岂知我上人之心,无故杀一鸡犬,尚且不忍:况于人命关天,若轻易杀之,冥冥之中,断有还报,殃祸及于子孙,何苦而必欲为此。”(《告谕浰头剿贼书》)
很显然,王阳明食言了,他也因此受到了报应。
王阳明之所以如此笃信,是因为他的人生曾经历过一次重大转变。
王阳明的父亲王华是成化年间的状元,他希望王阳明也能好好读书,科举出仕。然而,王阳明志不在此。
虽然王阳明如父亲所愿中了进士,但是他更希望地是研究哲学。他曾坚信朱熹的“格物致知”之理,格竹七天不仅一无所获,还拖垮了身体。
后来,他也曾向佛家、道家学习,但是都没解答他心中疑惑。
1506年,王阳明因为仗义执言触怒了刘瑾,被贬斥到贵州龙场做驿丞。正是在这里,他突然明悟了本心:“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知求理与事物者,误也。”这便是龙场悟道。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是“致良知”,顺从自己的本心去做事。
王阳明在赣州的目的是为了剿匪,但是设计诛杀90多名匪首,谁又能说其中都是罪大恶极之人呢?这是对王阳明本心的一次背叛,所以王阳明才感受到了极大的痛苦。
王阳明心学,对明中后期的思想影响很大,甚至传播到了海外,掀起了一股思想浪潮。王阳明心学是关于“心”的哲学,更是关于“做事”的学问。
如果能秉着本心(良知)去做事,人生会更加的通明。
正如王阳明在临终前表现的那样,弟子问他还有什么遗言吗,王阳明笑着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然后溘然长逝。
点击关注和赞,我们明天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