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姚广孝请朱棣放过方孝孺,朱棣满口答应。然而不久后,朱棣不仅处死了方孝孺,还因他一句话多杀了上百人



1402年,在攻入南京城之前,姚广孝私下里偷偷找到朱棣,小心地说:“方孝孺一定会不服您,但请您能放过他。”朱棣满口答应。可是没过多久,朱棣就下令车裂了方孝孺,还因他的一句话,多杀了上百人。
 
姚广孝知道后心生悔意,自朱棣称帝后逐渐退居幕后,晚年也因此长期处在内疚之中。
 
方孝孺,明初重臣,学文于宋濂。朱元璋曾称赞他举止端庄,但是没有重用他。朱标也十分欣赏他,但是可惜英年早逝。
 
朱允炆登基后,任他为翰林侍讲。很快又升他为诗讲学士,国家大事都要问计于他。方孝孺才华横溢,又兢兢业业,很受朱允炆重用。
 
然而,好景不长。因为朱允炆过于急切地想要削藩,引起各地藩王的警惕和不满。朱棣更是从北京举兵南下,一路打到了南京城,朱允炆生死不明。
 
在从北京起兵之前,姚广孝就曾对朱棣提议:“方孝孺是天下读书人的种子,无论如何您都不能杀他。”
 
在攻入南京城前,姚广孝再一次郑重建议。朱棣听后深以为然,便点头同意。
 
但是,他没想到的是,很快自己就被打脸了。
 
朱棣进入南京城后,对于南京城里的旧臣也没有苛责。因为朱允炆已经不知所踪,朱棣打算自立为帝。于是,他想到了方孝孺。
 
朱棣心想:方孝孺是建文重臣,又在读书人中很有威望。如果他能给自己拟一道诏书,自己也就能名正言顺地做皇帝了。
 
朱棣命人把方孝孺请来,正要摆出笑脸上前相迎。没想到,方孝孺一进大殿就嚎啕大哭。朱棣笑容僵硬,但还是前去扶起方孝孺。
 
然而,方孝孺却不予理会。朱棣只能继续温和地说:“先生不要悲伤,我也只是想要效仿周公辅佐周成王的旧事啊。”
 
方孝孺抬起头冷冷地问:“那周成王在哪里?”
 
朱棣答:“他不见了。”
 
方孝孺又问:“那为什么不立周成王的儿子?”
 
朱棣答:“年龄太小,不足以继位。”
 
方孝孺仍问:“那为什么不立周成王的弟弟?”
 
朱棣此时已经失去了耐心,他冷哼道:“这是我们朱家的事情,先生就不必过问了吧?”
 
方孝孺听后哈哈大笑,笑声疯狂且凄凉。
 
朱棣的面色愈加发冷,他命人取来纸笔,丢在方孝孺跟前:“请先生替我写一篇继位诏书。”
 
方孝孺抓起笔,在纸上刷刷写下四个大字,“燕贼篡位”。
 
朱棣怒气冲顶,狞笑说:“先生一而再再而三地插手我朱家的家事,就不怕我灭你九族吗?”方孝孺疯狂道:“就算灭我十族又如何?我绝不会为你写诏书。”
 
朱棣淡淡地说:“好。”随后,他不仅下令将方孝孺处死,还把他灭族。
 
有传说,朱棣灭了方孝孺十族,只有一个幼子逃脱,假借余姓延续方姓一脉。
 
这个只是很多人为了博眼球地刻意夸大。
 
但是,朱棣确实株连了800多人,也因为方孝孺一句“灭我十族又如何”,牵连了方孝孺的师生和朋友,多杀了100多人。
 
【狐沐说】
 
方孝孺一定得死吗?
 
在我看来,这是一场方孝孺和朱棣的“合谋演出”。
 
方孝孺以身殉道,保存了他读书人的尊严,和对建文帝的忠义;朱棣杀掉了这个“读书人的种子”,清除了登上帝位的阻碍,真正握紧了手中的权力。
 
一个青史留名,一个获得实利,这是双赢。
 
朱棣之后,明朝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皇帝渐渐失去了对朝堂的掌控。国家的实际权力,大多掌握在以内阁为首的文人士大夫手里。
 
除非遇上了嘉靖这样的“狠心人”,明朝从英宗开始的皇帝大都“软弱”,才导致天下渐渐易主。
 
不是易给了后金,而是易给了不交税、不纳粮、还费尽心思掏空明朝家底的文人士大夫们。
 
如果他们都能有方孝孺这样的气节就好了。可是方孝孺不常有,才让他在明朝史上显得如此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点击关注和赞,我们明天再见!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