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操作前请注册或者登录。

1647年,洪承畴接母亲到京城享福。哪知洪母一见面就抡起拐杖打去:“畜生,我今天就打死你,替天下人除害!”



1647年,洪承畴接母亲到京城享福。洪母欣然答应,邻里街坊却鄙视不已。哪知洪母一到了京城,刚下车就抡起拐杖向洪承畴打去:“畜生,我今天就打死你,替天下人除害!”
 
洪承畴年少聪慧,做官之后又屡建功勋,深受崇祯皇帝信赖。
 
1628年,陕北爆发农民起义。洪承畴临危受命,被总督杨鹤勒令出战。杨鹤的战略是“剿抚兼施、以抚为主”,而洪承畴则违背命令诛杀敌兵300余人,解了韩城危机。
 
不仅如此,洪承畴还多次违背杨鹤的命令,不但剿杀民众,还杀害降军。杨鹤十分不满,崇祯皇帝却很高兴。在杨鹤被罢官入狱后,洪承畴继任了其总督之位。
 
1637年,李自成攻入四川,连破十余城。然而,在返回陕西时,被洪承畴和孙传庭伏击,败退逃亡。在洪承畴的总督下,李自成只剩18骑逃走。
 
洪承畴也因此累受功勋,崇祯皇帝加升他为太子太保、兵部尚书,盛赞他是“肱股之臣”。崇祯把他当作了拯救大明的希望,洪承畴也感恩崇祯皇帝的信赖,写下对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挂在厅堂,时时感念圣恩,决心为大明效死而终。
 
1638年,清兵南下。崇祯皇帝不得不加强山海关和锦州的防守,还把在西线作战的洪承畴调到辽东,希望他能一如既往,重创清兵。
 
洪承畴却犹豫不定:大明跟后金打了这么多年,想一举建功谈何容易?他认为崇祯皇帝太想当然了,但是仍接受了调令,期待能有转机。
 
皇太极攻占义州后,跟大明打起了攻坚战。他率兵包围了锦州,引得大明不断派兵来援。1641年,为了扭转劣势,明朝廷决定出兵13万与清兵在锦州会战。
 
洪承畴上书说:“清兵势大,我们应该稳扎稳打,徐徐逼近。”然而,兵部尚书陈新甲却反驳道:“哪儿需要那么多时间?不如趁其不备,一举攻破。”崇祯皇帝思量后,也支持速战速决的方针。
 
可是,战争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皇太极切断了明军的补给线,数十万明军被围困。此时,洪承畴又提出了建议:“事到如今,我们和清兵决一死战吧?”然而,其他的总兵官却不同意,而是勒令大军南撤突围。
 
这一决定,又掉进了皇太极的陷阱,十数万大军在清兵的攻击溃散。洪承畴只能率军固守在松山城,期待朝廷能派兵来救。这一困就是半年,期间曾有6000明军来援,却被清兵打败。
 
松山城里粮尽人乏,副将夏承德开门迎敌,洪承畴等一批明军将领被俘虏。
 
皇太极派人来劝降,洪承畴大骂不已:“尔等败类,有什么资格来劝我?”骂到激动之处,还把鞋子扔出门外,然后又哭又笑,说自己是顶天立地的汉子,怎么能投降清兵?
 
皇太极见洪承畴宁死不屈,只能叹道:“如此忠义,还是杀了成全他吧。”然而,手下礼部尚书范文程却说:“让臣去劝一劝吧。”
 
范文程见到洪承畴后,洪承畴依然大骂不已。可是范文程却没有劝洪承畴投降,反而和洪承畴谈天说地,拉关系,聊家常。在谈话中间,也不忘审视洪承畴的一举一动。
 
范文程禀告皇太极说:“洪承畴未必甘愿忠心赴死,只是需要您去劝降。”原来,范文程在和洪承畴聊天时注意到一个细节:在房梁上的灰落在洪承畴的衣服上后,洪承畴连忙用手擦掉了它。
 
对于一个甘愿赴死的人来说,还会在意这种小事吗?所以,范文程断定洪承畴不是愿意赴死,而是在等待一个更高的筹码。果然,在皇太极雪天探望以示关爱之后,洪承畴立刻跪地投降。
 
不过,洪承畴降清之后,并没有马上得到重用,反而被严加看管。皇太极只是把他当作一个“顾问”而已,他说:“我得到了一个引路者,能不高兴吗?”
 
反而是崇祯皇帝误以为洪承畴已死,设祭坛以国礼悼念他。本来是要设16坛的,在哭到第9坛的时候,有探子来报洪承畴降清了。崇祯皇帝不得不匆匆撤了祭坛,闹了个大乌龙。
 
洪承畴降清后,对满清征服中原出力甚多。当然,他也曾劝多尔衮不要屠戮百姓,对投降的官民都要优待。他还曾建议满清上层学习儒家文化,逐渐汉化。不过,这都掩盖不了他投降和杀害抗清义士的事实。
 
讽刺的是,在满清接受儒家文化后,对洪承畴更加不屑一顾,反而对誓死不降的史可法更加推崇。纵观洪承畴在满清的经历,虽然出力很多,但是备受猜忌,结果竟然入了《贰臣传》,实在滑稽。
 
洪承畴是一个复杂的人,可他纵有千般理由,也不能成为他投降的借口。
 
洪承畴投降后,他的弟弟深感耻辱,发誓“ 头不戴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带着母亲躲避在船中隐居生活。作为替大明出过死力的人,洪承畴的投降令人费解。
 
顾炎武有一种观点,认为亡 国与亡天下不能混为一谈,“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要把“保天下”和“保一家一姓之国”区别来看。不知道洪承畴是否这样想过,但是仍不能成为他投降的借口。
 
历史是客观的。
 
然而,现在有人竟然把洪承畴当作“大清开国功臣”来祭拜,难道不可笑吗?我们要推崇的是文天祥,是岳飞,是于谦,而绝非是洪承畴。如此,才能正人心。
 
你认为呢?
点击关注和赞,我们明天再见!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