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8年,孙承宗死战被俘。清军不仅没有杀他,反而对他好言相劝:“阁老,您投降吧,我们不杀您。”



1638年,孙承宗被俘。清军不仅没有杀他,反而对他好言相劝:“阁老,您投降吧,我们不杀您。”岂料孙承宗怒目而视,痛骂道:“还说什么废话,快杀了我!”清将顶着压力,做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选择。
 
他想保住孙承宗,就收起了剑,说:“从来没有剑敢杀阁老。”没想到,孙承宗却向他讨要了一根弓弦,然后自缢而亡。此战,孙承宗6个儿子,11个孙子全都战死。
 
皇太极得知消息后,感叹一声:“满门忠烈,可惜是敌人。”在皇太极看来,孙承宗才是大明让他最头疼的人。
 
1621年,王在晋主持山海关防务,打算在山海关外八里的地方再筑一座外城,用来抵挡后金骑兵南下。
 
朱由校找到孙承宗问:“您觉得王在晋的建议靠谱吗?”孙承宗很诚实地回答:“臣也不知道。”
 
朱由校有些失望,孙承宗却说:“容臣实地去看一看,再给您答案。”
 
经过实地考察,孙承宗看到了王在晋布防的荒唐之处。
 
在山海关外仅八里的地方筑城防守,难道不是作茧自缚,多此一举吗?因此,他裁撤了王在晋,亲自安排辽东防务。
 
魏忠贤看到孙承宗如日中天,想趁机巴结他。没想到的是,孙承宗却对他冷眼相待。
 
一次,魏忠贤派宦官携带大量金银到辽东慰问,收买人心。当宦官去拜访孙承宗的时候,只得到一杯冷茶相待。
 
宦官回京后,哭着向魏忠贤禀报了这件事。
 
魏忠贤冷哼:“欺人太甚!”此时,魏忠贤也权倾朝野,深受朱由校的信赖。他找到朱由校,哭着说孙承宗要谋害他,一定要严惩。
 
朱由校却笑着说:“这肯定是谣言,老师不是这样的人。”
 
原来,在朱由校即位后,孙承宗就做了朱由校的日讲官。和别的趋炎附势的大臣不同,孙承宗是真的把朱由校当作学生对待。
 
一次,朱由校在读书时遇到了一个“六”字,便想也没想地直接读“liu”。没成想孙承宗大声纠正道:“这个字读‘禄’!”其他老师却战战兢兢,不敢驳斥。
 
朱由校不仅没有生气,反而私下里很开心地对人说:“每听承宗讲授 , 便顿觉心开 , 洒然动色易容。”
 
魏忠贤也没想到朱由校这么信任孙承宗,只能咽了这口气再做打算。
 
孙承宗经营了四年,修复宁远等大城九座、堡四十五座、练兵十一万,拓地四百里、屯田五千顷,逐渐在辽东打开了局面。
 
不仅如此,他还发掘了袁崇焕、祖大寿等一大批人才,他们全都成为了抵抗后金南下的重要力量。
 
然而,孙承宗还是败在了魏忠贤的手里。
 
当杨涟等东林党人被魏忠贤党羽逐出京城后,孙承宗准备亲自进京面圣。吓得魏忠贤对着朱由校痛哭不已,烦得朱由校说了一句:“那就让他回去吧!”
 
魏忠贤如获至宝,他立即下令让孙承宗打道回府,甚至还假传圣旨,如果孙承宗入宫的话就让宦官绑了他。
 
然而,孙承宗在通州接到圣旨后就返回了,逃过一劫。
 
后来,马世龙战败,魏忠贤党羽再次趁机弹劾孙承宗作战不利,孙承宗请求辞官。朱由校同意了,但是赐给了蟒服、银币,并派人护送他回家。
 
这是孙承宗的第一次请辞。
 
他在崇祯时期被复用,却再也没有得到如天启朝那般的支持。
 
1631年,清军南下,明军大败。孙承宗曾信任、举荐的大将祖大寿投降。朝中流言四起,指责孙承宗丧师辱国,孙承宗再一次称病请辞,回到了高阳老家。
 
皇太极得知消息后,十分兴奋地说:“心腹大患以除!”
 
此后,清军攻势愈演愈烈,大明颓势更加明显。1638年,孙承宗死守高阳,被俘后自缢身亡,以生命为剑,为大明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回看天启和崇祯两朝,孙承宗是最有战略眼光的人。
 
孙承宗严防死守,滞缓了后金南下的脚步,甚至一步步压缩后金的生存空间。如果再给孙承宗十年时间,或许就能改变结局吧。但是,历史没有如果。
 
大明末期的问题,不仅在于关外,还在于关内。朝堂上的士大夫们无力解决,无法改善普通百姓的生活,大明迟早都会败亡。这一切只是时间问题罢了。历史总会做出它自己的选择。
 
你说呢?
点击关注和赞,我们明天再见!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