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2年,15万日军攻占朝鲜,丰臣秀吉扬言:“我们已准备好迁都北京!”



1592年,15万日军攻占朝鲜,朝鲜国王李松向明朝求援。然而,明朝兵部经过商议,竟然只派出5000兵,结果一败涂地。日本丰臣秀吉甚至扬言:“我们准备好迁都北京!”不过,他很快就为自己的狂妄付出了代价。 与日军一战,明军只有主将祖承训带着几十人逃脱。惨败的消息传回北京,武将们还没发言,文官们就吵作了一团。大部分人直言:还管朝鲜干什么,只要日军不打过鸭绿江,我们就不要管了! 这种观点甚嚣尘上,万历皇帝却发话了:“打,这一战必须要打。”听到皇帝拍板,文官们偃旗息鼓。可是他们又有了一个疑问:打仗可以,但是派谁去呢?彼时,明朝武备废弛,战斗力太弱。文官们也知道这一点,所以才不愿意折腾。 万历皇帝可不管这些,他指派李如松负责东征事宜。于是,刚刚结束宁夏战役的李如松便带着4万明军出发了。和上一次不同的是,这支队伍里还有4000戚家军。 戚家军由抗倭名将戚继光一手创建,跟随戚继光荡平倭寇,威名远扬。正是他们,让丰臣秀吉见识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可怕。 1593年正月初六,李如松带兵抵达平壤,这里驻扎一只4万人的日军。我们都知道,攻城战一般都得数倍于敌军才可能获胜。那同样只有4万人的李如松,用了多久攻下日军防守的平壤呢?答案是一天——24个小时。 当日,李如松的手下误杀了日军派来的使臣。李如松当机立断,立刻攻城。日军第一军长官小西行长见状,立刻关闭城门。此时的日军,配备了大量的火器,又学会了明朝的三叠阵法,十分强悍。 戚家军首领吴惟忠奉命攻打北门。看着城墙上火力密集的日军,吴惟忠也有点发怵。这是日军 火力最猛的一个城门,即使攻打下来,戚家军也会死伤惨重。 不过,吴惟忠没有放弃。他看着手下问道:“弟兄们,倭寇就在前方,我们应该怎么办?”三千多人齐声呐喊:“誓杀倭寇,扬我军威!”已经有六十多岁的吴惟忠听后眼眶湿润,举起戚家刀一挥:“那就杀!” 这一刻,他仿佛又回到了跟随戚继光征战的日子。戚爷在天有灵,戚家军绝不堕您威名! 这一战,吴惟忠身先士卒,即使肋骨被日军 火器打穿,依然不撤离战场,不忘高声指挥。值得一提的是,吴惟忠还坚持发挥了戚家军的特色。 在拿着火器冲锋的士兵后面,有一群拿着传统兵器作战的士兵。他们携带着戚家军的特色兵器狼筅和镗钯,使用了大名鼎鼎的鸳鸯阵。 这种长短兵器交织的战术,在戚家军攻到日军面前后,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日军一旦被狼筅钩倒,接下来不是被镗钯拍死,就是被长枪戳死。而且其他持有火器的士兵在后面放枪,给日军造成了非常大的伤亡。 吴惟忠带着戚家军啃下了硬骨头,其他城门也相继告破。所以,仅仅过了一天时间,明军就攻破了平壤,大胜!堪称战争史上的奇迹。 此战之后,两方战事逐渐平息,戚家军也撤回了国内。但是,他们想不到的是,迎接他们的不是鲜花和掌声,而是一个悲惨的结局。 戚家军不属于军户,他们属于被朝廷征召,饷银比一般明军要高。可是,因为朝鲜战争花费巨大,朝廷没钱了,就想把这笔钱赖掉。 说实话,比起戚家军在战场浴血奋战而言,这笔钱并不多。即使因为失血过多不得不去养伤的吴惟忠,能拿到的也不过是二十两银子。可是,现在他们连这笔钱都拿不到。 1595年,撤回蓟州的戚家军,因为迟迟拿不到饷银,许多人家里的生计都难以维持。 于是,一些人集中起来,向蓟州总兵府讨薪。总兵王保笑嘻嘻地说:“大家放心,我们之前在登记造册,明天一早就去石门演武场领银子。”上千戚家军信以为真,第二天去了石门。然而,迎接他们的却是提前埋伏好的火器手。 一阵射击过后,手无寸铁的上千戚家军倒在了血泊之中。没有死的人,也被事先埋伏好的总兵府士兵乱刀砍死。可怜他们,没有死在和日军作战的战场上,却死在了自己人手中。之后,剩余的戚家军也被遣散回乡。 总兵王保厚颜无耻,向朝廷请求嘉赏。而万历皇帝竟然听信他片面之词,夸他英勇果敢,平息了一场叛乱。简直荒唐! 戚继光不会想到,在他去世之后仅仅7年后,他一手创立的戚家军也成为了历史。而拍手称快的,不只有王保之流,还有北边的蒙古和虎视眈眈的日本,因为他们失去了一个可怕的对手。 据《两朝平壤录》中记载:“人心迄愤惋,故招募鲜有应者。”明朝廷自毁长城,此后再想征召一支如同戚家军一样的精兵成为妄想,因为他们失去了民心。 王保的一场伏击,灭的不只是戚家军,还有明朝的忠义脊梁。 活在盛世幻想之下的人是可怜的,王保之流不会明白。一个民族需要尚武精神,需要敢于杀敌的良将精兵,才能御敌于外,守民于安。而明朝的灭亡告诉我们,不尚武,任何安宁都将会是空中楼阁,过眼云烟......
点击关注和赞,我们明天再见!
公众号:【狐沐说】,每天和你分享历史故事。关注后有福利~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