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妇千里跋涉,打听失散10年的丈夫,林伯渠听到名字急电延安


1938年8月的一天,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时任办事处主任的林伯渠接待了两个风尘仆仆的农妇。
在看了介绍信后,林伯渠了解到她们是徐特立介绍过来的,特此委托他将二人送去延安抗大学习。
在情况了解得差不多之后,其中一名叫做邹靖华的女子小心翼翼地向林伯渠打听起了一个叫做许德华的人。邹靖华说这个人是她的丈夫,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十年前为逃避追捕和自己分别,至今没有下落。
林伯渠思来想去,队伍里并没有一个叫做许德华的人。但是根据她的湖南口音,加上她讲述的丈夫如何与她失散的经过,林伯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个人的名字——许光达。
许光达就姓许,也是湖南人,曾在部队中说起过自己和新婚发妻失散的经历。那么,这个女子所找的许德华,有没有可能就是许光达呢?林伯渠不太确定,也不敢耽搁,当即给许光达拍了一封电报,并派人将邹靖华送到了延安。

几天后,邹靖华和同行的一批抗大学员被安排住进了旅社。就在她劳顿多日,打算躺下休息时,一位身穿灰色军装的小战士来到延安旅社打听:“谁叫邹靖华?”
邹靖华出来后问是谁找她,小战士说他们的教育长许光达找她。邹靖华不解,她不知道教育长是什么人,也不认识对方口中的许光达。
就在这时,门外走进来了一个高大儒雅的军人。一旁的小战士对他说:“首长,客人到了。”
借着微弱的麻油灯光,和邹靖华一起的小姑子许启亮首先认出了阔别多年的哥哥,她惊喜地叫道:“五哥!”随后又指着一旁的邹靖华对许光达说:“你看那是谁?”
看着许光达回过头来,邹靖华先是一怔,然后细细地打量起眼前这个英姿飒爽的军官,渐渐地,她红了眼眶。
随着许光达哽咽地喊了她一声“桃妹子”,邹靖华激动得走上前去,“你是德华!你是德华!”这对十年未见的夫妻紧紧地拥抱在了一起。
直到这一刻,邹靖华才如此真切地确定,她的丈夫真的还活在这个世界上,自从新婚一别至今,十年过去了,她做梦都在等着这一天!
那么,在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让这对昔日的新婚夫妻苦苦等待对方多年却杳无音讯呢?而邹靖华又是如何在机缘巧合下千里寻夫的?一切的一切,还要从多年前那个离别时的承诺说起。

01
1908年11月19日,许光达出生于湖南长沙县东乡萝卜冲的一户农家。那时候的许光达还叫许德华,由于家境贫寒,他一直到7岁那年还上不起学。
那时,年幼的许光达常常要跑到离家二里外的棣塘去放牛。棣塘当地有一所私塾,这让从未上过学堂的许光达向往不已。家里无钱供他读书,他就常常趁着小牛吃草的当口,悄悄来到私塾窗下,跟着这里的孩子们一起念书。
这年冬天,大雪纷飞,许光达还是顶着严寒一次又一次来到私塾跟读。直到一天,他因为太冷、太饿,在窗外晕了过去。私塾先生邹希鲁这才发现了这个孩子。他把许光达抱进了里屋,心中又是感动、又是怜爱,决定从此免费收他念书。
也是在私塾读书的这段日子,许光达认识了先生邹希鲁的女儿桃妹子(邹靖华),只相差三岁的两人很快成了青梅竹马的好友。
在学堂读书的这段日子,许光达凭借过人的天资和勤勉,加上老师的悉心教导,不仅以优异成绩完成了高小学业,还考取了长沙师范学校。
一直以来,邹希鲁其实都很看好许光达这个学生,知道他非池中之物。又加之许光达为人忠厚诚实,于是邹希鲁在他考上师范学校不久后便主动上门,提出要将二女儿邹靖华许配给他。

当时的许家是一穷二白的寒门,许父许母本就对邹希鲁的慷慨施教感激不尽,如今得知他还要把女儿许配给自家,自然是求之不得。就这样,14岁的许光达和11岁的邹靖华在尚且懵懂的年纪里被定下了婚事。
当然,这桩对许家而言看似“恩赐”的婚事背后,也隐藏着邹希鲁作为父亲的一片苦心。
两人定亲的那一年,适逢邹家遭遇巨大变故,家道中落。当家的堂弟为生计故,要求邹希鲁卖掉女儿减轻家累。邹妻舍不得女儿,又不堪兄嫂催逼,在绝望中上吊自缢。
事情闹到这种地步,堂弟想了个折中的主意,要求邹希鲁早日将女儿嫁出去。但是邹希鲁又不愿把女儿嫁给普通的庄稼汉,思来想去,当时在省城念书,前程远大的许光达成了最好的人选。
就这样,邹靖华从此辍学,生活到了许家。作为许家的准儿媳,她慢慢学会了种地、绣花、织布。这个善良能干又懂事的姑娘,很快和许家人建立起了浓浓的亲情。

02
相对于遭逢家庭巨变的邹靖华,许光达作为一个“寒门贵子”,无疑是幸运的。
他本就天资聪颖,在省城念书的那段经历,又极大开阔了他的眼界,启迪了他的人生方向。在新思潮的洗礼下,他和许多有志青年一样,有了远大的报国之志。
1925年,17岁的许光达加入了共产党,次年又考入了黄埔军校第五期炮兵科。
1927年7月,南昌起义爆发后,许光达和几位同志接到指示赶赴南昌。同年10月,在起义部队转移途中,许光达在闽南三河坝的激战中,不幸被敌人的炮弹炸伤,与部队失去了联系。
1928年初,伤愈后的许光达又辗转至安徽,在国民党军中秘密从事兵运工作。但是不久后身份暴露,随后奉命打入西北军冯玉祥的部队。在去投军途中,在外飘零已久,思乡心切的许光达决定顺道回家看看。
这一年,许光达已经20岁。回家后,他发现许久未见的桃妹子也长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双方家长考虑到两个孩子都已经老大不小,又正值兵荒马乱的年岁,都主张让他们早日完婚。
在许光达心中,他虽然很惦记桃妹子,却不忍现在就把她娶过来,让她独守空房。他对父亲说,自己目前四处奔波,不能安家度日,想要晚几年成婚……但是许父却不愿一拖再拖。

1928年农历8月20日,许光达和邹靖华在双方家长的安排下,举办了一场简单的婚礼,正式结为夫妇。洞房花烛夜,许光达拉过桃妹子的手,塞给她一块榆钱大的弹片说:“这就是我给你的新婚礼物了,它是从我腰上取出来的弹片,我是个穷光蛋,你嫁给我可要吃苦啊,还要跟着我担风险……”
对于许光达的种种隐忧,邹靖华会心一笑,她表示自己能够养活自己,请许光达不要为她担心。妻子的善良和体贴,让许光达找到了多年南征北战后久违的温存和幸福。然而,这种幸福也十分短暂。
在两人婚后的第10天,叛徒在武汉出卖了许光达的身份和去向,时值长沙警备队到处在抓捕革命党人,好在邹靖华在警备队担任队长的姐夫连夜派人告知了这一险情。
直到这时,邹靖华才知道许光达是一名出生入死,苦苦探索革命道路的共产党员。在为丈夫感到骄傲的同时,她也不免为之担忧。
当夜,邹靖华将丈夫送到了浏阳河畔,依依不舍得目睹他驾一只小船在黑夜中渡向彼岸。临走时,许光达一再向妻子保证自己一定会回来的。邹靖华含泪对他说:“我永远等着你……”
两人谁也没有想到,此次一别再见,竟会是十年之后。

03
自许光达走后,邹靖华的生活就成了度日如年。警备队那边隔三差五到许家坐堂要人,闹得鸡犬不宁。而邹靖华则非常担心丈夫的生死安危,终日茶饭不思,忧愁落泪。
邹希鲁担心女儿积郁成疾,把她接回了家。然而,惨淡愁云却同样笼罩着邹家。
长沙警备司令部因怀疑邹靖华的姐夫谢立仁为许光达通风报信,将其暗杀。谢家人自此对邹靖华埋怨不断,认为是她害谢立仁丢了命。
在外,邹靖华因为丈夫的共产党身份,多次被抓去游街示众。期间,警备司令部的人还拿着一份事先写好的与许光达的“离婚声明”让其签字,却被邹靖华一把撕得粉碎。
面对所有的非议,邹靖华置之不理。她开始强打起精神去袜厂做工,给人绣花,自食其力地活下去,唯一的信念就是等着丈夫再次归来。而另一头的许光达也同样放不下邹靖华。
1929年5月,许光达在出逃数月后终于和组织取得了联系,而后被派往洪湖苏区工作。也是在这期间,他为隐蔽身份,数次改名,将原来的许德华先后改为许泛舟、许洛华,最后改为沿用终生的许光达。

此后,21岁的许光达在洪湖苏区参与组建了红六军,并任参谋长,跟随军长贺龙出生入死,屡建奇功。
日子久了,贺龙见许光达孤家寡人,一度想要给他介绍一个本地女子为妻,但是许光达却连连拒绝。在和贺龙提起在老家和他新婚十日即分别的妻子时,他的心中掠过一丝惆怅。
1932年1月31日,许光达在指挥一个团在瓦庙集与数倍于已的敌人恶战时,身负重伤,一颗子弹打在了他的心脏附近,于是,有了一个“刮骨疗毒”的传奇……
由于战地医疗条件简陋,没有麻药,也没有正规手术刀。医生只能用铁匠铺的刀子给许光达手术。而当剪刀划开他的胸膛,在整整3个多小时的手术中,许光达竟强忍剧痛,憋了一身大汗也没有喊一声疼。他的意志之刚毅,不下当年的关公。
可是由于子弹离心脏太近,又打得太深,无法取出,医生只能重新将伤口缝合。而后许光达被送往上海由地下党控制的一家医院手术。
然而,就在许光达刚被推进手术室的那一刻,一名地下党员闯了进来,将其紧急转移。原来当时党内已经出了叛徒,供出了那家医院所在,好在许光达福大命大,被及时救了下来。而另外一批来不及转移的红军指挥员则被敌特不幸杀害在了手术台上。

04
在一难接一难的险恶遭际中,许光达越发牵挂老家的妻子,又怕信件落入敌特之手,便以战友廖运周的名义给父亲写了一封信:
“德华兄:安徽寿县一别,你说回家成亲,婚后即归,至今两年有余,不见音讯,是不是爱妻扯你的后腿?还是你自己激流勇退?望来信告之。”
正当许光达准备离开上海去苏联治病前夕,他收到了妻子以父亲口吻写来的回信:
“运周:来信收悉,感谢你的挂念。其实,德华自1928年秋离家,一直未归。他现在身在何方?死在何方?望来信告之。又及,他的妻子桃妹子现在工厂做工,苦得很,一心在等他……”
这封家信让许光达心头一酸,他越发觉得愧对妻子。抵达苏联后,他又很快给邹靖华写了第二封信。因为妻子不懂俄文,他附寄了十张自己用俄文写好的收信地址,以便妻子能给自己回信。
遗憾的是,由于不久后中苏两国边境被封,邹靖华在几年间连续给他回的10封信全部石沉大海。

1938年1月,许光达伤愈回到了延安,不久后被任命为抗大训练部部长、教育长。在此期间,他曾多次尝试给妻子写信,但因为长沙是国统区,这些信件寄出去全都杳无回音……
与此同时,当时优秀又单身的许光达在抗大其实受到了不少女学员的垂青,她们中的多数年轻漂亮又有文化,也有主动向许光达示爱的,却都被他婉言拒绝了。
有人劝许光达,你已和妻子失散多年,对方生死不明,何苦一直孤独单身呢?许光达却说:“我一定要等她。万一她没有死,我另娶别人,岂不是伤透了他的心……”
事实上,在许光达愁肠百结地思念妻子之际,邹靖华也日日徘徊在绝望的边缘。自从给许光达寄出的10封信石沉大海以来,她每天都在为丈夫担惊受怕。那段时间,除了饱受病痛折磨之外,继母还一次次逼她改嫁。
更让她崩溃的是,一天回家后,她竟在国民党的报刊上看到了丈夫已被抓捕、杀害的消息。那天,失去最后希望的邹靖华嚎啕大哭,她痛不欲生地奔向荒郊野外的坟场,准备追随丈夫的英魂而去。
好在老父亲不远追了出来,才苦苦劝回了想要轻生的女儿。邹靖华不知道,当时报上的消息其实是国民党为了扩大宣传散布的假消息。

05
自那次自杀未果后,冷静下来的邹靖华慢慢坚定了一个信念,他要追随丈夫走过的道路,即使是死,也要以丈夫的方式死去。
1938年的一天,父亲的好友徐特立正好来家拜访。在得知徐特立当时正在主持八路军长沙办事处的工作后,邹靖华便抓住这个机会,提出想要与许光达的妹妹许启亮前往延安抗大上学,从此投身革命。
也许是天可怜见夫妻俩的执着。在从武汉前往西安的路上,邹靖华偶然遇到了西安八路军办事处的负责人林伯渠,虽说希望渺茫,她还是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打听起了丈夫的下落,这才发生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十年生死两茫茫,几多苦熬渴念,如今却在这延水河畔意外相逢!夫妻俩的这段佳话后来成为了抗大的一段美谈。

1938年10月14日,邹靖华在抗大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也光荣加入了共产党。多年苦寻,一朝团聚后,她最终并肩和丈夫走到了同一条革命道路上,这也是最终为这段战火中的爱情做出的最美注脚。
彼时适逢夫妻俩的结婚十周年。许光达难掩内心的激动,连夜为妻子写了一首诗作为留念:
我俩的结婚已经整整有了十年,
然而相聚的时间仅仅只有两个月零二十一天。
不知流过了多少的伤心泪,
也曾受尽了艰苦与辛酸,
丝毫不能摧毁我们铁的心愿。
在生命的征途上还会遇着狂风巨浪,
像从前一样的冲破,
我们永远地骄傲自豪!

许光达将军夫妇的余生,也如同这首诗中所写的一般。在往后的岁月中,无论是面对疾病、困难,还是生死的考验,他们总是饱含着对彼此的深情和自豪,相依相偎。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究竟是怎样一种爱情?我想我在许光达将军夫妇身上看到了最美的答案。
由于中国革命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其实在老一辈资产阶级革命家当中,他们在战火中的婚姻和爱情或多或少都存在缺憾和各种意难平,而像许光达将军夫妇这般始于包办婚姻,却忠于个人情感的结合,更是少之又少。而这段佳话的源头,则是许光达大将自始如一的人格底色。
从他年少勤学的故事、“刮骨疗毒”的故事、开国后三度请求“降衔”的故事,及至为发妻十年如一日坚守的传奇,许光达将军让后世之人铭记的,我想不应仅仅是一个大将的文韬武略,更应当是一种坚毅的、谦逊的、忠贞的、实事求是的,于公德、私德无亏的高尚人格!
END.
往期文章:
空军英雄陈怀民:22岁与敌撞机牺牲,爱人跳江殉情,母亲哭瞎眼睛
张灵甫要吃饺子,妻子亲自下地割韭菜,他趁机朝她的脑后开了一枪
童养媳不堪丈夫毒打怒参军,30年后成开国少将回乡,点名要见前夫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关注我的账号@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在看+分享三连啊~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