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操作前请注册或者登录。

爱因斯坦没有赞扬佛教,佛法与科学也没有关系


谣言:
有很多谣言强加给已逝科学家爱因斯坦。比如,捏造了爱因斯坦的话:未来的宗教将是一种宇宙宗教。佛教符合这种特征。又虚构爱因斯坦的话:“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还编造出所谓的《爱因斯坦传记》:“他不是一名宗教徒,但如果他是的话,他愿成为一名佛教徒。”但是这部传记仅见于网络的只言片语,并没有找到相应的出版刊号,应该是子虚乌有。

但相关的谣言由于被凤凰出版社发行的佛教读本所选用,堂而皇之的印刷于书籍封面上,以至于被广泛流传,一些佛教信徒也喜欢经常予以转载。但事实上,这种说法是不实之辞,连佛教高僧大能都曾经出面澄清。

但后世依然在传播不实信息,甚至有一个叫做索达吉堪布的人说:爱因斯坦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每天在佛堂念经手不释卷,死后还化为舍利子。
真相:
爱因斯坦全集在网络上可以查询,也可以自由下载,研究者并没有发现他赞扬佛教的只言片语。
关于爱因斯坦“赞美”佛教的这些文字,最早出现在1965年,那时爱因斯坦已经去世了10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出生,1955年4月18日去世。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向笔者提供了资料:爱因斯坦全集唯一提到佛教的地方,在《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第281页,并没有任何赞誉佛教的内容。
爱因斯坦是这样说的:The cosmic element is much stronger inBuddhism(佛), as, inparticular, Schopenhauer's(叔本华) magnificent essays have shown us.Buddhism, as we have learned especiallyfrom the wonderful writings of Schopenhauer(叔本华), contains a much stronger element of this.从叔本华的散文中,我们知道,佛教里面关于宇宙元素的内容比较多。(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在人生观上,受印度教和佛教思想影响,持悲观主义的观点,主张忘我)It seems to me that what is important isthe force of this superpersonal content and the depth of the convictionconcerning its overpowering meaningfulness, regardless of whether any attemptis made to unite this content with a divine Being, for otherwise it would notbe possible to count Buddha(佛) and Spinoza(斯宾诺莎:西方近代哲学史重要的理性主义者,与笛卡尔和莱布尼茨齐名。) as religious personalities.What humanity owes to personalities likeBuddha(佛), Moses(摩西), and Jesus(耶稣) ranks for me higher than allthe achievements of the enquiring and constructive mind.If we want to improve the world we cannotdo it with scientific knowledge but with ideals. Confucius(孔夫子), Buddha(佛), Jesus(耶稣) and Gandhi(甘地) have done more for humanitythan science has done.从上述可知,爱因斯坦在谈佛教的时候,只不过是一般的比较、引述引用,并无深入研究,更多的是拿来和其它哲学家、神比较。至于称赞、甚至表示自己愿意成为佛教徒就更无从谈起。据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系终身教授张卜天考证:佛教论坛说爱因斯坦赞美过佛教,这些话据说载于1954年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的Albert Einstein: The Human Side一书(有时说是《爱因斯坦文集》),但从未标明具体页码。但据本人的调查,事实上,爱因斯坦从未说过这样的话,这些话也根本不见于该书。书中唯一与佛教有关的只有第70页上的一句话:“在我看来,像佛陀、摩西和耶稣这样的人物对人类的恩泽要高于探索和创造的心灵所取得的一切成就。”显然,这与宣称佛教最能支持科学毫不相干。张卜天教授指出:
“索达吉堪布和朱清时院士等都是我非常尊敬的人,他们的一些说法也许只是出于方便,或许有利于增强更多人的信念,但我依然认为,对科学的攀附已使佛教付出了沉重代价,因为这样理解的佛教已经失去了某些最本质的东西。若把佛教与科学拉到同一层面,使佛教成为一种科学佛教(scientific Buddhism),那么长远来看失败的必定是佛教。对使用的概念多一些敏感性,对思想史多一些了解,会有利于佛教以及其他各宗教的健康发展。”对佛教攀附科学的行径,知名科学家李淼评论:
科学和宗教爬的不是一座山,佛学大师一生等在那里,只会等来更多的信众,而不是科学家。
我们生活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越来越重要,所以,前面说的某些宗教人士借重科学是一个悖论。因为宗教只是人类的心理和伦理实践,与知识本身没有多大关系。
世界佛教界的高僧大能茗山法师,历任中华民国中国佛教会理事,定慧寺、栖霞寺方丈、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副会长等职。他学贯中西,精通六国外语,多次赴世界各地讲经、弘法、放戒,在海内外享有盛名,影响深远,对佛教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有重要贡献。茗山法师在其文集指出,他曾经钻研过西域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著作,对之叹为观止,但不曾发现爱因斯坦君有赞誉佛教之处。茗山法师语重心长的说,我们佛家弟子修行时,自始至终要持以一片真心,不可妄自攀附他家,更不可凭空捏造冒领荣誉。
W.C.丹皮尔,英国剑桥大学终身教授,是一位在世界上享有顶级盛誉的科学史专家。他的代表作是大名鼎鼎的《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A History of Science and its Relations With Philoslphy and Religion]。《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是一部以科学史为主线的旷世名著,在学术界闻名遐迩。这是一部跨越时空的经典科学史专著,它给我们展示了一幅从远古到20世纪人类在科学、哲学与宗教的相互联系、共同发展中的历史画卷,一幅人类向自然征服的瑰丽图景立体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它不是简单的对科学历史的陈述,而是将人类史上与科学发展息息相关的哲学、宗教、艺术、伦理等融会贯通于其中。

世界名著《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W.C.丹皮尔在《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中做了阐述:
“印度对其他科学贡献贫乏,或许部分地是由于印度宗教的缘故。佛教创始人释迦把他的体系建立在博爱、知识和尊重理性和真理的基础上;这些教义虽然可能有利于科学,却被他的哲学的其他要素所中和。他的哲学强调人生的无常和空虚,断定只有毁灭自我和丧失个性,才能达到精神上的圆满。这种不注意周围环境的心理态度,往往足以遏制改进物质生活的愿望,而改进物质生活的愿望却往往是实用的科学知识进步的推动力。(总体来看,佛教哲学无益于科学的进步。)但是,仁慈的医术同佛教是一致的,或许正是由于这个缘故,阿特里雅和苏士鲁塔的著作及其中包括的内外科知识,才保存下来。”
还有谣言说,爱因斯坦说过“科学的尽头是神学”。但这句话也是被捏造出来的。我也来依据考证,谈一谈这句话的来龙去脉,以及主流知识界对此的见解。
“科学的尽头是神学”,这句话出现的时间并不太长,最早可以查到十几年前。这句话并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而是有其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的。
最初,有一个叫做朱清时的人,他是一个知名的化学专家,搞化学的,但是并不懂量子力学。这个人对量子力学的基础都没有搞清楚,却又喜欢佛学,更喜欢发表议论。正好,他偶然看见有一个西方的学者F·卡普拉写了一本书,叫做《物理学之道》,书里面说,现代科学想要突破,就得和东方的玄学结合(杨振宁公开批判过,说这书是胡说八道)。朱清时看了,就有点走火入魔,居然信了。
当时还有一门伪科学,叫做“量子佛学”,是只有中专学历的索达吉堪布编造出来的,里面都是不知所云的胡话,但是朱清时这个时候脑子已经不清楚了,一看就迷信上了这种东西,到处宣传,加上一点他自己的妄想,就写了一篇文章,叫做《物理学步入禅境》(这篇文章被李淼批判过,认为里面的内容低级幼稚)。
在文章的最后,朱清时做了一个总结,大意是说:科学家辛辛苦苦爬山,到达了山顶,发现一群大和尚在山顶等候多时了。
这句话,就是“科学的尽头是xx”的第一个原始版本。之后,被简化为“科学的尽头是佛学”。这样一来,其他宗教的信徒不满意了,纷纷跟上,改编为自己的版本,比如“科学的尽头是易经”,“科学的尽头是玄学”云云。然后,“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的版本也出现了,简化版为“科学的尽头是神学”。这个版本出现的晚一点,在铁血网最早冒头,时间为2009年之后。
关于“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英国科学哲学会学的复函说,这个说法很有问题,因为科学的尽头不可能是哲学,而反过来,哲学要有出路,可能要接受科学化。其官方函件的表述为:“……这个是一种非常让人惊讶的假设,可以坦率的说,这种(观点)是伪命题。……如果人们愿意接受知识界的真知灼见,那么自然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所有的证据和事实都指向哲学被科学化。”
要特别注意,在国外论坛上,根本没有这样的言论在流传,完全是大陆网民在自嗨。
那么,“科学的尽头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这句话正确吗?
科学的核心是实验证据,拒绝形而上学,而神学没有自己的实验室,迷信的是超自然的力量。假设科学家们爬山,神学信徒也爬山,但是他们爬的并不是同一座山。神学家坐在山顶,等来的永远不是科学家,而是一茬一茬的信徒。
学者江波对这个问题有过精彩的阐述:
如果把科学看作一个人,阿瑟.克拉克用来总结自己一生的那句名言套用在科学身上再恰当不过:他从未长大,但从未停止成长(Henever grew up, but he never stop growing)。至少到目前,这句概括还是对的。
回到科学和哲学的关系这个问题,我想用一个比喻来说明:
设想人类的精神世界是一个班级,各种流派的思想是班级里的学生,科学是一个学生的名字,班里还有佛教,基督教,萨满教等等。
哲学是老师吗?不!这个班没有老师,哲学也不是任何一个学生——哲学是花名单,所有学生的名字都印在花名单上。(哲学这个词,外延太广,内涵太少,只能成为花名单了)
科学的尽头还是科学,如果说有任何哲学在指导着科学,那也是科学自身所内含的哲学精神,而不是什么别的神秘哲学。
反权威并不意味着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德高望重,思虑深远的科学巨匠,而是说,无论科学巨匠还是无名小卒,在科学面前,所面对的检验条件是一样的,并不因为科学巨匠的名声和威望而对检验原则有差别。这一点是科学不断实现自我更新的根本所在。当然,怀疑是要有条件的,怀疑一切,就走到了一个极端,变成不可知主义,那也不是科学精神所在。所以科学精神还需要实证来进行约束,用大白话说,说话要有根据。
理解了科学精神的本质,就可以看出,科学和宗教,在精神气质上是水火不容的。科学要疑,宗教则要信。科学反权威,宗教则是崇拜权威。科学和宗教的融合,只是人的精神世界同时容纳了两者而已,并不是两者之间发生了混淆。
科学和宗教最厉害的冲突,莫过于科学对于宗教所宣扬的基本事实的否定。宗教对此的策略,要么是跟随,不断地重新修正基本事实,使其跟上科学发现的脚步;或者是关起门来,将科学拒之门外,建设一个封闭王国。
宗教这种精神文明现象,有着深刻的生物学原因,是由人自身的生物性特点决定的。所以并不是说科学否定了许多宗教所宣扬的东西,就能立即否定宗教。宗教的生命力根植在人类的生物性之中。
科学能够解构宗教,却无法在社会层面上消除宗教的影响,并不是科学本身不够犀利,最重要的原因,乃是人本身的选择性接受。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在一个安全稳定的社会中,只要宗教不采取封闭措施来控制信众人群,随着科学教育的普及,和各种精神产品的不断产生,宗教终究会退缩到可有可无的境地。
针对佛法与科学的关系,姚彬彬教授特别指出:多数人都清楚,先民或先哲们的看法,是立足于可见的自然现象而针对世界生成问题所作出的联想性猜测,而晚近科学所发现的元素周期表、量子论、进化论等,则是通过具有可重复性、可检验性和可证伪性的科学观察或实验所得出的理论,这两种思维方式泾渭分明。显然,如果因为看到佛经里面的一些个别论述与某些科学理论好像有所相似,便贸然断定“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其草率武断,无异于说古印度的神话作者是生物学家、中国先秦的齐鲁方士都是化学家一样荒唐。......显然,当代“佛法是科学”之错误观念的传播,不仅严重误导大众,妨害科学精神的真正普及,对佛学本身也存在严重曲解和误解。
“怀疑探索者”则认为:科学归科学,凯撒归凯撒。在新世纪,科学与宗教信仰本来应该互不干涉、互相尊重,而有些人偏偏要贬低科学来达到抬高信仰的目的。依靠贬低科学获得信仰的慰藉,无异是饮鸩止渴。要知道,宗教的核心基础就是“信仰”,而科学精神恰恰是漠视一切信仰和定论,包括科学理论本身;一旦宗教试图绑架科学,就要付出代价,变异为“科学佛教”,之后无论如何与科学争斗,最后的失败者必将是佛教。而由于变异,佛教已经丢丧了“信仰”的核心,这是一种自贬身价、得不偿失的行为,殊为不智。
科学结论本身就不是一步到位的“终极真理”,而是一个“适用范围不断延伸”的最可靠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科学学说、科学理论、数学模型都是阶段性的统计性质。比如,当牛顿力学的适用范围难以满足大尺度的需要,科学家就会按照需要将牛顿力学这个科学理论做进一步修正,也就诞生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学说。一旦某个科学理论被修正,则原本绑架附会这一科学理论的佛学学说也要被迫做出新的所谓“科学”解释,以至于疲于奔命。而科学理论是无穷无尽的,其奥妙玄理也不是有限的经文可以衡量。何况绝大多数科学理论本身就与佛学学说格格不入,比如佛教教义说人类来自“光音天”,而现代演化论则用越来越确凿的证据证明人类其实是大自然界进化的产物。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佛法解决的是“寂灭”、“解脱”的问题,与“智慧”本无涉。而科学的目的是追求可靠的知识,与佛法并不搭界。有人总爱说,佛陀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就知道一碗水里有八万四千条小虫,佛简直是无所不知。事实上,碗里有八万四千虫的典故来源于耆那教,与佛教没有关系。佛经记载,耆那教教义规定不得杀生,教徒在喝水的时候,必须把水煮沸腾了才能喝,认为这八万四千条虫子煮熟了之后,就不会死在自己肚子里了,他就不算杀生。释迦牟尼的一个弟子和耆那教的一个弟子就辩论,说:有一个耆那教的教徒马上就要死了,但他必须喝凉水才能活命,请问你是非要把水煮熟了喝,还是拿凉水直接给他喝呢?那个耆那教教徒就反问:你的师傅怎么教导的呢?释迦牟尼即回答:我只取“中道”。八万四千条小虫的典故就是这样来的,与“佛陀有天眼通、无所不知”完全扯不上任何关系。
参考资料:
《知识分子》、《赛先生》、维基百科、光明网、今日头条、中国社会科学院官网、《爱因斯坦文集》、《茗山文集》、《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科学公园网站、江波的公众号、《论衡》、中国佛教史
作者:怀疑探索者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