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镜》栏目
2022年第27期
文图/汪曦晔 朱骏芝
说起书法老师,你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老大爷,是老大爷,还是老大爷呢?“静若杨洋,动若彭于晏”的小鲜肉书法老师,见过麽?
面前这个左手拿球,右手执笔的少年,就是陈曌老師。
这位93年的武汉网红老师,可谓是上得书法桌,下得篮球场。
书法和篮球,看起来很违和的组合,在陈曌身上,居然完美地融合了。
“对于写字这件事,我是个另类。”陈曌说,他用学习书法的心境打篮球,用打篮球的热血在练书法。
带着孩子“玩”书法
一间装修极具艺术气息的教室里,一位男孩正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盖章狂魔”乾隆的趣事。年份、人物、故事都信手拈来,知识覆盖率甚至超越了许多成年人。
你以为这是什么知识大赛吗?并不是,其实就是同尘书画空间里一堂平常的书法课:陈曌在给学生讲解乾隆的印章时,一个学生自告奋勇地上台“炫”了一段自己的课外知识,一众迷弟迷妹听得津津有味。
虽然,这里看上去好似书法培训班,但气氛却相当轻松、愉悦。孩子们眼里满是好奇,见不到“被逼上课”的生无可恋脸。
讲完课,陈老师又把孩子们带到一楼大厅。地上铺了一条长长的卷轴,孩子们依次在卷轴上自由发挥,泼墨挥毫。
课外,陈曌会办书法艺术沙龙,或带学生们去看展、参观艺术馆,让学生们近距离欣赏书法,进一步加深对书法艺术的理解。“课堂当然能学到很多知识,但我们更需要带他们去触摸更加鲜活的,课堂之外的世界。”他说。
△带着孩子们看书法艺术展
课下,陈曌还经常带孩子们聚餐,做他们的“大朋友”。
“有些孩子会来找我讲自己的心事和小秘密。”
陈曌笑着说,“我像朋友那样和他们在相处,所以他们特别信任我。”
△贺卡里,学生们把陈老师画的帅气又高大
不当写字“工具人”
陈曌还是学生时,就不太爱走寻常路。
考上湖北美术学院的第一天,他就发现自己与周围人“格格不入”:“有些同学像机器人,只会被动接受指令。”当时,陈曌就暗下决心,自己决不能这样。”
那时,他没事就去图书馆呆着,想学什么就研究什么;遇到不懂的,就去问自己的专业老师。
找老师找多了之后,他直接和老师成了朋友,经常一起吃饭喝酒,畅谈人生。主动学习和思考,不仅让陈曌积累了大量的专业知识,也让他对书法有了更多独到而深刻的认知。
毕业后,他拒绝了家里给自己安排的稳定工作,一心只想要做自己喜欢且有价值的事——写字。古人云:“写字即写志”,对陈曌来说,写书法是要寄予自己感情,投入自己心血的事情,他就想一心一意写好“志”。
下决心后,他向父母借了5万块,在汉口一个小区开了间小的书法培训班,“同塵书画空间”。
“同塵”这名,出自《道德经》的“和其光,同其尘”。对陳曌来说,不露锋芒,消除纷争,收敛光耀,混同尘世,这就是他。
一开始,培训班刚开业的时候,半个学生都没招到。
“为了招到生,我印了1000份传单,亲自跑去大街上,一份份地发给路人……”过程中,他经历过冷眼和不解,但他依然坚持。
辛苦总算有了回报:一个月后,有位学生拿着“传单”,上门说要来“瞄一眼”。就这样,他终于招到了自己第一个学生。
再然后,陈曌的学生越收越多,第二间、第三间培训班也开了起来。正当陈曌的培训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他却陷入日复一日的迷茫之中——他问自己,学书法是为了什么?
那年,他果断按下暂停键,远赴欧洲去游学和充电,决定要用脚步寻找答案。
2018年,陈曌走过法国、意大利、威尼斯,去了许多博物馆和艺术馆,于卢浮宫遇见微笑的《蒙娜丽莎》,在圣玛丽亚修道院体会《最后的晚餐》……为期一年的欧洲生活中,他似乎找到“书法何为”的答案了。
五千年的岁月,融进纤细毫素中。一撇一画,又岂是“写好字”能概括的。
与老外们的交流中,陈曌体会到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尊重与虔诚,很快他成立了交流会。同时,他还开设教学班,教外国人认识笔墨丹青……
虽然,语言并不相通,但当书法的“自由肆意”展现在他们眼前,比翻译器更纯粹、更直接、更充满力量。
游学经历给陈曌很多启发,他重新找到了对书法和教育的热情和初心。“我终于明白,书法或画作,它们不仅是艺术形式,更是历史、是文化的载体。”
回国后,他把这些启发融入自己的教学之中,“我想让孩子们学到书法的知识和技能,保留自己的个性和灵气。”
什么样的书法老师
才是好老师?
陈曌一直认为,书法其实没那么遥远,而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一直把这个理念,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们。”
陈曌有一个学生,跟了他很久,深受其影响,完全把书法融入了自己的生活。
有一次,这位5岁的学员在路上看到了体育中心的“体”字,当时就觉得这个字特别好看,内心一种想要创作的冲动油然而生。
到了教室后,他立马提笔把这个字写了下来,一气呵成,情绪饱满。
而这个在灵感和激情之下写出来的字,甚至惊艳到了陈曌这个书法老师。“对于这个作品,我一笔没改,直接把它装裱了起来,留做纪念。”
他教书法,从来不是只教写字的技巧,而是教书法背后的文化、历史、艺术……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老师来说,虽然累了点,但效果立竿见影:学生在他的引导下,不仅爱上了书法,还爱上了书法后面承载的文化。过程中,学生还提高了空间思维、自我反思等能力。
他的学生们在跟周围的人介绍书法的时候,从来不会只谈“这个字怎么写”这样表面的东西,而是会讲这个作品出自哪个人,哪个故事,哪篇文章……久而久之,孩子们会主动去认字,主动去了解这个字背后的含义。“这样的思维、习惯都不是一堂课所能涵盖的。”他说。
陈曌一直坚信,从根上培养孩子对书法的热爱和兴趣,才能真正长远地以艺术滋养孩子的一生。
写在最后
其实不止小孩子需要书法,成年人也需要。
△一两千个学生在线跟着他学书法,大部分都是成年人。
陈曌解释说,在现在这种快节奏的社会,很多人都很浮躁很焦虑,失去了自我,而书法是一个很好的自我疗愈的方式。
“我自己偶尔以酒研磨,把写字融进生活,书写自在。”在他看来,玩出写意,书的通透,一笔一划只为谋心。
想想看,与墨同行,确是一件风雅而治愈的事啊!
您如果也有故事,欢迎来和我们分享您的酸甜苦辣,人生百态。>>>点此提交
对于湖北网友来说,腾讯大楚网的原创栏目《楚镜》是个亲切又熟悉的名字,它曾帮助多个家庭走出困境,迎来新生。在过去超百期的镜头里,有700克的早产儿,和他年轻的母亲,她为救孩子愿给好心人打工十年,只因“我是孩子的母亲,就这么简单”;有刷爆网络的“小苹果”男孩,用他的乐观和温暖笑容治愈全网...他们或许很渺小,却又很伟大,他们在平凡的人生中,依然坚持着善良、勤劳、淳朴的品格。
2022年《楚镜》栏目将再次出发,在这里,我们将镜头对准湖北人身边或温情、或酸楚、或励志的人间百态。用有温度的镜头,记录有深度的故事,传递有态度的湖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