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亿拿地!少林寺,进军房地产了!


欢迎关注我的视频号↓
作者:子非鱼
01
河南嵩山少林寺,进军房地产,已成为最新热点话题,这既是房地产行业的谈资,也是武侠迷们的谈资。
毕竟少林寺,在金庸武侠江湖中,始终处在泰山北斗的地位。
4月6日下午,河南铁嵩数字科技拍下了郑州市挂出的一宗位于郑东新区的商业、商务用地,土地用途为零售商业、批发市场、餐饮、旅馆用地、商务金融用地,最终成交价格为4.52亿元。
河南铁嵩数字科技何许人也?透过企查查可以看到,铁松科技有两大股东,河南铁投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持股51%)和河南沅翰实业有限公司(持股49%)。
而沅翰实业最终受益人为目前河南嵩山少林寺方丈释永信。从股权路径看,释永信持有河南少林无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少林无形资管”)80%股权,后者持有沅翰实业70%股权。
换句话说,这块地背后的卖家,嵩山少林寺便是其中之一。

来源:企查查
根据少林寺官网介绍,释永信,俗名刘应成,安徽颍上人。1981年到少林寺,礼第二十九代方丈释行正长老为师。1987年,行正长老圆寂,承师衣钵,接任少林寺管委会主任,全面主持寺院事务。1999年,荣膺少林寺方丈。
少林寺历代住持

来源:少林寺官网
在他的执掌下,少林寺开始不断扩大自己的商业版图。经过多年发展,少林寺的业务横跨文化、餐饮、药品、服饰等多个领域,并且注册多个公司和商标。
透过企查查可以看到,释永信拥有18家公司的控制权。显然,如今的少林寺,已不是大家所认知的佛门重地,也不是武侠小说中的形象,而是一个被资本化的大集团。
02
佛家寺院的商业化,并非始于现在,从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大多数的时间里,寺院都在经营着自己的商业。
比如,南北朝时期,就有很多寺院经营当铺和“银行”。
毕竟,有一大堆人要养活。纵然佛门四大皆空,仍需要吃穿住来维持寺庙的运转。
说起寺院经济,就不得不谈论一下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史。
佛教自西汉时期传入中国,起初并不被华夏民族所接受,当时的朝廷甚至规定出家违法。
到了东汉时期,才开始有了大批信徒,毕竟佛教教义,对于动乱中的人来说,能够获得仅剩的一片心灵净土。
在魏晋南北朝大动乱时期,佛教迎来野蛮生长。此后的隋唐更加兴盛,但中间也遭遇了多次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武灭佛。
起初佛教的生存,基本是“吃饭靠供养,修庙靠国家”的模式,依靠朝廷的恩赐、信徒的捐赠和自己化缘所得,维系着僧侣的生存。
从史料来看,寺院经济应该起始于西晋,当时佛教获得了一大批门阀士族的青睐,获得了源源不断的经济支撑,全国各地寺庙拔地而起,规模逐渐庞大起来。
进入南北朝之后,在多位当权者的信佛礼佛之下,佛教规模更加兴盛,其中不得不提到的,便是南朝梁武帝萧衍。
其先后四次出家,之后被大臣们以赎金赎回,几乎掏空了整个国库。
第一次是在公元527年,他舍身出家,三日后而返。这一次,倒是没有花费什么金钱。
第二次是公元529年,本来是去参加同泰寺的法会,然而一时兴起竟然脱下龙袍换上僧袍出家了。之后,大臣们凑了1亿钱,才赎回了皇帝。
第三次是公元546年,萧衍又出家了,大臣们凑齐了2亿钱才将他赎回。
第四次是公元547年,这一次又花费了1亿钱。
三次赎回几乎掏空了南梁的国库。这位历史上因佞佛而出名的皇帝,最终死于侯景叛乱,被囚死、饿死的。讽刺的是,遭遇叛乱时,他的儿子们没有一个想要救他,几个儿子起兵平叛,也都是为了争夺皇位的继承权。
在萧衍的治下,创造过“南朝四百八十寺”的佳话。但当时的南北朝,数量远远不止这些。
公开资料显示,南梁时期,仅京城寺院就有700座,整个南朝2846座,僧尼3.27万人。到南陈时期,寺庙数量缩减了不少。

来源:中国知网
与南朝对峙的北朝,北魏末年京城洛阳就有1367座,北齐北周时期,寺庙超过4万,僧尼规约为300万人。
之所以有这么多僧尼,是因为在南北朝乱世之中,一方面确实不乏一些人真心皈依佛教,想从佛教教义中寻求安宁。
更重要的是,寺院处于红尘之外,可以不交赋税,不服徭役。
形成规模之后的寺院,利用皇家和门阀士族捐赠的土地,获得收益,基于这些收益,寺院开起了当铺,发展贸易经商,并向民间发放贷款,赚取收益。
在这种背景下,寺院不仅成为了大地主,还成为大财主,放款人,商人。
但随着寺院经济不断扩大,寺院规模不断扩张,与当权者的矛盾也越发激烈。
动荡的南北朝,本就缺少人口缺少劳动力。寺院一方面占据了不少良田,减少了国家粮食收入。
另一方面,僧尼规模不断扩大,既减少了劳动力,也减少了纳税人,对于战乱中的朝代,这一点非常致命。
所以,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都开启过灭佛行动。
比如北周武帝宇文邕为抑制佛教,最先是公布了“三教”的顺序,儒家第一,道教第二,佛教第三。这一排序立刻引发了庙堂与江湖之间的热议争吵,尤其是道教和佛教,一怒之下的宇文邕,索性直接灭道灭佛,强迫他们还俗,并没收道观和寺院。
据史料记载,当时的北周道观仅保留了两座,而寺院全部被毁,300多万僧尼强迫还俗,接受朝廷编户。
唐朝经历安史之乱后,朝廷经济与寺院经济之间的矛盾越发激烈,于是唐武宗也开启了浩浩荡荡的灭佛行动,强迫僧尼还俗,没收寺院财产。
史料记载:
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收充两税户;拆招提、兰若四万余所,收膏腴上田数千万顷,收奴婢为两税户十五万人。
由于三位当事人的庙号,都带一个“武”字,史称“三武灭佛”。
03
然而,佛教教义已经融入到了中华文明之中,并不是一个帝王的行动所能够断绝的,此后宋元明清,佛教依然强盛。
佛教传入中国后,其实一直在做自我调整,不断适应华夏文明。比如,起初佛教僧尼是不向世俗皇帝高官行跪拜礼,因为他们自认为是世外之人。
遭遇了一次又一次教训之后,佛教徒们反省自身,不断修正教义,为了在华夏生根扎根繁衍,他们向世俗政权妥协,不但向当权者行礼,而且开始进入政权内部。
因为他们认识到,佛教的教义不应该是出家、不问世事,而是要服务于社会,遵从世俗政治。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后来的朝代中,出现了不少僧侣国师,为国家出谋划策。
进入新中国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寺院也开始适应市场化的经济模式,将寺院带入了企业化运营和管理阶段。
上面已经提到,少林寺住持释永信名下就有18家公司。
另外,根据企查查查询到,位于开封的大相国寺住持释心广,旗下也有5家公司。此外,杭州灵隐寺、九江庐山东林寺、扬州大明寺、厦门南普陀寺等著名寺院,旗下也均有一家或多家企业。
转载、广告投放、爆料、加群,请联系微信:593594349
欢迎点击关注“城市财经”↓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