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6年,彭越因“莫须有”的罪名被流放,路上偶遇吕后便向她喊冤。吕后一口答应,承诺把他带回洛阳向刘邦求情。然而,见到刘邦后,吕后却说:“彭越是个壮士,与其留下来养虎为患,不如杀掉吧!”
刘邦听后,也收起了怜惜之情,不仅将彭越斩首示众,还把他剁为肉酱分赏给各个诸侯王。可怜一代名将,谨慎了一辈子,却命丧于妇人之口。
彭越,原来在巨野以捕鱼为生,慢慢身边聚拢起了上千人。陈胜、吴广反秦后,他手下的年轻人也劝说彭越效仿。彭越却很镇定,说:“现在是二龙相争,我们还是等一等吧。”
后来,彭越被推举为首领,也一直坚持这种谨慎策略,善用奇兵。虽然没有亮眼战绩,但是势力却越来越大。项羽入关后,大封诸侯王。彭越此时手下已有一万多人,但还是没有得到任何封赏。
由于项羽分封不均,诸侯间的割据战争爆发。
彭越敏锐地加入了刘邦一方,并开始大放异彩。他擅长打“游击战”,屡屡率部袭扰,让项羽不得不陷入两线作战,还要时刻关注后方粮食的安全。最终在垓下之战中,项羽疲于应对,又被韩信设计包抄,被一举击溃。
在整个刘邦集团中,彭越功不可没,也因此被封为梁王,建都定陶。但是,随着刘邦针对异姓王的“剪除”策略的展开,彭越嗅到了一丝威胁。
公元前196年,陈豨在代地自立为王。刘邦命彭越率兵征讨,但是彭越却称病不从,只是派了一些士兵应付差事,这让刘邦十分不满。
天下安定下来之后,刘邦便想要收回异姓王手中的权力,所以彭越的行为引起了他的警觉。但是,他又没抓到彭越的罪证,只能派人先去问罪一番。
彭越心里恐慌,他不想让刘邦怀疑自己,就决定前去请罪。然而,部将扈辄劝他说:“你当初不愿意出兵,现在被问责了想去请罪,一定会被抓捕,不如反了吧!”彭越没有答应。
可是他也没有好办法,只能继续称病搪塞。
恰巧,此时他手下有一个太仆有罪,害怕受到彭越的处罚,就跑到朝廷去状告彭越和扈辄有密谋反叛的行为。刘邦大喜,立即派人把彭越抓到了洛阳。但是,有司查来查去也只得到了一个结果:反形已具。
什么是“反形已具”?就是说没有查到实证,但是彭越却对献计的扈辄没有检举和诛杀,所以还是要被治罪。
刘邦感念彭越的功劳,赦免了他的死罪,将他削爵夺国,贬为庶民,并且流放到蜀地。彭越觉得自己很冤,在遇到吕后,他便想通过哭诉自己绝无反意,来打动吕后。只是没想到,吕后当面是答应他了,背地里却向刘邦献出了更毒的办法。
彭越,终于因为错信,把自己逼入了死地。
狐沐说:
纵观彭越的一生,能从一个普通的渔夫,成长为“汉初三大名将”之一,能力绝对不凡。
但是,对于彭越之死,我们不禁还要追问两个问题:一、彭越为什么不遵从刘邦的命令去攻打陈豨?二、吕后为什么要出尔反尔置彭越于死地?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我想更多的是因为彭越的性格。
彭越的性格是谨慎,但是过度的谨慎就会变得多疑和杯弓蛇影。在彭越之前,燕王臧荼、韩王信、楚王韩信、赵王张敖已被刘邦拿下,这很难不让彭越去考虑下一个会不会是自己。
在不断地自我心理暗示下,会逐步放大彭越心中的“惧”,促使他做出不正确的选择,也就不足为奇了。类似彭越这种性格的,还有一种人便是善谋无断,历史上因此吃过亏,而不能成事的大有人在。
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则是因为吕后性格的转变。
此时,是刘邦驾崩的前一年,吕后已经从一介妇人成长为一个颇有手腕的女政治家。而且,多难的经历让她的手段更加残酷。
她需要为汉室江山和儿子刘盈考虑,剪除一切不稳定的因素。包括她后来在刘邦驾崩后针对后宫妃子的行为,都是基于捍卫自己的利益。吕后当面答应彭越,是缓兵之计;后来献计杀掉彭越就是图穷匕见了。
谨小慎微的彭越碰上了杀伐果断的吕后,岂有不败之理?
彭越之死,有其他原因,但是其性格上的纠结也是诱因。性格决定命运,往往是在一些关键抉择上对我们产生了影响。彭越,一代名将,因此而亡,可怜,可惜......
关注、点赞和分享,我们明天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