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刘邦从戚夫人房间里出来,整理好衣衫后,便去找张良问罪:“你不纳妾也不上朝,整天在干什么?”张良神秘地回答:“陛下,臣在修长生。”刘邦不相信。然而没过几天,张良就乐呵呵地跑来向他辞职。 刘邦气咻咻地说:“子房,你到底在干什么?现在百废待兴,你竟然想要撂挑子!”指着张良一顿骂,然后把他赶走了。不过,张良还是不消停,隔三差五地就跑来辞职。
刘邦没办法,只得答应了他,不过定下一条约定:如果国家有大事,你张良一定要出山。 张良欣然答应,然后就真的闭门不出,连大门上结了蜘蛛网也不管,渐渐退出了众人的视野。 刘邦称帝后曾点评功臣,他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人即为“汉初三杰”。然而,在这三个人里,韩信被杀,萧何也曾被下狱,只有张良能得以幸免。这是为什么呢? 张良,原为韩国贵族,家里五代为韩相。秦始皇灭掉韩国后,张良就变卖掉所有家产,准备刺杀秦始皇。他花重金雇佣了一位大力士,埋伏在秦始皇东游的路上。只听“砰”地一声,一百二十斤的大铁锤就砸穿了秦始皇的车架。 张良在一旁看到后扭头就逃,隐姓埋名很久后才知道秦始皇未死,当时只是砸中了他的副驾,现在正满天下地寻找凶手。张良不敢露面,不过“刺秦张良”的名号却被慢慢传开。 在逃亡的路上,张良遇到了一个怪老头。他的鞋子掉在了桥下,张良好心帮他拾起,他却要求张良给他穿鞋。面对老头的刁难,张良照做了。老头笑眯眯地说:“孺子可教!”说罢,丢给他一卷书后扬长而去。张良打开一看,书名叫《太公兵法》。 张良欣喜若狂,开始潜心研究。当他遇到刘邦时,曾吐露出只言片语,刘邦全都能领悟。张良大喜,从此追随刘邦一起打天下,为他出谋良多。刘邦曾斩白蛇,称自己是赤帝转世,每次出战都会指着自己大腿上的72颗痣炫耀。
张良追随刘邦后,也主动替刘邦造势,说他是天神下凡,未来天子。这些言论流传出去后,相信的人越来越多。 当然,刘邦打仗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虽然他在张良的计策下,仅用一年就率先进入关中。但是,项羽势大,他也不得不委曲求全。项羽想要杀他,他听从张良的计策主动结交项伯,表明自己没有称王的心思,并且在鸿门宴上借着要上厕所逃脱,留下张良周旋才逃过一劫。 鸿门宴本来是一出好计,如果不是项羽犹豫不决,刘邦很难逃出生天。所以,范增才会气得大骂:“竖子不足与谋!”然而,张良却将计就计,不仅保全了刘邦,还给项羽阵营埋下了君臣嫌隙的钉子,堪称绝妙。 后来,刘邦被封为汉王。张良主动献计让刘邦烧掉栈道,以示没有争夺天下之心。暗地里却以巴蜀为基地积蓄力量,并且让刘邦争取英布、彭越和韩信三人投靠,为将来攻打楚国做准备。 尽管如此,楚汉战争初期,刘邦还是打得很艰难。 一次,楚军攻打荥阳,切断了汉军的粮草补给。刘邦很焦虑,就问手下有什么计策。郦食其对刘邦说:“陛下不妨效仿武王分封六国,六国君臣百姓一定会感念陛下,以陛下为尊,楚人就没什么好怕的了。”
这是一个很糟糕的计策,但是病急乱投医的刘邦却欣然应诺,甚至开始打算写圣旨、造印玺了。 张良知道后,急忙找到正在吃饭的刘邦,陈述了封六国后裔的“八大危害”,不仅削弱不了楚人,还会给统一天下树立更多敌人。刘邦听后恍然大悟,气得他破口大骂:“腐儒,差一点儿坏了大事!” 陈平曾评价张良:“下邑之谋,荐韩信、彭越、英布,助高祖逐鹿中原;许淮阴侯齐王尊位,成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之势,助高祖得天下;力主定都长安,商山四皓出而朝廷定。”在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张良出计甚多,一步步帮刘邦扭转败局。 所以,刘邦在后来论功行赏的时候才会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子房啊!” 但是,在汉朝建立后,除了在吕后的软磨硬泡下出计请出“商山四皓”,帮太子刘盈稳固地位之外,张良就很少在参与朝政了。甚至,他还谢绝了刘邦赐他“齐地三万户”的封赏,只要了和刘邦相遇时的留地为封地,安心地当起了留侯。 用张良自己的话,他已经完成了灭掉秦朝,为韩国复仇的使命。而且以布衣之身,被封侯,食万户,对他来说,已经是非常满足了,不能再奢求太多。于是,他就开始修炼导引术和养生术,恪守 “疏不间亲”的遗训,不再参与朝堂上的任何明争暗斗。 在张良看来,他把帮助刘邦建立汉朝,当作了一个实现自己价值的平台。一旦实现自己的价值后,便要遵循内心的选择,功成身退。 张良后来专心修道,他的后人也与道家有不解之缘。东汉时,张道陵创立了正一道,后来又有张鲁创立了五斗米教。2000年过去了,曾经的汉王朝和那些王侯将相们,早就成了过眼云烟,正一派却传承至今。或许,这就是张良的智慧之处吧。
关注、点赞和分享,我们明天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