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湘潭县石潭镇走出的国学大师


点击上方“湖湘源”可以订阅哦

- 全文1419字 阅读约3分钟 -


罗汝怀:石潭走出的国学大师
文 | 谢雨芬
湘潭县石潭镇白托寺村有一个叫“廖家湾”的小地方,在这一带,廖姓是大姓,然而在当地村民心里,罗氏才是廖家湾的“望族”,因为这里走出了一位名人——晚清国学大师罗汝怀。
“咸丰十三年,先人在廖家湾买下一块地,随后举家迁往。”罗氏后人罗次觉站在一座二层楼房旁,向探访者介绍罗家老屋场旧址和祖先的事迹,眼里满是自豪。
罗汝怀,字研生,嘉庆九年出生。少年时期在长沙城南书院就读,博通经史,致力文字训诂之学,后选贡生就读国子监。廷试落第后返湘,无意科举,潜心治学。
湘潭文史专家何歌劲介绍,清代中晚期,“汉学”“理学”互不买账,但罗汝怀能摒弃学派门户之见,主张“汉学”“理学”并用,这在当时的湖南非常罕见。
罗汝怀一生著述颇丰,《诗古音疏证》《周易训诂大谊》等经学著作有些今天还在流传研究。晚年,他耗尽六年时间编辑《湖南文征》。该书共200卷,收录了元明清时期湖南800余人的4000余篇文章,这对研究湖南地方文献与文学具有很高的价值。曾国藩亲自为之写序,赞美罗汝怀有“国朝经师之遗风”。
“君居石潭万山中,承其遗论,独以治经必先识字,耑意潜思,受成于心,不假师资。”对于罗汝怀的学术地位,晚清官员、湘军创建者之一郭嵩焘也有很高的评价。他充分肯定罗汝怀的考据学成就,认为是填补了湘学的薄弱领域,“开楚文教之先”。
早年,罗汝怀曾做过曾国藩的幕僚。鼓磉洲罗氏第二十代传人、广州大学教授罗宏所著《湖湘世家·鼓磉洲罗氏》中记载,曾国藩治军甚严,且脾气暴躁,“以致于将帅多相忤”。作为曾的幕僚和挚友,罗汝怀每每直言相劝,使曾慢慢改了脾气。曾国藩借父丧回乡守制期间,罗汝怀以挚友身份,给曾写了一封既尖锐又诚恳的信,劝曾以大局为重,早日出山,为国尽忠。曾读信后,立即结束长达一年半的守制,再次出山走向前线。
作为一方乡贤,罗汝怀也十分关注时局和民生。据史料记载,罗汝怀居住石潭期间,看到湘潭一带米价飞涨,便倡导设立湘潭积谷局,借助官方力量平抑米价。看到当时湘潭人每天咀嚼槟榔要花掉数十上百文钱,他便主张乡民少吃槟榔,节省钱用于社会公益救济。他还大声疾呼,反对乡民吸食鸦片,倡导良好的社会风气。
都说虎父无犬子,罗汝怀的儿子罗萱幼时聪颖,七八岁即能作诗。太平军兴起,罗萱弃文就武,在家乡举办团练。后随曾国藩参与镇压太平军,屡建战功,官至贵州镇远知府。1869年战死,灵柩运回老家入土为安。
在石潭镇紫涟村炭桥组,探访组幸运地找到了疑似罗萱之墓遗址。炭桥组围家州奶子塘附近的一方稻田中,82岁的刘启洪老人指着稻田一角,言之凿凿:“罗萱的墓就在这一块,错不了。”刘启洪的家在稻田对面,祖祖辈辈生活在此,据他回忆,这块稻田中原有十几个墓碑,罗萱之墓就在墓群之中,童年时期他亲眼见过。可惜“大跃进”时期炸坟开田,该墓群全部被毁。如今这里已全然没有墓碑的痕迹,只有一排排收割后的稻茬“昂然挺立”。
时光飞逝,遗风犹存。位于廖家湾的罗氏老屋场,虽旧貌换新颜,却一直是罗氏代代后人一抹难以忘却的记忆,已逾古稀之年的罗次觉,依然能铿锵有力地说出那句刻在心底的祖训——正学传家。

编辑丨胡歆宸 
审核 | 翁灵娜 刘义彬 
END 
欢迎关注湘潭日报社《湖湘源》文化微刊。本微刊为湘潭日报社主办的精品文化内容展示平台,致力于弘扬湖湘文化,推介湘潭日报社旗下各媒体有关风物民情、人文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选内容。 
湘潭日报社文化栏目投稿邮箱:xtrbfk@163.com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