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湖湘源”可以订阅哦
残破的“古城墹子”。(罗韬 摄)
湘潭风物志丨古城春秋
文 | 谷桔
“这些池塘,就是以前的护城河。”站在湘潭县石潭镇古城村高毛组的一处池塘边,70岁的周正凡说。担当得起“护城河”三个字的,其守护的必定是一座城,这座城,便是历史上的湘南县城。
《中国国家人文地理》湘潭卷,以及市政协常委、研究室主任张作奇编著的《湘潭历史图说》均记载了湘潭最初的记忆。春秋时,湘潭属楚国黔中郡;到了战国,长沙郡从黔中郡划出,包含了湘潭全境;秦时天下分三十六郡,其中的长沙郡郡治设于湘县,后从湘县南部析出湘南县。湘南县是今湘潭市境域内最早的县级行政区域的称谓。
湘南县城县治就位于今天的湘潭县石潭镇古城村高毛组、干子组交界处,被一条叫高褀线的乡道一分为二。有趣的是,附近有很多池塘,周正凡数了数,两个村民小组分别有6口池塘。这些池塘首尾相接,如果将它们连通起来,便呈现出一个完整的长方形。两千余年前的湘南故城是何模样?谁都没见过。但将这些池塘拼凑起来就会发现,当年有一条椭圆形的护城河将城环抱。
曾经的护城河早已被道路截断,变成一个个池塘。(罗韬 摄)
周正凡小时候见过完整的护城河。那时,护城河上没有桥,西边倒是有一张供人行走的跳板。也正因为如此,为了方便出行、耕作,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陆续在护城河上开路,路越来越宽,护城河被间隔成了一个个池塘,“那边有个神农庙,庙前那两口池塘中间的路,就是我参与铺设的。”
曾经,护城河边还有高高的土墙。“大家把土墙拆了用来开垦菜土。”周正凡记得,年少时的他常常早上四五点起来挑土,然后,土墙矮了,随之出现了一块块菜地。护城河边一些地方甚至被填成了耕地,河变得越来越窄了。
周正凡所说与《湘潭历史图说》中的记载是相吻合的:“1958年以前,这里的城墙和护城河犹存。当时,城墙址南北长300米,东西残长200米,周长约千米,夯土墙残高约2米,底宽5.5米。”“20世纪50年代开始遭到破坏”。
虽然被分割或淤填,但在城的四角,护城河形成的池塘仍可见直角转向,除城西偏北部之外,大约80%的护城河仍然完整。其现存10余米的宽度,依然可想象其当年的气势。而在城的东边,现仍能看到一堵残存的古城墙,当地人称之为“古城墹子”,像一个孤独的老者,默默守护着那份久远的记忆。
一个王朝选择在这里设县治,大致能说明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某些优势。事实证明,因紧邻涟水、云湖河,水运优势让湘南县城一时间名噪四方,自明代以来,石潭镇成为湘潭四大集镇之一,成为南接衡岳、北走长潭的通衢要道,繁忙兴盛的商贸中心。据记载,1958年大修水利时,城墙出土了一些汉代遗物,城墙外侧陆续出土了铜编钟、铜鐎斗(当地百姓称“三足铜盆”),城内多处出土了陶罐、陶钵、陶缸、汉青砖等,它们无不见证着湘南故城的繁华过往。周正凡也记得,“上世纪70年代初,我当时给集体喂猪,也是现在这个季节,搞水利建设挖出了宝贝,我还打飞脚跑过去看了。”
时间像护城河里的水,不知疲倦地日夜奔走,就在护城河、土城墙面貌逐渐改变的那个大时代,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巨变。其时,在党的八届九中全会以及此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多次发表讲话,要求全党恢复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作风,他希望与会者回去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一切从实际出发,古城村成为调查点之一。
那是1961年1月31日,时任毛泽东秘书、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的胡乔木同志率领中央和湖南省调查组湘潭县小组到古城村(当时为石潭公社古云大队)开展社会调查。同年3月27日,胡乔木完成了3万余字的《湘潭县石潭公社古云大队调查》,为中央调整农村政策和农业政策、制定《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提供了决策依据。随后的几十年间,湖南省政府经济研究信息中心、湘潭县委、湘潭县史志办等部门多次组成调查组进行跟踪性社会调查,并形成向中央和省委反映“三农”状态的调查材料,古城这片曾被多次聚焦的土地,向外界展示着其独特的魅力和气质。
参观胡乔木调研旧居。(罗韬 摄)
这段历史,古城乃至石潭人民没有忘记。今年,石潭镇将胡乔木在古城村调查时所住的一栋旧瓦房予以修复,挂牌“胡乔木调研旧居”,打造成了镇区党政干部开展学习教育的重要场地。
胡乔木调研旧居。(罗韬 摄)
寒来暑往,时过境迁。尽管,当年的县治后来迁移到了别处,但流淌在古城人们骨子里的勤劳、智慧一直在延续。两千余年前的繁华之地,如今呈现出一片繁忙的农耕景象。2006年9月,中南五省“农业部水稻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省长指挥田”现场办公会在古城村召开;2008年4月,农业部水稻高产创建现场会又在此举行,23个省的代表和水稻专家到古城村万亩双季稻高产示范片参观,古城村水稻种植经验在全国得到推广。
古城成了名副其实的古城,但她正在焕发新的光芒。
编辑丨胡歆宸
审核 | 翁灵娜 刘义彬
END
欢迎关注湘潭日报社《湖湘源》文化微刊。本微刊为湘潭日报社主办的精品文化内容展示平台,致力于弘扬湖湘文化,推介湘潭日报社旗下各媒体有关风物民情、人文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选内容。
湘潭日报社文化栏目投稿邮箱:xtrbfk@163.com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