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下摄司这家老照相馆


点击上方“湖湘源”可以订阅哦

- 全文1701字 阅读约6分钟 -


芳容照相馆 尺寸留“芳容”
文丨钟佳燊
从岳塘区下摄司街道拐入一条小巷,艳粉色的“芳容照相馆”五个大字映入眼帘。穿过微旧泛黄的牌匾,只见照相馆临街的玻璃橱窗后面,陈列着几张全家福,淳朴的笑容和复古的风格,依稀带着上个世纪的烟火气息。
从1980年至今,老板谢皆雄已携手这家老店走过了40余年。在这条老街,在照相馆的小柜台前,记录着老城区的点滴岁月,也将时光中的艳影芳容永远定格。
开业即火爆
为了养活家中的四个孩子,谢皆雄的父亲给母亲开了这家“芳容照相馆”。开张那天稍显“寒碜”,只有一间房子、一张书桌,用来谋生的映像机是在前进电影院上班的父亲自己制作的,生意稍有起色后,父亲才花149元买了一台海鸥120。
芳容照相馆最初是以“快相”起家,以拍证件照、洗照片为主,黑白一寸照3角钱一张。“在这条街上,我们是最早的个体照相馆,当时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街对面的国营照相馆。”谢皆雄翻出珍藏的第一代胶片,语气中透露着兴奋和骄傲。
芳容照相馆的出片速度很快吸引了周边住户。当时,普通家庭去照相馆还是很“奢侈”的事,为了早点拿到照片,很多人会给照相师傅点烟“走后门”,所以,相对于国营照相馆一个星期才能取片来说,芳容照相馆一个小时的出片速度大受欢迎,照相馆的口碑逐渐在街坊邻居间口耳相传。那是传统照相馆最为辉煌的年代,每到“五一”、“六一”、国庆等节假日,小店铺前就迅速排起了长队。谢皆雄告诉我们,一卷胶卷36张,有一年的儿童节一天就用了10卷。
等到谢皆雄从母亲手中接过照相馆,他已经拥有了两家分店——湘钢旁边的“大众照相馆”和友谊广场的“日月照相馆”。同时,个体照相馆也“遍地开花”,仅在下摄司街道就达到了13家之多。
从黑白到彩色
时代飞速发展,群众对休闲娱乐也有了新的需求,他们不再满足于黑白照片。“芳容照相馆”迎来了第一次冲击:由“黑白”到“彩色”的变化。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彩色照片的概念从远在深圳的叔叔口中,传到了谢皆雄这里,他当即决定做街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购入一台海鸥DF135,用来拍摄彩色照片,可问题也随之而来:湘潭并没有能洗彩色照片的地方。
谢皆雄很快想到了办法。他在湘潭拍照,然后寄到深圳让叔叔洗照片,洗好后再寄回来。虽然邮费高昂,还要等待好几天,却让客户爱不释手,最火热的时候连板塘铺的人都跑到他店里来拍彩色照片。慢慢地,其他照相馆也嗅到了商机,13家照相馆开始联合起来,每周派一个代表坐火车去广州冲洗。谢皆雄记得很清楚,连冲带洗,一卷要18元。
曲折后20年
随着经济的发展,照相馆时代迎来顶峰,但接踵而至的,是无法避免的冲击。
谢皆雄回忆,2000年前后,照相馆生意达到鼎盛期,也是那几年,数码相机日渐普及,“婚纱摄影”“婚纱影楼”受到追捧,照片不再是简单的拍摄冲洗,还得会用电脑,会PS,这正是传统照相馆的弱项。
“人工贵、房租贵、生意走下坡路,我们把分店全关了,只留下了‘老芳容’。”谢皆雄平静地讲述着这一次冲击的后果。
芳容照相馆能留下来,得益于谢皆雄夫妻俩的经营理念:顾客至上、质量第一。当意识到自己跟不上时代潮流时,妻子陈桂芳当即前往长沙学习电脑和照片处理技术,终于跟上了时代的步伐,靠着老客户和质量生存了下来。
回顾这40年,街上的老照相馆一家家关闭,影楼也只是昙花一现,只有“芳容照相馆”仍在曾经的街道,如同老街的象征,成为居民心中抹不掉的回忆。谢皆雄打开柜子,抽出一张“老芳容”的旧照,微微褪色的老照片上,“芳容照相馆”招牌下的对联引人注目:芳草年年发,容华岁岁春。

编辑丨杜博文
审核 | 翁灵娜 刘义彬 
END 
欢迎关注湘潭日报社《湖湘源》文化微刊。本微刊为湘潭日报社主办的精品文化内容展示平台,致力于弘扬湖湘文化,推介湘潭日报社旗下各媒体有关风物民情、人文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选内容。
凡投稿湘潭日报社文化栏目的稿件,本社有权刊发于湘潭日报及湘潭日报社二级机构湘潭在线新闻网所属各网络媒体。如不同意网络媒体用稿,请在来稿时说明。湘潭日报采用稿件后将按时支付稿费,湘潭在线所属各网络媒体采用稿件不支付稿费。凡向本社投稿,即视为同意上述条款。
湘潭日报社文化栏目投稿邮箱:xtrbfk@163.com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