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湖湘源”可以订阅哦
▲彭德怀同志故居。(资料图,陈旭东 摄)
元帅故里风景好
文丨廖艳霞
湘潭县西南有座乌石峰,山势连绵、巍峨耸峙,为一方诸峰之冠。仲夏,我们从乌石峰峰顶拾阶而下,经过楠木冲水库,穿过蜿蜒小道,来到乌石镇乌石村。骄阳洒落在这个村庄一座典型江南风格的普通农舍,这里是彭德怀故居,与对面卧虎山上的彭德怀纪念馆遥相呼应,记录着彭德怀元帅光辉伟大的一生。这里也是“伟人故里”红色旅游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要的革命纪念地、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基地。
彭德怀故居见证为民情怀
前临田野,后倚山丘,四周竹树青葱,彭德怀故居坐西北朝东南。这里是他投身革命后在家乡还曾居住过的场所,这里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革命胜利后,他于1958年、1961年两度回乡。
彭德怀诞生的故居,就在这幢现存故居的左边不远处,原为几间茅草屋。他自述八岁母亲去世,家境贫困,无以为生,将茅房抵押,仅留下两间栖身。18岁,彭德怀投奔湘军。27岁,茅草屋破败不能居住,彭德怀把在湘军任职的薪金交给胞弟彭金华、彭荣华,让他们重建了一座土砖房,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故居。
如今,庭前由彭德怀1961年回乡栽种的桔子树和柚子树枝繁叶茂,堂屋门楣上,邓小平题写的“彭德怀同志故居”横额门匾熠熠生辉。堂屋正中间,挂着彭德怀巨幅彩色照片,身着元帅服,神情威严。
“彭老总两度回乡调查都住在故居,故居见证了他的故里情,也见证了他的为民情怀。”湘潭县乌石镇文联常务副主席钱山珍介绍,彭总第一次回乡,曾步行来到田边,细数稻穗上的稻谷,关心乡亲们的温饱。
第二次回乡时,他踏遍故乡的山山水水,在堂屋里接待来访干部群众2000多人,还冒着寒冷,走村串户,倾听群众意见,在故居卧室的煤油灯下起草了五篇调查报告。
至今,家乡干部、群众仍对他当年规定的“八不准”记忆犹新。他将乡亲们背着送给他的蜂蜜折款30元,交给大队投产副业生产。这在当地传为一段佳话。
他关注民生疾苦,主张保障粮食生产,格外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现在,他当年带头开垦的黄泥大坪已变成70余亩旱涝保收的良田。他的妻子浦安修根据彭总夙愿,从他的工资中拿出1万元捐建的乌石学校,助推了当地教育事业发展。
纪念馆浓缩彭总戎马一生
彭德怀纪念馆有江泽民题写的“彭德怀纪念馆”馆名,展馆以“百战垂青史,忠诚铸丰碑”为主题,通过历史图片、珍贵文物和文献资料、艺术品,详细介绍了彭德怀元帅的戎马一生和伟大业绩,诠释了其独特的人格魅力。
展厅里悬挂着一张毛体书法件:“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诗句说的是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后,彭德怀指挥红军击退来犯敌军5个骑兵团的故事。毛泽东得知胜利消息后,作诗送给彭德怀。诗句写出了彭德怀决胜沙场的雷霆之威,赞扬他勇于担当的革命精神。彭德怀接到这封电报后,当即将最后一句改为“唯我英勇红军”,送还了毛泽东。
展馆内,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授予彭德怀的一等红星奖章、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颁发给彭德怀的最高勋章——一级国旗勋章、彭德怀百团大战使用的望远镜、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使用过的公文包都见证了他的烽火岁月。
彭德怀病重时曾对侄儿侄女们说:“我死后,把我的骨灰送回家去,上面种棵果树,骨灰可做肥料,以报答家乡。”1999年,彭德怀骨灰从北京八宝山迁葬到乌石峰下。德怀墓周边苍松翠柏,庄严肃穆,墓体为黑色花岗石多棱形造型,墓墙为花岗岩长城造型,暗喻彭德怀有棱有角的独特人格和对中国革命的巨大贡献。
彭德怀捧给国家和人民的是火热的真情,人民也深情爱戴他,怀念他。卧虎山上彭德怀铜像前常年有从全国各地来的游客敬献花篮。“每天上午,游客一拨接一拨,大家敬仰他,怀念他。”彭德怀纪念馆讲解员谭慧敏说。
元帅故里风景如画山水有情
漫步于乌石峰下,处处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当地人指着这漫山遍野的林木,讲起了彭总关注家乡环境、往家乡寄树种的故事。
彭总在家乡调查期间,极为关注森林覆盖率,“请打电话问问林业局,请他们告诉我,现在湘潭县森林覆盖率还有百分之几十。”他默默地注视着光秃秃的群山,痛心疾首。
回乡调查时,彭总还抽出时间参加植树造林、开垦农田等劳动。他回北京后,寄来了两大箱树种。如今,这里家家户户屋后有好树,门前有好田。
风景如画,山水有情。当年,彭德怀建议并出资500元倡建了楠木冲水库。如今,水库碧波荡漾、湖水清澈如玉,宛如一块绿色的翡翠镶嵌在乌石峰下的崇山峻岭之间。它不仅能灌溉下面的农田,还成为乌石峰的重要景点。
当地以“旅游+”为引擎,加快彭德怀故里建设步伐,积极推进县域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彭德怀纪念馆参与筹办的“到彭总故里插田去”“到彭总故里采茶去”等系列活动已然成为一张红色旅游特色名片。红色文化品牌效应带动了游客量的大幅攀升。
追忆红色历史,弘扬彭总精神,元帅故里紧紧围绕“红色主导、绿色生态、宜居为本”主题,打造红绿结合文化品牌,将彭德怀故里建设成红色文化氛围浓厚,农耕文化魅力十足,军事文化体验丰富的精美文化地标。
编辑丨杜博文
审核 | 翁灵娜 刘义彬
END
欢迎关注湘潭日报社《湖湘源》文化微刊。本微刊为湘潭日报社主办的精品文化内容展示平台,致力于弘扬湖湘文化,推介湘潭日报社旗下各媒体有关风物民情、人文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选内容。
凡投稿湘潭日报社文化栏目的稿件,本社有权刊发于湘潭日报及湘潭日报社二级机构湘潭在线新闻网所属各网络媒体。如不同意网络媒体用稿,请在来稿时说明。湘潭日报采用稿件后将按时支付稿费,湘潭在线所属各网络媒体采用稿件不支付稿费。凡向本社投稿,即视为同意上述条款。
湘潭日报社文化栏目投稿邮箱:xtrbfk@163.com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