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丨风流云散蔡与循


点击上方“湖湘源”可以订阅哦

- 全文2439字 阅读约8分钟 -


风流云散蔡与循
文丨刘安定
在阅读湖南地方近代文献时,有一个名字经常出现,那就是湘潭仙女山下的蔡与循(名枚功)。他是王闿运的小舅子,人谓王蔡齐名。在王闿运的诗文中时有显现,如王闿运长句《送蔡与循》:“……近闻下诏征贤良,与子才名在人口……”这说明王闿运本人也是承认“王蔡齐名”的。蔡与循与当时名流时有唱和,如尹耕云有《答王壬秋高碧湄蔡与循见贻之作》诗,张百熙有《过蔡与循兄寺居》诗,这些皆可想见蔡之文采风流。
另外,我们在读齐白石时,也可知道,他是齐白石的伯乐。《白石老人自传》载:“(光绪二十七年)有人介绍我到湘潭县城里,给内阁中书李家画像。这位李中书,名叫镇藩,号翰屏,是个傲慢自大的人,向来是谁都看不起的,不料他一见我面,却谈得非常之好,而且还彬彬有礼。我倒有点奇怪了,以为这样一个有名的狂士,怎么能够跟我交上朋友了呢?经过打听,原来他有个内阁中书的同事,是湘绮师的内弟蔡枚功,名毓春,曾经对他说过:‘国有颜子而不知,深以为耻。’蔡公这样地抬举我,李翰屏也就对我另眼相看了。”
当然,我们也还能听到一些说他保守的事例。如流传甚广的“一槽猪吃黄菜叶”故事。说的是陈宝箴巡抚湖南时,实行新政,支持梁启超等维新人物办时务学堂。易宗夔、曹毅亭、朱德裳这几个湘潭人是维新派的中坚人物。但他们遭到了王先谦、叶德辉、蔡与循等非议阻挠,王、叶、蔡等人要赶梁启超出湖南。叶德辉、蔡与循也是湘潭人,这下惹恼了激进派,你们要赶梁启超出湖南,我们就赶你出湘潭,他们发出了《湘潭县人士驱逐叶德辉檄》以反击。此事形成了“一(易)槽(曹)猪(朱)吃黄(王)叶菜(蔡)”的民谚。
那么,蔡与循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笔者通过查阅蔡氏族谱和到仙女山实地查访,对他的历史作了一番探究。
在湘潭城区西北方向,今雨湖区鹤岭镇,有湘潭四大名山之一的仙女山,又名龙安山,南岳七十二峰之一。山有龙安寺,为唐贞元年间初建,寺中殿(娘娘殿)门联:“神仙眷属;香火因缘。”即为蔡与循所题写。蔡与循的故居和墓地在仙女山下龙安村,一个叫侯塘的地方。
现在的侯塘,虽然还是蔡氏后裔聚居地,但他们都自建了新居,原来的老房子只剩下断壁残垣,外面的人是不知道这里就是蔡与循故居的。蔡与循墓地就在故居后面的山上,离家仅几百米。墓早就被盗掘一空,其状惨不忍睹。
但《湘潭蔡氏三修族谱》保存完好,这个谱,有王闿运所作序言和墓志铭,还有蔡与循的女婿孙文昱所撰传记。孙文昱,字季虞,湘潭河东东坪人,晚清民国间硕儒。女婿为岳父作传,自是可信。根据他的介绍,蔡与循(1837—1909),派名序道,榜名毓春,后更名为枚功,字与循。居侯塘,屋旁有龙安山,因此自号为“龙安山樵”。晚年又自号“退修老人”。
蔡与循自幼聪颖,五岁能诗。二十岁时所作之文,学政张金镛惊叹为奇才。秀才、举人均考了第一。后捐官成郎中,分工部屯田司,光绪六年进士及第,殿试二甲,仍以原官归部。母丧后,父年老,遂家居养亲不复赴官。后来,他受聘为“思贤讲舍”校长。这学校最早是洋务先知郭嵩焘为纪念王船山而创立。蔡与循以船山学为本,课程严密,以身作则。戊戌变法后,朝廷要行新政,废除科举制度、仿照西洋方法设立学堂,蔡与循无法接受,不久辞职。对外少有应酬。但湖南巡抚陈宝箴向来敬仰他,时常拜谒。
蔡与循个性耿介,热心公益,接济他人,对自己却非常俭约。他为乡人主持正义是出了名的。如《凿石浦志》上记载,杜甫登临过的庆霞寺寺产为王姓人霸占,经他率一干乡绅全力周旋,才终于使公产回归,一宗拖了数年的官司得以解决。
蔡与循工书法,下笔雄健、飘逸。其诗文也非常高雅俊美,但他不轻易写作,也不留草稿。这可能是我们现在看不到他作品集的原因。
蔡与循原配翁夫人,先卒,生有一女,嫁龚世鼎。继配王夫人,生有三子,皆成材。长子蔡棽南,太学生;次子蔡柱南;三子蔡澂南江西候补县丞。王夫人还生有一女,即孙文昱之妻。
宣统元年正月七日,蔡与循在家中病逝,享年七十三。
蔡与循当时诗文之名很盛,郭嵩焘曾言:“今天下之诗,盖莫盛于湘潭,尤杰者曰王壬秋、蔡与循。”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因为读不到他的作品而遗憾。
除了龙安寺那门联外,坊间还有几则他的联语流传,如赠妓月初联:“相逢在天上人间,恰银汉月圆,金尊月满;最好是昨宵今夜,正海棠初睡,木笔初开。”赠蔡桂秋联:“文章清逸世无比;胸臆广博天所开。”
还有一个联话传说,说蔡与循是个风流名士,喜欢作隐字联,因少年得意,又是个美男子,因而每至风月场所,歌姬、妓女群集求联。有个名叫“青青”的,请他嵌字赠句,他题联:“清斯濯缨,奚取于水;倩兮巧笑,旁若无人。”上联“清”字去“水”便是“青”字,下联“倩字”无“人”,亦是“青”字。隐字水平,极为高明。
作者简介:
刘安定,湘潭人,是活跃于湘潭、娄底、广州三地的知名文史学者,长期致力于湖湘文化及诗联的研究,尤重地方史。现为湘潭读山诗社社长、湘潭市政协文教卫体和文史委兼职副主任、广州市诗词书画学会会长、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曾国藩研究所研究员。是湘潭市第八批优秀专家(骨干技术人才),中央文史研究馆 “中华艺术大家班”学员,个人专著、与人合著有:《中国国家人文地理湘潭卷》《八指头陀传》《湖南历代文化世家传——湘乡曾氏卷》《湘潭谭半农先生诗集笺注》《湘潭三杨诗文词笺注》等十余种书籍,大量学术论文见于各类刊物。

编辑丨杜博文
审核 | 翁灵娜 刘义彬 
END 
欢迎关注湘潭日报社《湖湘源》文化微刊。本微刊为湘潭日报社主办的精品文化内容展示平台,致力于弘扬湖湘文化,推介湘潭日报社旗下各媒体有关风物民情、人文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选内容。
凡投稿湘潭日报社文化栏目的稿件,本社有权刊发于湘潭日报及湘潭日报社二级机构湘潭在线新闻网所属各网络媒体。如不同意网络媒体用稿,请在来稿时说明。湘潭日报采用稿件后将按时支付稿费,湘潭在线所属各网络媒体采用稿件不支付稿费。凡向本社投稿,即视为同意上述条款。
湘潭日报社文化栏目投稿邮箱:xtrbfk@163.com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