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湖湘源”可以订阅哦
▲花纹青砖。(谷桔 摄)
田野考古:无惧日晒风吹 只为让你看见历史
文丨谷桔
说到“考古”,你的脑海里会浮现什么画面?是不是想起了《古墓丽影》或《盗墓笔记》,一众武功高强者带上各种工具,探索古人设计好的时空秘密,破解墓室里的重重机关,终于收获奇珍异宝,觅得藏宝地图。
考古离我们并不遥远,在建工地、普通民居之下皆有考古的可能。现实中的考古,当然没有影视剧那般千回百转,它有着你以为的神秘和乐趣,也有着太多你不知道的寻常和艰辛,领着我们一步步探寻着远古的真相。
带上锄头箢箕出发
酷暑难耐的三伏天,午间三四点最是难熬。湘潭县谭家山镇一个黄土裸露的小山头上,工人们没有休息,锄头挖、铲子刨、箢箕挑……这是一个正在发掘的考古工地。
所以,田野考古并不是闯关打怪,其实就是不停地挖土,只不过是饱含技术因素的挖而已。
醴娄高速贯穿湘潭,开工之前,考古调查必不可少。2017年,项目考古调查勘探工作启动,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织,湘潭考古人员带上小锄头、洛阳铲等工具出发了。沿线询问居民可曾挖出过古砖、陶瓷器,再用工具对着泥土一番操作,便能初步了解这片土地的秘密。经调查,醴娄高速沿线在湘潭境内涉及的古墓多达8处。
带上刮铲、手铲、刷子、竹签、锄头、箢箕等再出发,已是2021年12月,项目正式动工了,发掘工作也就正式开始了。考古人员化身大地的“画师”,第一步就是在区域内挖出一条条长长的探沟,一个个周正的探方,从空中鸟瞰十分壮观。如此,便能通过一层层土壤的细致翻刨,通过土质、土色等信息的分辨,判断地下的埋藏情况。再下一步,就是根据实际情况有的放矢精细挖掘了。
射埠镇新建村的“颜长春墓群”就是这样被发现的。2017年调查时,考古人员在村民房屋后山断坎之上发现有残存砖室墓迹象,墓葬青砖可见有菊花纹、铜钱纹及绳纹等纹饰,经发掘,这里有3座砖室墓。随着考古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又发现砖室墓的后山山坡和山顶上的地表有较多方格纹印纹硬陶和夹砂陶片,继而发现了一个面积上万平方米的古代遗址。
工地为家 烈日为伴
早上5点半,很多人还在睡梦中,考古人员赵剑峰早已赶到了考古工地。只因工地出土的每一件物品都要拍照记录,而物体不能有阴影,他必须赶在太阳出来之前拍好照片。
宽檐的遮阳帽,手臂上还套着冰袖,这是烈日下考古人员的标配。在蓝天白云和黄土地的构图下,这种本意是用于遮阳的穿搭,竟有种专属的时尚感。
工人们在考古人员的指导下继续深挖,带有铜钱纹、米字纹、花瓣纹的青砖大量出现了,砖室墓出现了,灰坑、柱洞、窑址等遗址出现了,鼎、釜、罐、豆、甑等陶器出现了……
技术人员则展示了挖掘之外的精细活。他们小心翼翼地取样、保存,又将每一件出土物画在图纸上,平面、剖面等各个角度的模样都要准确记录下来,工作量之大,让人难以想象。
临近中午,大伙回到住处的第一件事不是吃饭,而是赶紧换身干爽的衣服,还得提前准备好凉茶、解暑药,下午3点,他们又该出发了。
所以,田野考古不是个轻松活,是从一个田野到另一个田野,是把“常年出差”“风吹日晒”“皮肤黝黑”变成考古人标签的漫长岁月。
醴娄高速湘潭县段的4个考古工地几乎同时开挖,作为县博物馆副馆长兼专业考古技术人员,赵剑峰是主力之一。一个工地的挖掘往往都是几个月、十几个月的事,像往常那样,赵剑峰和伙伴们就近租住在工地旁,平常很少回家。来自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90后”沈江,是颜长春墓群考古发掘队队长,他一整年的光阴中,大约有10个月出差在外。吴桐、任鑫蓉是实习生,大老远从河南、四川赶来,两个柔弱的女生,到了工地立马成了“女汉子”……
在这群人心中,考古的魅力远大于艰辛。
也许只是一些碎片、坑洞
在一个已经完工的考古工地旁,考古人员展示了部分出土物,竟是一些破碎的夹砂陶片,硬要说有什么特点,那就是陶片上有云雷纹而已。说好的奇珍异宝、藏宝地图呢?
科普一下,考古发掘中,发现更多的就是这些“破破烂烂”,还有些连实物都没有,只是一些古人类的活动痕迹而已。
▲颜长春墓群中发现的窑。(谷桔 摄)
颜长春墓群的出土物就是大量夹砂、夹炭和印文硬陶片,鼎、釜、罐、豆、甑等陶器,1件小型铜器,一些花纹青砖和疑似谷物碳化物等。这里的遗迹倒是非常丰富,有40多处,包括灰坑、灰沟、柱洞和窑址等。
这些其貌不扬的遗物或痕迹,却深藏着揭露远古的密码。上小下大的袋状灰坑,在南方出现得较少,其功能可能为储藏用;窑址可能是用来烧陶器的,也有可能是烧制木炭用以取暖的。根据出土遗物纹饰及器型等特征,可推测这个遗址为商周时期。而根据墓砖纹饰及出土器物特征,可推测砖室墓年代大致为东汉至魏晋时期。这3座墓葬朝向及砖砌工艺特征相近,又可推测其应为一处家族式墓地……
当然,肯定也有完好无损、意义非凡的发现。比如,2021年3月,湘潭县易俗河镇洛口大道考古工地上,王莽时代的青铜弩戟精美绝伦,“大布黄千”库钱为湘潭首次发现。2020年9月,湘潭县杨嘉桥镇“老虎坑”遗址,说明距今7000—5000年前湘潭就有人类活动。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留住历史文脉,传承中华文明”,这是考古的意义,也是田野考古人执着的追求。
走,我们出发前往下一个工地!
编辑丨杜博文
审核 | 张建明 刘义彬
END
欢迎关注湘潭日报社《湖湘源》文化微刊。本微刊为湘潭日报社主办的精品文化内容展示平台,致力于弘扬湖湘文化,推介湘潭日报社旗下各媒体有关风物民情、人文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选内容。
凡投稿湘潭日报社文化栏目的稿件,本社有权刊发于湘潭日报及湘潭日报社二级机构湘潭在线新闻网所属各网络媒体。如不同意网络媒体用稿,请在来稿时说明。湘潭日报采用稿件后将按时支付稿费,湘潭在线所属各网络媒体采用稿件不支付稿费。凡向本社投稿,即视为同意上述条款。
湘潭日报社文化栏目投稿邮箱:xtrbfk@163.com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