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湖湘源”可以订阅哦
(资料图,方阳 摄)
葛健豪:儿英烈,女英雄
文丨赵志超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老湘乡出现了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家庭。在这个家庭中,先后涌现出蔡和森、向警予(蔡和森的妻子)、蔡畅、李富春(蔡畅的丈夫)四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而在他们的背后,有一位伟大的母亲——葛健豪。
葛健豪(1865—1943),原名葛兰英,字润寰,号泽膺,1865年8月17日生于湘乡荷叶桂林堂(今属双峰县荷叶镇)。她出身于当地名门葛氏家族。父亲曾是湘军将领,跟随曾国藩立下了不少战功,并由此发迹,与曾氏家族、王氏家族(秋瑾婆家)并称为当地三大望族,且几家互为姻亲,在当地颇为显赫。
1881年,16岁的葛兰英,因父母指腹为婚,嫁到了家道中落的蔡家。丈夫蔡荣峰靠着家中的关系,在上海谋得一份工作。但蔡荣峰贪图享受,不仅沾上了鸦片烟,还娶了小老婆。葛兰英一气之下,回到了老家桂林堂,当时才33岁。
回到老家的葛兰英,耳闻“鉴湖女侠”秋瑾的义举,敬慕不已。“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她多次登门拜访秋瑾,两人结为至交。葛兰英热衷于女学教育,曾两度主办女子职业学校。她与唐群英、王昌国等为争取女权而斗争,开创了宪法收录“男女平权”的先河,被人尊称为“女中豪杰”。
1907年,秋瑾英勇就义后,葛兰英悲痛万分,心中萌发了革命的种子。她不畏流言,经常带着儿子蔡和森和女儿蔡畅到秋瑾的墓前祭奠,教育子女学习女侠的精神,矢志投身革命。正是在这位见识不凡、深明大义的母亲影响下,蔡氏兄妹走上了不一样的人生道路,在近代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在那个时代风气不开,民智未启,很多女孩从小遵从着“女子无才便是德”,学刺绣、裹小脚那一套。而葛兰英敢于向这种风气说不,坚决不肯让女儿蔡畅裹脚,还鼓励她到外面增长见闻。不仅如此,葛兰英还敢于违拗丈夫,坚决不同意他为女儿许下的婚事。
1914年,蔡荣峰生意失败,亏得一塌糊涂,家庭经济每况愈下。当时,有位财主想花钱把14岁的蔡畅接过去做童养媳。葛兰英极力反对。为了让女儿摆脱火坑,葛兰英当机立断,变卖珍藏了30多年的嫁妆,带着儿子、女儿和4岁的外孙女来到了省城长沙。
此时,葛兰英已经是一个年近五旬的“老妇人”。但是她做出了惊人之举,想和儿子、女儿一样进入学校学习新知识,于是毅然报考了湖南女子教员养成所。这件事,在当时还是非常需要勇气的,但因为年龄太大而被拒收,葛兰英把学校告了,然后才成功入学。于是,她把名字也改成葛健豪,以显示个人的阳刚、豪迈之气。从名字即可看出,这位“老妇人”有着不亚于年轻人的壮志。后来,葛健豪的外孙女也进入了周南女子学校附近的幼稚园。一家三代求学的故事,一度传为佳话。
正是在长沙求学期间,蔡和森和蔡畅结识了青年毛泽东。他们志同道合,引为知己,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毛泽东对葛健豪这位了不起的老人非常佩服,称她为“蔡伯母”。葛健豪在长沙岳麓山刘家台子的家,后来也成了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发起的新民学会的成立地和活动地。
葛健豪积极支持子女从事革命和爱国青年活动,自己亦在白色恐怖下冒着生命危险投身革命活动。她不仅提供自己的家作为爱国青年的聚会场所,还想方设法借钱支持学生们赴法留学。
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全国青年掀起了赴法留学运动,意图远渡重洋学习救亡图存之道。湖南许多进步青年积极响应。蔡和森和妻子向警予、妹妹蔡畅亦在其中。当时,蔡和森等30多名爱国青年准备从上海启程,葛健豪从长沙织厂借来600块大洋,帮他们解决了旅费和其他花销。其实,她本人也渴望走出国门,去接受新思想的熏陶。在儿女的鼓励下,54岁的葛健豪结束了长沙的五年学业,下定决心,与儿女们一同登上远航的轮船。临走时,葛健豪豪迈地说:“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就要活得有意义,我们现在去留学,将来回国就可以干一番救国救民的大事。”经过旅途的艰苦颠簸,终于抵达法国蒙达尔尼,葛健豪开始了为期两年的旅法生活。
在异国他乡的陌生环境里,葛健豪依旧凭借惊人的毅力,攻克了语言关,开展勤工俭学。她的行动传为佳话,当时被舆论界誉为二十世纪“惊人的妇人”。为了补贴家用,葛健豪用她灵巧的手,白天学习,晚上做刺绣,卖给法国人挣钱。除了正常的开支外,她还资助了不少留学生。正是在葛健豪的支持下,蔡和森和蔡畅顺利完成了在法国的学业。他还如饥似渴地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并引入国内,成为我党杰出的理论家。
1921年10月,葛健豪与儿子蔡和森、女儿蔡畅辗转回到祖国。
葛健豪一生付出殊多,经历了很多不幸。1925年,老人的另一个儿子蔡麓仙在省港大罢工中壮烈牺牲。三年后,她喜爱的儿媳向警予也英勇就义。在失去了两位至亲之后,老人万分悲痛,但从没有因为鼓励儿女走上这条道路而后悔。
1931年,蔡和森也不幸被捕牺牲。家里人不敢把这个噩耗告诉老人。
晚年的葛健豪在老家双峰居住,过着非常清贫的生活。她一直盼着儿子和女儿的消息,在守望中度过了自己的余生。1943年,葛健豪老人在永丰石板冲老家逝世,终年78岁。
当时正值抗战的关键时刻,远在延安的毛泽东,听到老人去世的消息后,亲撰挽联,祭奠老人:“老妇人,新妇道;儿英烈,女英雄。”
这副挽联,是葛健豪一生的写照,也给了这位老人以最好的褒奖。
葛健豪是中国早期女权活动先驱、女子教育先驱、女革命家,更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与“创立民国的巾帼英雄”唐群英、“辛亥三杰”之一的秋瑾,并称为“潇湘三女杰”。她深明大义,用自己一生的嘉行懿德,造就了家庭的浩然正气和良好家风。她的儿女都沐浴着这种家风,成为中华民族铁骨铮铮的忠诚儿女。他们一家多人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并出了四位中共中央委员。这个家庭,是中国现代历史上一个“满门忠烈”的革命家庭。
作者简介:
赵志超,笔名赵斐,网名耘斋主人,湘潭县人,1962年9月生。曾任湘潭市文联主席、中共湘潭市委副秘书长、二级巡视员等职,系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等会员,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湘潭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从事文学创作近40年,先后出版30余部专著,累计900余万字,主要作品有《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等,曾获《当代》《诗刊》全国征文大赛二等奖、湘潭市文学艺术成果奖等奖项。
编辑丨杜博文
审核 | 张建明 刘义彬
END
欢迎关注湘潭日报社《湖湘源》文化微刊。本微刊为湘潭日报社主办的精品文化内容展示平台,致力于弘扬湖湘文化,推介湘潭日报社旗下各媒体有关风物民情、人文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选内容。
凡投稿湘潭日报社文化栏目的稿件,本社有权刊发于湘潭日报及湘潭日报社二级机构湘潭在线新闻网所属各网络媒体。如不同意网络媒体用稿,请在来稿时说明。湘潭日报采用稿件后将按时支付稿费,湘潭在线所属各网络媒体采用稿件不支付稿费。凡向本社投稿,即视为同意上述条款。
湘潭日报社文化栏目投稿邮箱:xtrbfk@163.com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