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湖湘源”可以订阅哦
(资料图,罗韬 摄)
文七妹:“损己利人”的伟大母亲
文丨赵志超
文七妹(1867—1919),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母亲。原名文素勤,后名文其美。因在同族姐妹中排行第七,故人称文七妹。
1867年2月12日,她生于湘乡大坪唐家圫(又名棠佳阁)。18岁时,她嫁给了韶山冲贫苦农民毛顺生为妻。婚后生育五男二女,但其中有四个夭折。1893年12月26日,她生下了毛泽东;以后,又生下了毛泽民、毛泽覃,还收养了一个女儿毛泽建。因患淋巴腺炎,她于1919年10月5日离开人世,终年53岁。
文七妹是一位勤劳、善良、品德高尚的女性。作为农家妇女,她是这个家庭中最忙碌、最辛苦的人。抚育孩子,操持家务,养鸡喂猪,锄园种菜,样样活都干,样样都安排得有条有理。
文七妹虽没念过书,但为人纯朴,待人宽厚,心地善良,极富同情心,深得邻里尊敬。她笃信佛教,忍耐、慈悲、布施这些佛教思想,在她身上都有鲜活的反映。她经常瞒着丈夫,悄悄接济贫苦的乡亲们。这种美德对毛泽东兄妹影响很深,他们都很拥护母亲的做法。毛泽东6岁时开始到私塾读书,有一阵子,文七妹连续几天发现儿子带的午餐一次比一次量多,但放学回家后依旧显得很饥饿。她担心儿子得了什么病,便细声询问毛泽东。毛泽东只好如实回答:“我们私塾新近来了一个叫黑皮伢子的同学,他没有午餐吃,我就带午饭去和他匀着吃。”文七妹听后感到很欣慰。
不过,丈夫毛顺生是反对施舍的。每当毛顺生在场时,文七妹便不敢把饭送给前来讨饭的穷人。为此,毛家曾发生过多次争吵,逐渐“分裂”成两派。毛泽东后来同斯诺回忆此事时,幽默地说:“我家分成两‘党’,一党是我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由我、母亲、弟弟组成,有时连雇工也包括在内。”但母亲只赞成用温和的办法来对付“执政党”,毛泽东则主张公开的反叛。
对于母亲,毛泽东始终十分敬重和惦念。1918年夏,他从长沙赴北京前夕,十分挂念在外婆家养病的母亲,特地请人开了药方寄给舅父。1919年,文七妹患淋巴腺炎,当时毛泽东正在长沙第一师范附小任教,得知消息,急忙赶回家把母亲接到省城治疗,住在长沙河西刘家台子蔡和森家里,每日“亲侍汤药,未尝废离,足纾廑念”。期间,毛泽东和两个弟弟还搀扶着老母亲到照相馆合影留念。这是文七妹平生第一次照相,也是她最后一次照相。
1919年10月,毛泽东在长沙忙于“驱张运动”时,得到母亲病危的特急家信。他带着在长沙求学的小弟毛泽覃匆忙赶回韶山,可是母亲已经入棺两天了。在家务农的大弟毛泽民说,母亲在临终时还呼唤着他们的名字……毛泽东心似刀绞,泪如泉涌,万分悲痛。母亲才53岁,不想一场小病竟夺走了她的生命!
对于母亲,毛泽东充满了深厚的感情;同时,也为自己未能给母亲尽孝、送终,感到万分的愧疚!夜里,毛泽东守在母亲灵前,对着昏暗的油灯,挥笔疾书,含泪写下一篇情深意挚的《祭母文》和两副灵联,追念自己的母亲。灵联曰:“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又:“春风南岸留晖远;秋雨韶山洒泪多。”
这两副灵联,记述了母亲对毛泽东的养育之恩,由衷地表达了毛泽东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母亲去世不久,毛泽东写信给同学邹蕴真说:“世界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利己而不损人的,可以损己利人的,自己的母亲是属于第三种人。”1936年在延安时,他曾对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说:“我母亲是个心地善良的妇女,为人慷慨厚道,随时愿意接济别人,也可怜穷人。”
文七妹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典型的贤妻良母。对于少年毛泽东来说,母亲给他以慈母般的关怀和温度,更教诲他为人处事的道理,为他日后成就千秋伟业奠定了重要基础。
文七妹不仅养育了伟人毛泽东,而且养育了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第一任行长、中华苏维埃工农民主政府国民经济部部长毛泽民,苏区中央局秘书长、独立师师长、闽赣军区司令员毛泽覃,抚养了湘南学联女生部长、衡山女游击队长毛泽建。在这个家庭里,还先后涌现了杨开慧、毛岸英、毛楚雄、赵先桂、贺怡等革命烈士,并走出了贺子珍、王淑兰、周文楠、毛远志、毛华初等革命志士。这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庭,一个无私无畏、坚不可摧的战斗集体。真是满门忠烈!
如今,毛泽东的父母长眠在韶山冲楠竹圫的山坡上,他所写的《祭母文》,永久地镌刻在他父母合葬墓右侧的石碑上,也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作者简介:
赵志超,笔名赵斐,网名耘斋主人,湘潭县人,1962年9月生。曾任湘潭市文联主席、中共湘潭市委副秘书长、二级巡视员等职,系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等会员,湖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湘潭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从事文学创作近40年,先后出版30余部专著,累计900余万字,主要作品有《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等,曾获《当代》《诗刊》全国征文大赛二等奖、湘潭市文学艺术成果奖等奖项。
编辑丨杜博文
审核 | 翁灵娜 徐美
END
欢迎关注湘潭日报社《湖湘源》文化微刊。本微刊为湘潭日报社主办的精品文化内容展示平台,致力于弘扬湖湘文化,推介湘潭日报社旗下各媒体有关风物民情、人文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精选内容。
凡投稿湘潭日报社文化栏目的稿件,本社有权刊发于湘潭日报及湘潭日报社二级机构湘潭在线新闻网所属各网络媒体。如不同意网络媒体用稿,请在来稿时说明。湘潭日报采用稿件后将按时支付稿费,湘潭在线所属各网络媒体采用稿件不支付稿费。凡向本社投稿,即视为同意上述条款。
湘潭日报社文化栏目投稿邮箱:xtrbfk@163.com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