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称胜利油田等国企生产一线也出现用工荒现象,如何看待不少年轻人不接受劳务派遣形式?如何缓解这一现象?


新闻补充:据来自一线的信息反馈,由于缺乏新鲜“血液”及时补充,已经有企业生产一线出现“用工荒”。即便在被大众普遍认为是“香饽饽”的国有企业,也有一线劳动力无以为继的现象。
“胜利油田一线现在已经没有多少年轻工人了,工人年龄结构也出现断层,四十岁左右的已经成为工人中的‘年轻人’。”胜利油田工人李磊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一线工人的招募目前主要以劳务派遣形式开展,而如今已很少有年轻人愿意接受这种安排,就算有年轻人来,离职率也非常高,基本上留不下来。”李磊解释道,“再加上公司近年几乎没有招聘,一线工人队伍青黄不接。”
多名胜利油田一线工人向记者确认了上述信息。
答:
其实新闻里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年轻人不愿意去的主要原因是劳务派遣
,劳务派遣是和劳务公司签合同,法律意义上都不算国企的人,怎么能说年轻不愿意去呢,他们根本没有机会去嘛。劳务派遣意味着几乎没有升职加薪的希望,国企的福利享受不到,随时可能被派回劳务公司(相当于失业)。国企用工最大的优势是稳定和福利,如果这两条都没有,国企的吸引力可能连民企都不如。
但是,站企业角度,我完全能理解现在国企领导的想法。
他们不愿意签正式合同工,理由不复杂——现在的国企用工越来越僵化,背负的社会责任太重,已经有重回计划经济时代的趋势,如果公司全是正式工
,领导将失去一定的管理手段。我可以从三个方面说明这个问题。
一是能进不能出。
现在的国企正式工只要进来了,他不主动走你是不能赶的。比如公司校招或社招进来一批年轻人,能力肯定有大小之分,能力特别强的看看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过两年自己就走了,剩下的可能都是不想干事或干不了事的。但他们不走公司也没办法,人家又没犯错,躺平不是罪,结果变成了优汰劣胜。再过几年领导发现找不到人干事了,只能再招人,然后又是一轮优汰劣胜的循环。公司人越来越多,做事的没几个,企业负担变地很重,不要说发展了,活下来都很难。
我听一家国企领导说过,有一位职工进来就躺平,调了很多部门都干不好,最后干脆都不上班了,公司把绩效停了,基本工资、社保和福利没办法停,等于白养一个人。最后领导找他谈话劝退:你这么年轻,为什么把大好青春浪费在这里呢,不如找个更合适的地方。你知道人家怎么回的:我们家不缺钱,但我妈说了,我不能没有班上。
二、福利方面的负担太重。
国企福利看起来不显眼,其实很实惠。比如在职的有交通补贴、话费补贴、误餐补贴、过节费、取暖费、防暑降温费、工会发的各种消费卡等等,生病报销除了医保还能再报剩余部分。退休后医疗也能报销一部分,过节也有慰问。有一家国企工厂,因为老职工比较多,一年利润不过五百万,退休职工医疗补贴就能干掉四百多万。最关键的,在国企工资有差别,福利几乎没有差别,大领导和门卫名义上的福利是一样的(前提是门卫也是合同工)。
某国企有一处仓库,不大,使用面积都没过万平方米,但管理员就有十个,原因老员工技术能力等方面实在跟不上,又不能辞退,只能安排到仓库蹲着。后来仓库升级改建,最大的难点不是技术和资金,是人员不知道怎么安排,为这事拖了好几年都没办成。后来领导一生气,要求以后仓管再进人全部劳务派遣。
按说劳务派遣是只能用于辅助性临时性岗位,但现实情况是一线基层岗国企的劳务派遣是普遍现象,甚至出现了财务、办公室等后勤岗也搞劳动派遣了。
我先声明,一个单位如果劳务派遣员工占多数肯定是不对的,这样员工没有归属感,很难一心一意在公司做事。但明知道有问题,搞派遣的公司却越来越多。
深层次的原因,国企的经营压力并不比民企小多少(一样要走市场,一样要赚钱),社会责任却很大。用工不自由,能进不能出,这就和中国股市一样,上了市哪怕停产也不会退市,而资源是有限的,分到最后就成平均主义
,有能力的得不到机会,没能力躺平拖后腿。如果不派遣,资源就不能放到有能力的人身上,能干的人得不到激励,就会选择躺平或走人,结果就是躺平的人越来越多,企业效益越来越差,大家一块等死。
有人会说,那就不能直接清退吗?不好意思,理论上可以,实际真不行,这就是所谓的积重难返。
现在的解决方案就是把一线的岗位改成派遣,实际上还原了九十年代的正式工与临时工,人为的把员工分成三六九等。那有没有更好方案?在我看来,除非从根本上改革国企,否则现在这种还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分割线............................................................
有个国企的业务骨干和我抱怨,他们工资已经快十年没有上涨了,找上面领导反映也没人理会。我给他站领导角度分析了一下:你们公司十年没涨工资的主要原因是效益十年也没有变化——半死不活,但十年来人员增加了两倍,现在一百个人只有十几个人是一线能创造生产力的技术骨干,其他大部分是后勤管理岗。现在的困境是,如果都涨工资就会增加费用,导致公司亏损;如果只给业务骨干涨,大多数就会反抗,导致领导不安于位;如果都不涨,业务骨干就会选躺平——凭什么我干活给大家分;如果业务都躺平了,公司效益就上不去,只能吃老本,这就是无解。
如果是我提解决方案,也只能是压缩后勤管理岗,尽可能把一些岗位设成劳务派遣,派遣不能等于工资缩水,相反,在薪酬和人事管理上可以更灵活、更好设计。一些关系户看到是劳务派遣,失去吸引力也就不会找上门了。后勤岗位少了,效率反而会有提升,有限的资源可以集中用于业务激励,对公司的发展是有好处的。
微信公众号:猫大叔的财会窝,求关注!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还请在右下角点下“在看”,可以让更多人看到。
有财会方面的问题可以在后台提问,我会尽力回复来自公众号的问题!
(欢迎转载、转发朋友圈)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