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标签来证明“我”,好处是可以激励人奋斗,弊端也显而易见。 有一个作家著作等身,成名后却累得不行,今天要去演讲,明天要去接受采访,后天要参加盛大宴席。。。,很快身体也不行了,去做心理咨询,咨询师把他带到了一个衣柜前,里面衣服都很潮,让作家把他们全穿上,作家有点蒙,随即就明白了意思:衣服再多,合身够用就好,自己是作家,没必要充当演讲家、交际家角色,角色扮演适度就好!
水浒传里有一个细节,在杭州六和寺,鲁智深听到钱塘江潮声大作,寺中僧人告诉他那是潮信。智深忽然想起师父智真送他的偈语:“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闻信而寂。”而今,已验了活捉夏侯成,生擒方腊,听到了潮信,明白该圆寂了。”于是,焚一炉好香,盘腿打坐,圆寂涅槃。留颂曰:“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因为鲁智深是学佛的,最后的“今日方知我是我”,就表明了他的困惑像被汹涌的钱塘潮席卷而去,此时,知道了真正的自己是谁,找到了自己的真实的心性。 这里面就涉及到了佛学里面的“我”的概念,前面提到,佛学认为现在我们认为的“我”,只是个假我,那么这个真我是谁呢,就是佛性,当人明心见性时,才能见到这个真我的存在。
六、心 说到明心见性,就绕不开“心”这个概念。 心的概念不是佛家独有,如西医的心指的是心脏,中医的心又有了思辨的功能,心理学的心含义更广。
(一)楞严经的七处征心和八还辨见 佛学对于心的描述很多,相对而言,楞严经中的描述和论证更为详尽。亮点之一就是七处征心和八还辨见。 经中,阿难提出了心在身内、身外、眼根、有暗则藏有窍则明、内外明暗之间、在中间、无着(无住所)七个方面的论点,佛一一予以否定。 如,心在身内,那么心应该是先看到体内,再看到体外的事物,现实不是;如在身外,我举手,你的心内有知觉反应,显然在身外也不对;如心在眼根,应该是先看到眼睛再看到外界,也非如此。 经过一层层的否定,再加上后续八还辨见(既然我们是用眼睛看东西,把明暗,通塞,空有,净染八个组成的部分一个一个丢掉后)最后还有一个丢不掉的见性,就是我们的真心。 这个心既不在体内也不在体外,也不离开体内也不离开体外。 唯识论里进一步指出:万物包括人,都是由这种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心展现出来的。
这里再开个脑洞:这一段的精彩之处在于佛学的一种分析事物的方式,——穷举法,就是细致的把各种可能性列举出来,最后得出一个相对合理的结论,佛经里有很多这样的论证,这种方法对于分析事物很有帮助。
如弊宿经中,针对常人不相信因果报应、天堂地狱的12种原因,逐一用日月之喻、盗贼之喻、坠入深厕之喻、盲目者之喻、事大梵志之喻、铁丸之喻、贝声之喻、智愚二人朋友之喻、二队商主之喻、养猪豚之喻、妊扫自杀戏丸之喻予以破解,篇幅所限,只举几例,如弊宿问,如果有天堂地狱,为什么不见去过的人回来呢,鸠摩罗迦叶回答:去了地狱的如盗贼被抓,想从牢里出来,守卫的人会放吗;去了天堂的人,就会觉得现世像厕所,还会回来吗?全文,都以这种方式层层解惑,自然非常有说服力。
乾隆晚年时,沉迷上了修炼西域密宗。《春冰室野乘》记载,乾隆传位给嘉庆以后,仍以太上皇身份训政。有一次上完早朝,突然之间,乾隆开口问道:“其人何姓名?”嘉庆完全不知道什么意思,而和珅则立刻回答道:“高天德,苟文明。”乾隆听罢,继续闭上眼睛默诵。过了几天,嘉庆专门召见和珅,问他前日乾隆所问何事,他所答又是什么意思。和珅回答说:“上皇所诵者,西域秘密咒也。诵此咒则所恶之人虽在数千里外,亦当无疾而死,或有奇祸。奴才闻上皇持此咒,知所欲咒者,必为教匪悍酋,故竟以此二人名对也。”嘉庆听后非常惊讶,自己对父亲的了解,远不如和珅这个臣子来得深,因此即便嘉庆已经是皇帝,但乾隆将许多事务都托付给和珅办理,嘉庆形同傀儡而已。 ----------------------------- @能胡就行 2022-10-15 22:29:06 乾隆死于嘉庆四年正月初三。巴州白号的罗其清是在嘉庆三年十二月下旬(一说中旬)被抓。白号的副元帅苟文明自称大帅在其后,待传到和珅耳朵里时,估计乾隆已经入地了,所以此说不可信。 瑕不掩瑜,楼主博闻强记,有些段子我也初闻,获益良多,先做个记号,后面再继续读。 ----------------------------- 真心感谢您的提醒,我刚才查了一些资料,白莲教持续十年,这个是第三年的事,史料中没查到和珅是否知道高天德,苟文明分别是湖北、四川两地起义军的首领。 我知道的是清朝皇帝都迷信密宗,康熙曾经派过道士用六兵六甲乙之术对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实施“法术”,企图一举除掉策妄阿拉布坦;溥仪在我的前半生里也自己叙述,他从小开始了密宗修炼,每天都要“打坐”,修白骨观,所以乾隆的事情还是有可能发生的,细节上也可能有出入。 历史有时候真的不能完全复原。
(二)儒家的心学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到孟子,北宋程颢则正式以心学立说,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到了王阳明则是心学集大成者。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到孟子,北宋程颢则正式以心学立说,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到了王阳明则是心学集大成者。 阳明心学中最著名的有两句话描述了心的特性,即: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意思说,心的本体是无善恶之分的,当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这种意念的行为能够造成是非善恶影响,这种意念就有了是非善恶差别。 实际是将传统儒学与佛教“性无善恶”说相融合的产物。
此外,阳明心学中除了我们熟知的心既是理、知行合一外,还有一个观点很值得玩味,那就是:心不动。怎么理解呢? 举个例子:你在荒郊野岭,被树枝划破了手,此时没有任何医疗手段,不过手划破了,一般一周也就好了,那么在这一周里面,你可以选择不管他,顺其自然,也可以心存焦虑,想着我真倒霉,也可以往更坏的方向想,这后面的想法则属于动心了,动心了反而影响了情绪,情绪又会影响行动,甚至出现恶果。 不动心,不妄动、结果还是一样,甚至更好!
(三)颅相学 在19世纪,颅相学曾被称为“唯一真正的关于心灵的科学”。 核心观念是: 1.大脑是思想的器官。 2. 心灵是由多种不同的、与生俱来的官能组成的。 3.每个官能在大脑中都有一个对应的位置。 最全盛时期,老板招聘都要找到颅相学家提供一份性格证明才安心。从卡尔·马克思到维多利亚女王都对此深信不疑。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绝对化和机械化的认知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的诟病,但其出现对推动大脑机能定位和新兴神经科学的研究有积极作用。 七 电子人的出现 2019年,人类史上第一个真正的赛博格(电子人)诞生。 它叫彼得2.0,由一个“外挂大脑”和“机械肉体”组成。 它的本体,彼得·斯科特-摩根今年64岁,是一位来自英国的机器人科学家。2017年,他被确诊患有运动神经元病(MND),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渐冻人”,医生认为,他活不过两年。不信邪的彼得利用他对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了解,对自身进行了改造。不仅将身上所有因病萎缩的器官都替换成了机械装置,还创造出了一个外挂大脑和虚拟形象,帮助自己和外界进行交流。两年后,彼得非但没死,还进化成了彼得2.0,他的生命形态得以延续。 八 别把自己弄丢了 最后分享一个小故事,穆拉•纳斯鲁丁是阿拉伯传说中最富有智慧的人,有一天他开了个宴会。宴会开得很无聊,于是一个陌生人,他不知道穆拉是主人,对他说:“太没劲了,我想走。” 穆拉说:“你说出了我想对你说的话。我也想走,干脆跑掉算了。” 于是他们就一起跑掉了。后来,穆拉半路上想起来说:“不对呀,因为我现在想起来了:我是主人啊!对不起,请原谅,我得回去。” 我们往往也是这样,把主人弄丢了,忘记了主人是谁。
本节的脑洞: 连我都分不清,我们争的又有多少真正属于“我”呢!
第三节:当死亡来临 有一个有趣现象,汉语中“命”的发音是独一无二的,字典找不到和命字发音相同的汉字,老祖宗在告诉我们:原来命真的只有一条!另外,和“死”字发音相同的也只有一个“愢”,要我们用心好好去思考,古人,真的很智慧!
@内道外儒一山人 2022-10-16 14:04:33 @守均 316楼 2022-10-16 13:26:00 本节的脑洞: 连我都分不清,我们争的又有多少真正属于“我”呢! ————————————————— 我在很小的时候,闭上眼睛内视自己,一个人静想,我是什么?反复想,越想越空无一物。你们现在也可以试一下,不一会儿就会陷入无穷无尽的大宇宙里。 ----------------------------- 您提到的方法很好,不才也有三十年的静坐体验,从15岁至今,您说的这种有点类似静坐中的观空模式,人最根本的是心,心的本底是无形无象的,和虚空的本质类同,但又有一些灵性在里面。当静到一定程度,就能体会到与虚空无分无别的状态,这时候人也会很舒服;再进一步,可以有定能生慧的感受,儒家大学中说的“定静安虑得”也有点类似这个。后面有一节叫以天地为心,也会简单的涉及到这个。
人人都都想回避死亡,这一点在中国的文化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您可能都想不到,古人用了多少种相关联的说法替代它。 鲍延毅先生写了一本奇书,叫《死雅》,单是收集材料,就用了10年的工夫。他重点阅读和翻阅的古今典籍不下二千余种,最终收集到与“死亡”相关联的词条是多少呢?10494个! 可见,“死亡”这两个字是最忌讳的,从古到今,无数人绞尽脑汁都在想着一个又一个它的别名。
但“死”又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于是乎,哲学里还搞了一个主题叫“死亡学”(Thanatology)。人生在世,也需要对死亡有一个态度。
一 从一个网传段子开始 关于正常人的死亡过程,网上有一个段子: 大脑:各单位报告目前情况。 心:机能丧失99% 肝:机能丧失99% 肺:机能丧失99% 胃:机能丧失99% 脾:机能丧失99% 肾:机能丧失99% 大脑:外界援助已无法扭转局势,肾上腺素储备还有多少? 肾上腺:肾上腺素储备仅余5%,且无法再制造。 大脑:所有肾上腺素分配给神经系统及声带肌肉,准备给外界传达最后信息,其余单位做好停机准备,本指令不再重复。 大脑:感谢各位数十年的精诚协作,再会。 这段文字的描述离真正科学的死亡过程相比,当然还比较粗糙和有欠精确,但比之古人已经胜出很多了,古人在认识死亡过程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上,实际摸索了成千上百年! 二 确认死亡的历史,其实不简单 美国总统乔治华盛顿有严重的棺材恐惧症,特别担心自己还活着就被关进棺材里被埋。于是他早早就嘱咐别人:如果自己死了先放在外面三天,确认死透了再下葬!其实吧,他这种担心也不是没来由的。 1905年的时候,英国的一个社会改良家William Tebb收集统计了民间各种提前下葬的案例。他发现有219例准活体下葬,149例真活体下葬。 一个人独立调查就收集到有这么多,没收集到的就更不用提了。 1705年,一名叫做玛格丽的女性得病后被宣布死亡,几天后埋葬在Shankill公墓。下葬时手上戴着一枚漂亮的金戒指,这个消息随着噩耗传播出去,当天晚上无所畏惧的盗墓贼就来光顾了,玛格丽小姐姐太胖了,戒指卡在手指上取不出来,只能割掉手指了,几刀下去,手指还没断,玛格丽倒是笔直的坐起来,哭得像个女鬼,她活了,盗墓贼倒是当场死亡,其余的也吓得屁滚尿流。 在中国也一样,民间传说中的诈尸其实很多都是没有真正的死亡,史书《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甚至有晋文公棺材里发出奇怪的牛叫声的记载。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发生,古今中外也是花了不少的心思。我们捡重点聊聊: (一)“属纩” 在古代基本都是以呼吸和心跳的停止作为人去世的标准,心跳好判断,呼吸,尤其是临终前的呼吸非常弱,叫气若游丝,这个怎么判断呢,聪明的古人就在人濒临死亡时,用新棉置于临终者的口鼻上,以验呼吸之有无,称之为属纩。如果不见新絮摇动,病人就是死了,这才可称“卒”。 但实际上,人没有了呼吸、心跳,都不能代表已经死亡。人类在遭受了剧烈的致病因素之后,全身各系统机能障碍,血液循环大量减少,会出现呼吸停止心跳消失的情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休克现象。 (二)各显神通 为了避免以上现象,于是医生们脑洞大开,五花八门什么法子都有。好比如用羽毛饶死者的脚板,把剁椒吹进死者的鼻孔,用尖锐物扎身体,热水烫,抽打,更夸张的是把炽热的拔火棍捅进死者的菊花。但处于休克状态的人对这些会让正常人哇哇大叫的行为并没有太多反应,活埋的现象并没有减少。 (三)停尸三天 战国时期,神医扁鹊路过虢国,正碰到虢国国王的公子得疾病死了,扁鹊听公子家人描述病情,原来是气血不通造成的休克(假死),便开棺为其针灸治疗,公子很快苏醒过来。后人为了避免这种把假死当真死的误判,就实行了停尸三日才能埋葬的丧俗,有的地方还会挺尸七天。其实也是在期盼,万一假死的话,如遇扁鹊这样的神医,说不定会创造奇迹。
(四)安全棺材 有人从另一个角度出发,既然我们很难判断病人是否真的已经死亡,那不如在埋葬的时候给他们留一条生路。安全棺材应运而生。 原理很简单,就是能让被误判的活人能向外界发出求救信号,其中比较著名的是约翰·戈特弗里德·塔伯格发明的“起死回生棺材”,就是在手上绑一根绳子,和外面的铃铛相连,当死者死而复生拉动绳索,敲响铃铛。 大量被误判死亡的病人通过这种逃生棺材成功捡回了一条命,立下了赫赫战功,可是也经常有诈胡的现象发生,人死亡后身体可能会发生膨胀、分解、甚至爆炸,再比如周围的动物经过、大风刮起,都可能会使铃铛响起,又会让人空欢喜一场。 (五)储物棺材 安全棺材有弊端,有人又有新的想法,埋葬会让被误判死亡的人窒息,那不将尸体埋在地下的话风险应该会比较低吧。 于是他们建了一个用砖块砌成的土立方,上面有一排用铁板封住的窗口,乍一看还以为是储物柜。其实这个和储物柜功能相似,尸体放在里面,门闩也在里面。可是这种棺材的造价是在太高,实在难以普及,渐渐的也就没人使用了。 (六 )以脑死亡为标准 随着医疗监测手段的丰富,人们不仅可以直观看见脉搏和血压,甚至可以观测脑部的活动。医生们发现很多假死的病人血压为零,呼吸停止,但是脑部依旧有微弱的活动迹象,两者并不是同步的,根据这一现象提出了脑死亡的概念。 1968年第22届世界医学大会上,哈弗大学医学院死亡定义审查特别委员会提出以“脑功能不可逆丧失”为新的死亡标志,定制了世界第一套脑死亡诊断标准:不可逆的深度昏迷;不能自发进行呼吸;脑干反射消失;脑电波消失。 这套标准沿用至今,虽然还有些争议,但目前仍是世界上判断死亡的主流观点。
三 天堂和地狱 宗教界认为:人的死亡只是这一世的死亡,仍然会有延续,而且是永生的延续,只是形态和地点有多不同,比如佛教会认为是六道轮回,基督教会有末日审判等,但天堂和地狱始终是其中最基本的设置。
(一)天堂真的很美 简单看看几个主流宗教的描述: 1、伊斯兰教:在《古兰经》和《圣训》里都有对天堂的详细介绍,总之一句话,衣食住行都是君王级别的(如流着水的花园、蜂蜜和牛奶的河流、最少拥有几万名奴隶),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是:“率先进入天堂的人们,面若十五团月,无涕无痰,无便无溺,器皿金制,梳子金柄银齿,炉系龙涎,汗似麝香,每人两妻室,其小腿之髓皮外可见,不分歧,不憎恨,心心相印,早晚赞主不息。” 2、基督教:又称天国、上帝之国,得救的灵魂能升入天堂和上帝同享幸福,那里没有忧伤、没有眼泪、没有疼痛,也没有哀号,地上一切让我们痛苦的东西都消失了。 3、佛教:佛教没有天堂的概念,只有天人居住的天界和净土世界,佛教对此的描述散见于多部经中,《正法念处经》第二十一卷~第三十卷中对天堂的描述是最详细。个人觉得比较有意思的有两点,一是天人是通过神交(眼神和心的沟通)来受孕的;上厕所不用卫生间,想方便的时候,地下会有一个裂缝,完事后,大地自然闭合。 开个小脑洞:各自的信徒是上自己的天堂还是可以串门呢,不信教但坚持行善的会上天堂吗,如果可以,上谁的呢。 (一)地狱真的不敢下 绝大多数多神教的原始教义中,都不存在“地狱”一词,但有“阴间“、“冥界”等类似概念。区别是:阴间是向所有人开放的,而地狱则是只用来惩罚罪人或异教徒。我们简单来看看: 1.佛教 佛教的地狱场景最重口。不过地狱观不是佛教义理的核心,所以佛教的描述一直以来都比较混乱,缺乏系统性的整理。 最主流的有两种。 其一是:“四大地狱说”(出自《瑜伽师地论》、《大智度论》、《增一阿含经》等典籍),把地狱分为:八热地狱、八寒地狱、近边地狱和孤独地狱。电影无间道中的无间地狱,又叫阿鼻地狱,就属于其中一种,痛苦等级是最高的。 除了“四大类地狱之外”,还有一种则是:“十八层地狱说”(出自《十八泥犁经》),这个比较通俗易懂,因而在民间流传最广:这里面有拔舌的、有下油锅的、有上刀山的、血池的、磔刑的,总之比电影《电锯惊魂》更惊魂! 2.道教 道教本来是没有“地狱”概念的,受了佛教的影响,才慢慢引入了这个概念。道教地狱的核心思想也借鉴了佛教,只是把地狱分为了十个板块,所以叫十殿地狱,每个殿又有一个王掌管。 3.基督教 基督教中的地狱其实核心思想就是火海,突出一个火字。倒是但丁的《神曲》把地狱描述的很详尽,但毕竟不属于正典。此外,基督教内的各个教派对地狱的构成以及地狱的属性(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认识也各不相同。 4.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同出一脉,其地狱的形象也相差不远。它的残酷程度介于佛教地狱和基督教地狱之间,共有七重。
(一)天堂真的很美 简单看看几个主流宗教的描述: 1、伊斯兰教:在《古兰经》和《圣训》里都有对天堂的详细介绍,总之一句话,衣食住行都是君王级别的(如流着水的花园、蜂蜜和牛奶的河流、最少拥有几万名奴隶),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是:“率先进入天堂的人们,面若十五团月,无涕无痰,无便无溺,器皿金制,梳子金柄银齿,炉系龙涎,汗似麝香,每人两妻室,其小腿之髓皮外可见,不分歧,不憎恨,心心相印,早晚赞主不息。” 2、基督教:又称天国、上帝之国,得救的灵魂能升入天堂和上帝同享幸福,那里没有忧伤、没有眼泪、没有疼痛,也没有哀号,地上一切让我们痛苦的东西都消失了。 3、佛教:佛教没有天堂的概念,只有天人居住的天界和净土世界,佛教对此的描述散见于多部经中,《正法念处经》第二十一卷~第三十卷中对天堂的描述是最详细。个人觉得比较有意思的有两点,一是天人是通过神交(眼神和心的沟通)来受孕的;上厕所不用卫生间,想方便的时候,地下会有一个裂缝,完事后,大地自然闭合。 开个小脑洞:各自的信徒是上自己的天堂还是可以串门呢,不信教但坚持行善的会上天堂吗,如果可以,上谁的呢。 (一)地狱真的不敢下 绝大多数多神教的原始教义中,都不存在“地狱”一词,但有“阴间“、“冥界”等类似概念。区别是:阴间是向所有人开放的,而地狱则是只用来惩罚罪人或异教徒。我们简单来看看: 1.佛教 佛教的地狱场景最重口。不过地狱观不是佛教义理的核心,所以佛教的描述一直以来都比较混乱,缺乏系统性的整理。 最主流的有两种。 其一是:“四大地狱说”(出自《瑜伽师地论》、《大智度论》、《增一阿含经》等典籍),把地狱分为:八热地狱、八寒地狱、近边地狱和孤独地狱。电影无间道中的无间地狱,又叫阿鼻地狱,就属于其中一种,痛苦等级是最高的。 除了“四大类地狱之外”,还有一种则是:“十八层地狱说”(出自《十八泥犁经》),这个比较通俗易懂,因而在民间流传最广:这里面有拔舌的、有下油锅的、有上刀山的、血池的、磔刑的,总之比电影《电锯惊魂》更惊魂! 2.道教 道教本来是没有“地狱”概念的,受了佛教的影响,才慢慢引入了这个概念。道教地狱的核心思想也借鉴了佛教,只是把地狱分为了十个板块,所以叫十殿地狱,每个殿又有一个王掌管。 3.基督教 基督教中的地狱其实核心思想就是火海,突出一个火字。倒是但丁的《神曲》把地狱描述的很详尽,但毕竟不属于正典。此外,基督教内的各个教派对地狱的构成以及地狱的属性(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认识也各不相同。 4.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同出一脉,其地狱的形象也相差不远。它的残酷程度介于佛教地狱和基督教地狱之间,共有七重。
四 转世 东西方都有转世,前世今生的说法,比较系统的是道教和佛教。 (一)道教 要经过七关:第一是经过鬼门关:这是前往阴间的唯一道路;第二是黄泉路,黄泉路上还有很多孤魂野鬼,他们是那些阳寿未尽却死亡的人,即不能上天,也不能投胎,更不能到阴间;第三是三生石,它记载着每个人的前世、今生和来世。第四步是望乡台,第五关是忘川河,横在黄泉路和冥府之间,里面尽是不得投胎的孤魂野鬼,第六关喝孟婆汤,又称忘情水或忘忧散,一喝便忘前世今生,孟婆会在奈何桥头发放孟婆汤。最后一关就是奈何桥了,桥分三层,愈下层愈窄愈加凶险无比,生时行善事的走上层,善恶兼半的人走中层,行恶的人就走下层,过完奈何桥便可通往六个去处,即是进入六道轮回:天人道、修罗道、人道、畜生道、恶鬼道,地狱道。 (二)佛教 佛教的转世论在《大宝积经》、《业报差别经》、《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瑜伽师地论》等中都有论述,近代的《西藏生死之书》描述的也比较详尽。 内容也很庞杂,用简单语言说的话: 核心思想是人死后会有个中阴身,中阴身七天一个生死,最多七七四十九天一定转生,在这个过程中,在世的亲人都能不同程度的予以助力。 这里面还提到了一个概念,叫欲界,人、昆虫、蚂蚁、畜生,都是由男女两性生爱生欲这个动力而生这个生命,这个就叫做欲界。植物也有雌雄交配,才能结果,欲界都是这个欲。 当中阴身在欲界里,遇到与你类似频率(也就是佛教的缘)人或者动物性行为的时候,就与之结合,完成了投胎转世,遇人成人,遇动物成动物……当然,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每个人的业力(直接推动生命延续的力量。有善业、恶业、无记业之分) 此外,在藏传佛教中,常人把握不了转世,而修炼有大成者,尤其是活佛是可以控制的,所以最早期的活佛转世都是由前一任的活佛指定的,后续修持不够了,就用寻找、验证活佛的制度来找,而如今,则是政治化了。 (三)自体圣像艺术 严格来说,这个不是转世,它是由英国功利主义哲学家边沁创造了一种罕见的艺术特例。他死后,其肉体被解剖并重新组装,至今仍以活生生的形象放置在伦敦大学的一条走廊里。边沁以肉身作为使自己不朽的"纪念碑",这和他的哲学观念密不可分。在他看来,灵魂是虚幻不实的,只有肉体是真实的实体。如果一件特定的事物,它的最充分的代表者只能是它自己,那么人的肉体就比绘画和雕塑具有和人自身更完美的相似性,就成了人死后自我延续的最有效途径。边沁的自体圣像艺术以及这种"艺术"所依托的哲学在西方具有特异性,但它依然是与西方哲学史对话的产物。
五 名人临终前的"死亡教程” 每个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或多或少的都会去思考死亡,大佬们也给我们呈上了众多精彩纷纭的的感悟。 博尔赫斯:死了,就像水消失在水中 又如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伊壁鸠鲁曾说“一切恶中最可怕的——死亡,对于我们是无足轻重的,因为当我们存在时,死亡对于我们还没有来,而当死亡时,我们已经不存在了。”“死对于我们无干,因为凡是消散了的都没有感觉,而凡无感觉的就是与我们无干的。” 再比如蒙田论死亡:“我变老的感受是自己的身体,已经分批次地投入到死亡之中,有时是牙齿脱落,有时候是身体衰弱,我拿着过去的画像,35岁的肖像就和现在40岁之后的肖像画不一样了,我真切的感受到身体分批次的投入到死亡之中,死亡来的太早,我发现自己已经死过很多次了,死亡似乎已经是一种解脱了。” 这一类的论述不胜枚举。 这里想换一个角度,看看真正面临着死亡的名人是怎样来面对的,此时的面对,更直接、更有冲击力,更能给人以启发!
(一)民族大义派 1、崇祯帝 崇祯作为亡国之君,临终前还说了非常感人的十二个字:“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他在临死之前,还有这一番觉悟,可算得上千古仁德之君了。 2、路易十六 路易十六到了刑场后,仍不忘要求革命者不要加害在他生命最后时刻陪伴他的宫廷牧师。并高声对围观的人们说:我的死是无辜的,我宽恕我的敌人们,我希望我的血会对法兰西人有益。 3、石达开 为了保全部下性命,去清营投降赴死,部下多有跟随。凌迟剐了多少刀,一声不吭。观刑的胡林翼说,想不到贼中有如此人物。 (二)科学派 1、拉瓦锡断头实验 拉瓦锡,在法国大革命时期阴差阳错的被判处死刑。行刑之际,拉瓦锡和刽子手约定“在砍下我的脑袋之后,请你数一下我断头之后眨眼的次数,我想用这个实验证实,人被砍头之后,脑袋是否还会存在短暂的意识。”随着断头台上的大砍刀垂直落下,拉瓦锡身首异处,最终拉瓦锡眨了11次眼后便永久地闭上了双眼。拉瓦锡以生命为代价,完成了作为科学家最后使命!法国著名数学家拉格朗日对此说了一句痛心疾首的话:他们可以一眨眼就把他的头砍下来,但他那样的头脑一百年也再长不出一个来了! 2、火山实验 古希腊哲学家、自然科学家、政治家、演说家、诗人,恩培多克勒,传说他跳进火山,向他的门徒证明他的不朽;他相信他在经火之后会作为神回到人间。后世骚人墨客常以此为诗材。 3、预言成真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大数学家卡尔达诺和达芬奇一样,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还是著名的星象家,晚年通过占星术推算出自己将在1576年9月21日去世。结果到了那天,身体一切OK。怎么办呢,为了保全自己的名声,他自杀了。 (三)悲天悯人派 1、辩机:玄奘的得意门徒辩机被腰斩,在临死前,救下了铡刀上的一只蚂蚁。他慈悲地将那只蚂蚁从铡刀口救下,抓到手上,放它一条生路。而自己,死在铡刀下。 2、印光大师:临终前,特意嘱咐:待火化时,四周放一些凉水,以免烧死了周边的蚊虫、小的生物。 3、爱因斯坦:晚年病情逐渐恶化。医生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吃药,爱因斯坦却对自己的病情并不十分在意,他认为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一个自然规律,但还是顺从地吃下了药片,看到医生放心地松了口气,他便向医生说道:“医生,这下你觉得好些了吗?”
(四)从容派 1、玛丽王后:临刑前给即将成为孤儿的八岁儿子留下遗言:永远不要给父母报仇,她请求上帝宽恕自己,同时原谅所有的敌人。玛丽王后在断头台踩了刽子手的脚,还对刽子手说:“对不起。”这就是贵族气质吧。 2、王彧:宋明帝病重濒死的时候,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担心王彧有反心,送毒酒去王彧府上,诏书上称:“朕不谓卿有罪,然吾不能独死,请子先之。诏书送到的时候王彧正在和人下棋,从容下完后,说了句:这杯酒原谅我只能一个人喝了。 3、李秀成:他自己是凌迟的重罪,死之前伤痕累累,却埋首写天国的一切,东西没有写完圣旨已经到了,就地凌迟。掷笔长叹:人事尽矣。走出囚笼,从容赴死。 4、史上最美的间谍哈丽,临行前。她面对11个行刑队员的枪口,笑着对领刑的军官说:“这是第一次有人肯付11法郎占有我。”(在法语中,“法郎”和“子弹”是同一词汇)。 5、陈独秀:20岁时,与革命党人吴樾相争刺杀满清五大臣,竟至于扭作一团、吴问:“舍弃一生与缔结革命,哪个容易?”陈答:“前者易后者难。”吴对曰:“好,我去做容易的,你留来做难事。”后吴樾引弹于专列,重伤清二臣,就义时年26岁 6、天涯社区一网友:在得知自己得了肝癌后,在网上每天更新自己的病情和感受,牵动了数十万网友的心,有一天停更后,再也没有更新,至今已有十年,仍有网友在后更贴。 (五)哲理派 1、孙禄堂 系清朝拳术集大成者—— 1933年,孙先生预言自己驾鹤之日。夫人大惊,马上安排体检,医生说一切正常,至12月16日早上,先生对家人曰:“仙佛来接引矣。”遂命家人去户外烧纸。随即嘱家人勿哀哭并曰:“吾视生死如游戏耳。”一笑而逝。 2、石田三成 日本大将处刑前,三成口渴请卫兵给水喝,卫兵欲给他柿子替代,却被一口回绝:“吃柿子会生痰,对身体不好。”旁人嘲笑道:“你都死到临头,何必挂念自己身体?”三成反驳:“欲成大事者,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放弃。 3、苏格拉底:这位古希腊最有智慧的人,对于死也持有类似的观念。他在临刑前谈自己坦然赴死的理由云:“死的境界二者必居其一:或是全空,死者毫无知觉;或是,如世俗所云,灵魂由此界迁居彼界。” 4、2013年2月1日,在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宇航员罹难惨剧发生1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际,美国宇航局(NASA)前飞行主管韦恩·哈尔惊爆秘闻,称当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机翼受损后,尽管NASA的高级工程师们早就发现这一致命故障,并相信这架飞机在返航途中将机毁人亡,然而NASA主管和同僚却一致同意向宇航员隐瞒事实。因为NASA高层相信,与其让宇航员知道实情后在痛苦绝望和折磨中度过他们的生命最后时刻,还不如让他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突然死去!
@欢喜无量2018 2022-10-19 10:03:27 也可以说朱熹的格物,加上王的格物,是知恬交相养。 ----------------------------- 是的,可以这样理解的,高!
(六)神仙派 1、法国总统福尔 坚定地秉承了“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的理念。54岁的他当选为法国总统。但是临老入花丛,1899年2月16日,福尔和情妇玛格丽特·斯坦海尔在爱丽舍宫幽会干柴烈火时心脏病突发而身亡。 2、汉成帝:死在赵合德的肚皮上,据说死前连吃了十颗春药,精尽人亡,而此前他只吃一颗。这次多吃了几粒,倒是勇冠三军,古人管这种死法叫马上风。 3、阿提拉:五世纪时的匈奴王,外号'上帝之鞭',其凶悍可想。但他的死,没死于沙场,却死于与德国少女伊尔娣花烛之夜,性高潮中。
(七)幽默派 1、一个网友的记录:十多年前,爷爷得了癌症,最后,爷爷呼吸急促,就死了。我们当然哭天抢地的,爷爷突然睁开眼,哈哈的对我们乐,说:“逗你们呢,看看谁没有哭”说完这句话。爷爷就走了,再也没有回来。 2、涼菟:日本人非常喜欢在逝世的时候写绝笔诗或者俳句,涼菟将死的时候,他的友人弟子围在他的病床前,在他说完遗嘱之后,他们问:“您这样的俳人,应该留下一首辞世吧?”涼菟睁开了眼,念道,我心似明镜,今晓杜鹃啼,然后眼睛就闭上了。周围人觉得不错,正要记下来传之后世,涼菟闭上的眼睛又睁开了,说,我感觉有点不合适,改成“杜鹃今晓啼”怎么样? (八) 宗教派 1、张商英大居士一生在功业上有成就,一日坐在家里,对儿子说,‘记住《金刚经》里的“无人相,无我相”二语,一生受用不尽。《金刚经》里说的,都是真的,佛是不妄语者。说完把枕头朝门外一扔,就这样说话间,坐化了。 2、普化禅师扛着棺材,跑到街上大声叫道:“临济禅师为我做了一件法衣,我可以穿着它去死了!明天上午,我要死在东门。”结果东方看热闹的人太多,就说改在南门,这样过了三天,由南门到西门,由西门到北门,再也无人相信普化禅师的话了,到了第四天,普化禅师扛着棺材来到北门。一看,没有几个看热闹的人,就非常高兴地说:“我现在可以死给你们看了。”说完,普化禅师跳进棺材躺好,自己盖上棺盖,再无声息,果然像他说的那样死去了。 3、庞蕴居士将入灭时,告诉女儿说:“你去看看日头,正午时告诉我,我就在那时刻入灭吧!”灵照听父亲说要入灭,便赶紧去外边看了看日头,回来对父亲说:“现在是正午了,不过巧得很,有日蚀,天狗正在吞日头呢。”庞蕴出屋观看。太阳在天空好好的,哪里有什么日蚀呢!回转室内,灵照早巳盘坐在他的座位上,双手合十,坐化了。庞蕴回屋一看,笑了,说:“我女儿机锋要比她老子快捷啊!” 于是,为了安葬女儿,他推迟七日逝世。
(九)一语成谶 1、1960年,男中音瓦伦在大都会博物馆的舞台上演唱完意大利歌剧《命运之力》的一句歌词:“ 死亡,就发生在一瞬间 ”后去世。 2、《读者》一九九七年第五期登载一篇短文,其内容如下: 郑振铎一日与刘哲民闲谈,忽问哲民:“你晓得人怎样死法最痛快?”哲民无从置答。振铎云:“人最好从飞机上摔下来,死得最痛快。”不料1958 年10月17日,振铎领导文化代表团,往阿富汗访问,飞机坠毁遇难,年六十有一。 3、存在主义作家阿尔伯特加缪曾经说: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死于车祸更愚蠢的了,不幸的是后来在巴黎东南70公里处,他乘坐的汽车撞到大树上,死于车祸。 4、徐志摩拜访朋友张歆海和韩湘眉夫妇,得知徐志摩与陆小曼吵架的韩湘眉,劝徐志摩不要乘飞机,让他改乘火车回北平,被徐志摩委婉拒绝,并说:我若坐飞机死了,正好圆了小曼的愿望。”此时距离他登机仅剩不到十二个小时。徐志摩的这句话肯定含有赌气的成分,但不曾想,这句赌气时的说的戏言,一语成谶。一代才子,竟这样英年早逝。
六 如何对待亲友的离世 (一)佛教的两个故事 1、谁家没死过人 西土圣贤撰集第1361部记载:一老婆婆唯一的儿子过世了,悲痛万分,想绝食自杀,佛祖知道后,就说可帮着复活,但必须找一家没死过人的家庭,向他们借来香火就可以了,老婆婆很高兴,赶紧挨家挨户地去借火,结果让她非常失望,不存在这样的家庭。佛祖开示:开天辟地以来,所有的众生,没有一个不死的,但这并不妨碍在世的人好好活着,老婆婆顿悟。 2、佛说五无返复经的故事 婆罗门途中见到一对父子在耕地。突然有条毒蛇咬死了他儿子。这个是背景,接下来是和儿子最亲近的五人的回答。 父亲:有生就有死,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忧愁哭泣也于事无补。 母亲:孩子如旅客,来投宿客栈,来也不拒绝,去也不挽留,一切皆其前世业力。 姐姐:姐弟就像木筏,木筏入河遭大风,木头各自分散,彼此不再回头看对方,生死变化不定,有聚就有散。 妻子:夫妻就像小鸟,傍晚一同栖身高树,天一亮各自飞走。寻找食物。有缘则凑到一起。无缘则分开。死亡突如其来,无法挽回。 保姆:我就像小牛追随大牛,人要杀大牛,小牛在旁边也救不了,就算忧愁哭泣。也无益处。 婆罗门一直听说该国人孝顺守佛道,对此困惑不已。 佛开示:无常、无我、顺其自然,他们是符合佛理的。
(二)同样是怀念,为什么偏偏选择悲伤呢 1、老祖母思维 一个老祖母小孙女去世了,老祖母天天去墓地悼念,但是旁人看到老祖母表情并没有很悲伤,相反的,时不时的还带着微笑,一年轻人忍不住了,有点带着质问的口气问,您不应该伤心才对嘛?老祖母的一番话让他醍醐灌顶:我都这么大年龄了,能来的时间很短了,我伤心也是一个小时,高兴也是一个小时,为什么总要痛不欲生的心态去过这一小时呢,我每天都想着和小孙女在一起的欢乐时光,这不是更好的悼念吗? 2、美国葬礼上的微笑 中国人办丧事跟美国人办丧事是截然不一样的。虽然,中国人也把办丧事说成白喜事,但整个办丧事的过程却是悲悲戚戚的,亲人们要放声大哭,把痛彻心扉表现到极致。 美国人办丧事却要平和很多,有时甚至还夹带些真的喜庆色彩。 也许,这跟美国人传统的基督教信仰和价值观相关。美国人坦然地把死者的归宿看成是天堂,如此一来,心里就释然和宽慰了许多。 在好莱坞的电影上经常可以看过类似的葬礼,再如前总统里根的葬礼也看了个仔,葬礼中,气氛大都平和安详。故旧亲朋们上去发言,回忆的都是过往跟里根相处的趣事,来客中居然也可以发出笑声。 3、金国的“烧饭” 烧饭,是女真人刚死后,其亲友、部下、奴婢实行的一种祭祀仪式。他们设牲牢、酒馔,作为祭奠。这些祭品往往采取焚烧的方式,加以处理,以便死者灵魂享用,故有“烧饭”之名。 宋朝文惟简的 《虏庭事实》中记载:金国建立早期,女真贵族死亡,在“烧饭”的过程中“其亲戚、部曲、奴婢设牲牢、酒馔以为祭奠,名曰“烧饭”。乃跪膝而哭。又以小刀轻厉额上,血泪淋漓不止,更相拜慰。须臾,则男女杂坐,饮酒舞弄,极其欢笑。” 4、黑人抬棺 最近网络热传一个视频,在一个葬礼上,棺材被几位神情肃穆的黑人小伙不断上抛下接,也不断通过各种摆弄棺材的花式来逗乐周遭观赏的人群。与其说这是葬礼,还不如说这是一场利用棺材来COSPLAY的蹦迪。 此葬礼并非哗众取宠的表演,相反还是加纳传承了百年之久的风俗文化---当自家亲人不幸离世之后,加纳人民便会拿出高达十年左右的薪酬来为亲人举办隆重的葬礼,并邀请如上黑人小哥用蹦迪的形式将死亡的亲人送往墓地。
(三)尊重逝者的喜好 1、驴叫送好友 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去世后,他的莫逆之交曹丕与曹植还有他身边的一些朋友都特别怀念他,曹丕对王粲的朋友们说“平日里王粲最喜欢听驴叫了,让我们都来学驴叫来送行吧”。于是乎,在王粲的葬礼上就看到了这么一幕:众人一起学驴叫。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驴鸣送葬。 无独有偶,《世说新语.伤逝》同样记载了另一个故事,孙子荆(西晋诗人)仗着自己有才华,很少有他看得起的人,唯独敬重王武子。王武子去世后,名士们都来吊唁。孙子荆对着灵床说:“你一直喜欢我学驴叫,今天我学给你听。”叫的声音和真的一样,客人们都笑了。 2、送上XO 古龙去世之后,朋友商量用什么陪葬,林清玄的提议得到大家首肯,于是每人买了一瓶XO,共计48瓶装进了棺材。ps:怕盗墓酒全都开瓶袅。 3、女裙悼念 一则英国旧闻。两好友服役时约定,无论谁先离世,另一人要穿艳色裙子参加葬礼。后来一人阵亡,好友遵守承诺,穿着一件荧光绿的裙子在墓前悼念。 4、37,22,35 玛丽莲梦露被誉为世界上最性感的女人,墓碑上,刻有37,22,35这串数字,到底是想表示什么样的意思呢?梦露研究会解释,这三组数字分别是梦露的胸围、腰围和臀围的英寸数。此举是为了让世人不要忘了她的美。
(四)中世纪和逝去的孩子照相留念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 (1837 – 1901) 年间,十分流行一种传统:“死人摆拍”,意即为“死者”拍照,或与他们合照。但不是只有单纯拍下他们的遗容那么简单,他们还会利用一些道具和化妆技巧,让死人像是仍然活着一样出现在照片中。 与逝者合影在当时被称作“Momento Mori”,是拉丁文“缅怀逝者”的意思,除了与亡者拍照留念,也提醒我们,我们每个人都终将面临死亡的到来,因此不应该惧怕死亡,而是接受死亡确实存在的事实,好好把握生前的每一天。 本节的脑洞: 借用一位医生的一句话:死亡是百分百的性传染疾病,来了,就坦然面对;没来,就好好把握当下!毕竟:你所浪费的今天,是昨天死去的人奢望的明天。你所厌恶的现在,是未来的你再也回不去的曾经。
以上一章的内容结束了,接下来是关于角度问题的一个章节,就没有那么枯燥了,敬请关注
“角度”问题值得花上一个章节去开一下脑洞。 一 漫谈“角度” (一)、三种认知角度 《贞观政要》中有一段对话,李世民问许敬宗你这么能干,为什么还有人非议你?他答:秋月如明镜,才子佳人欣喜地对月吟诗,但是盗贼却讨厌它。 任何事物从不同角度看,就会有不同的认知。 比如按照内容分,就可以有科学的角度、宗教的角度、生活的角度等; 这里从最常用的三个角度,也就是”好中坏“,”上中下”来看一下。 1、处事三法 日本战国时代有三大武将: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 有人问这三位,如果你养的杜鹃鸟不叫,你会怎么办? 织田信长说,杜鹃鸟不叫,就把它杀掉。 丰臣秀吉说,杜鹃鸟不叫,那就逗它叫。 德川家康说,杜鹃鸟不叫,那就等它叫。 这三个回答,可以看出三人的性格特点和处事角度。 几百年后,曾国藩的一次对话恰好给于了完美诠释! 曾国藩有一次,曾国藩与幕僚谈古论今,有人说,彭公(彭玉麟)威猛,人不敢欺。李公(李鸿章)精明,人不能欺。” 曾国藩突然问起,“你们以为我怎么样?” 结果一人说了一句,“曾帅仁德,人不忍欺。” 再过百年,历史又轮回了: 上世纪50年代我国进行三大改造。毛 与周总理等人一同商讨改造问题。 风趣幽默地做了个比喻:“如果想让猫吃辣椒,你们怎么做?” 有人说,“把辣椒塞进猫嘴里,然后用筷子捅下去。” 总理:“我先让猫饿三天,然后把辣椒裹在一片肉里,如果猫非常饿的话,就会囫囵吞枣般地吃下去。” :“把辣椒擦在猫腚上,当它感到辣的时候,它就会自己去舔掉辣椒,并为能这样做而高兴不已。”
2、读书三境: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清朝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又从年龄划分了三个阶段,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 3、精神三境 骆驼、狮子和婴儿。第一境界骆驼,忍辱负重,被动地听命于别人或命运的安排;第二境界狮子,把被动变成主动,由 "" 你应该”到 "" 我要”,一切由我主动争取,主动负起人生责任;第三境界婴儿 ,这是一种 "" 我是”的 状态,活在当下,享受现在的一切。 ——【德】尼采 4、三种情绪: 以雄奇刚健、有骨气有胆识著称的韩愈有恐高症。《唐国史补》记载:“韩愈有一次等华山绝峰,到了山顶,吓得都走不动路了,乃作遗书,发狂恸哭。华阴令百计取之,乃下。 再后来,有山西百岁老人赵文备游到“韩退之投书处”,有感韩愈的逸事,遂大笑不止。后人又于旁题刻“苍龙岭韩退之大哭,词家赵文备百岁笑韩处”。清代李柏登山至此,面对一哭一笑,又表现出另一种心态,并作诗云: “华之险,岭为要。韩老哭,赵老笑,一哭一笑传二妙。李柏不笑也不哭,独立岭上但长啸。”
4、三种情绪: 以雄奇刚健、有骨气有胆识著称的韩愈有恐高症。《唐国史补》记载:“韩愈有一次等华山绝峰,到了山顶,吓得都走不动路了,乃作遗书,发狂恸哭。华阴令百计取之,乃下。 再后来,有山西百岁老人赵文备游到“韩退之投书处”,有感韩愈的逸事,遂大笑不止。后人又于旁题刻“苍龙岭韩退之大哭,词家赵文备百岁笑韩处”。清代李柏登山至此,面对一哭一笑,又表现出另一种心态,并作诗云: “华之险,岭为要。韩老哭,赵老笑,一哭一笑传二妙。李柏不笑也不哭,独立岭上但长啸。” 5、三种情感: 王戎的孩子万子过世了,山简过来悼念。王悲不自胜。简曰:孩子不过是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心涤世外,不涉情,最下之人扰于世,顾不上有情,能情有所钟的,只是我这样的人罢了。 6、三种根器 道德经: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佛教也有个一月三舟的说法,出自《华严经疏钞》卷十六:“譬犹朗月,流影遍应,且澄江一月,三舟共观。”意思说一轮明月之下,乘南行之舟者,见明月随之南行千里;乘北行之舟者,见月亦随之北往千里;在静止之舟船上者,则未见月之移动。月亮虽是一个,所见各有不同。喻众生因机感之不同,对佛身所见亦各异。 当然,佛家还有分的更细:“有四种马:第一种是良马。当主人一扬起鞭子,它见到鞭影,就知进退;第二种是好马。当鞭子扫到马尾的毛端时,它能知道主人的意思;第三种是庸马。只有主人动了怒气,鞭棍交加地打在它的肉躯上,它才察觉;第四种是驽马,直到主人盛怒之极,用铁锥锥到骨髓,皮肉溃烂,才如梦初醒。”
(二)角度和未来息息相关 例子太多,看几个就行: 1、三幅对联 一天,朱元璋元璋带着孙子朱允炆和四子朱棣一起看赛马,出了一个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让二人对下联。 朱允炆思索了一下,说“雨打羊毛一片毡”,对仗是工整的,但书生气过重; 朱元璋又让朱棣对。朱棣说的是“日照龙鳞万点金”。有“日”有“龙”有“金”,这就有些皇家气概了,格局和眼界与朱允炆明显不在同一高度。 这也预示了两人后来的命运:朱允炆当了皇帝又被拉下马,朱棣篡权成功上位。 2、喜欢大海 蒲宁和契诃夫在黑海有一段颇富哲理的对话。 蒲宁问:“你喜欢海吗?”契诃夫直率地回答:“喜欢。” 蒲宁继续问:“你喜欢它的什么呢?” “冷静,海的冷静。”契诃夫沉思着说,“那你呢?” “冷静算得了什么。阔大!啊,海的阔大!”蒲宁充满激情地说。 后来,蒲宁追求阔大,国内国外到处游历,契诃夫潜到生活的深处,冷静地观察周围的一切。两人成了风格迥异的作家。
3、共作连句 李忱即帝位之前,因武宗嫉之,曾遁迹为僧。一日与禅师在庐山观瀑,禅师有意试探李忱心志,提出共作连句而先咏二句曰:“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这表现了禅师高处着眼和低处入手的实修体会。李忱应声续作二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无意之间披露出自己不甘寂寞、思有作为的心怀,最后还是要回去当我的皇帝。 一僧一俗,都表露了自己的志向,也践行了自己的志向。
(三)两类相对客观的认知角度 1、这世上有三种观念:正确的,错误的,我的! 每个人的观念也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也可能是对里有错,错里有对,如果一味的认为是对的,就可能造成很多不必要的烦恼;佛家要求破除我执和法我执,就是要去除这种认为“天经地义”是对的想法。
有一个故事,下雪了,很多人坐在酒店里喝酒,其中有一书生,一官员。还有一乞丐。书生看着外面白茫茫的世界,张口吟道:“大雪纷纷落地……”他正要吟下句,那位官员已经接过去:“这是皇家瑞气。”这时,酒店老板心想,这么大的雪,来酒店围炉喝酒的人比平时多了几倍,所以,他也接口吟道:“再下三天何妨?”坐在门口的乞丐正冻得瑟瑟发抖,他心里想:老子都快冻死了,马上接了句:“放你妈的狗屁!”到底谁的看法是对呢?
2、世界上只有三件事,我的事,别人的事,和老天的事。
重点是后一句,潜台词是:“对于我无法改变的事,顺其自然。” 网球里有个术语叫赛末点,就是最后决定胜负的一球,赢了就胜,输了再重来,而输和赢往往不是人力决定的。
又如,古罗马时期,奴隶若想得到自由,需要一个仪式:penny-throw,丢硬币。主人给画一条线,奴隶丢硬币,丢过了这条线,就自由了,丢不过,不好意思,一辈子继续做牛做马……所以你的自由往往不是你决定的,还得看你家主人(老天)心肠如何。 活得越久,对这种赛末点的无限可能性就会领会的越深刻。
二、世界的纷争常常源于不在一个角度 这个结论地球人都知道。
(一)海德格尔的解释 法国人在海德格尔出看到一条幅,“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就问海德格尔啥意思。海说:这是《老子》的两句话,意思是“谁能安定污浊而使它变清?谁能鼓动寂静而带给它生机?”法国人说,你的理解不对,应该是:“要想把混浊变清,就需要安静;要想使生存长久,就需要活动。”海德格尔从书架上取出一本《存在与时间》对他说:纳粹曾指着书中的一段文字跟我说:“我们很清楚地看出你不是雅利安人”。后来法国人对着同一段文字跟我说:“可以清楚看出你就是纳粹。”法国人:到底谁是对的呢?海德格尔:存在是存在者的存在,解释是解释者的解释。
@守均 2022-10-13 20:53:16 相比较而言,出生后的种种竞争,真的只是毛毛雨。 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从受精卵开始。没有生命的浩瀚宇宙,上演的是一幕周而复始的独角戏,而生命的诞生,为宇宙的增添了宏伟壮阔、精彩纷呈而又惊心动魄的戏码。 以个体为例,你出生前的那场战争,参赛选手规模空前盛大,足足有2到5亿之多! 你要胜出,必须过以下的关口: ----------------------------- @超级莫天玄 2022-10-26 17:03:42 哈哈,说得很对。 本帖子包罗万象,长见识了。 ----------------------------- 欢迎捧场!
(二)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这个不用多说,庄子和惠子之争。只是把讨论的范围拓展到了人和动物乃至万物的角度问题了。
(三)角度的复杂性 这里先问一个问题,如果是两个人相争,应该是几个角度呢,正常都会回答是两个!然而答案是至少是六个!听听哲学家是怎么说的吧,威廉·詹姆斯被誉为“美国心理学之父”,说了很多很有哲理的话。其中一句是:“Whenever two people meet, there are really six people present. There is each man as he sees himself, each man as the other person sees him, and each man as he really is.” 意思是:任何时候两个人相遇,在场的实际上是六个人:各自自己眼中的自己,各自对方眼中的自己,以及各自真实的自己。
三、“不同角度”的解决之道 三句话可以帮着解决。 1、还是王国维的一段话: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2、《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一段话: 当我问道::“可是你说了半天,到底怎么才能真正的世界呢?” 她得意地笑了:“想看到真正的世界,就要用天的眼睛去看天,用云的眼睛去看云,用风的眼睛去看风,用花草树木的眼睛去看花草树木,用石头的眼睛去看石头,用大海的眼睛去看大海,用动物的眼睛去看动物,用人的眼睛去看人。
3、少年问智者:「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带给别人快乐的人?」 智者笑:“有四种境界,你可体会其中妙趣:首先,要「把自己当成别人」,此是「无我」;再之,要「把别人当成自己」,这是「慈悲」;而后,要「把别人当成别人」,此是「智慧」;最后,要「把自己当成自己」,这是「自在」。 其实说白了也就一句话:物我同心,以心印心!
四、我也从他的角度想了啊 (一)做不好从别人角度着想的理由 这句话经常听到吧,充满了无奈、冤枉和不解! 实际这里有两个问题:
其一:你常常认为的从他的角度想,其实还是你自己的角度,还是在以自己的角度“冒充”他的角度,用心理学的术语,就叫做“同理心不够”。
其二:即使你感受到了他的想法,却感受不到他的“痛”,也就是共情不够。以你的“动嘴”感受他的“动心”,难免还是有点风牛马不相及。就好比他是失恋了,是真痛,发自内心的痛,你也知道是痛,但量级上一个是姚明一个是潘长江了。
(二)两类人群的启示 1、广告人员:很久以前还在做广告策划时,看到的一个真事,一个日本的广告文案,男的,为了写好客户交给的卫生巾文案,竟然在卫生巾上洒上了墨水,然后自己带在身上一个星期,有他这个觉悟,共情自然不难。
2、演艺人员:演艺界有一个名词,叫方法派演技(method acting),又称“方法派表演”,是一种影视戏剧表演技巧,脱胎自前苏联戏剧家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创立的写实主义表演体系的演技训练,主要通过演员外在的肢体和表情深入地挖掘出人性、人心的复杂性。 它要求演员在镜前幕后都要保持同角色一样的精神状态。后辗转传入美国。
张震拍《赤壁》,为演孙权他熟读三国;拍《建党伟业》他又把民国史熟记于心;拍《深海寻人》,他考到了PADI潜水执照;拍《吴清源》,他的围棋已能压制专业三段;《一代宗师》杀青,他拿了全国八极拳冠军;《聂隐娘》拍完,他学会了近身剑术。据说下一部片是《司马迁》。
尼古拉斯·凯奇是个狠人,1989年拍《吸血鬼之吻》时,他在镜头前吞下一只活蟑螂,然后还嚼了几口......拍完这场戏,包括他在内,剧组人员全吐了,他还用烈酒漱了半天口。凯奇不但是第一个在电影里吃蟑螂的人,1984年拍《鸟人》时,为了体验在战争中受伤的疼痛感,他在没有任何麻醉的情况下,硬生生拔掉一颗牙齿。
五、以天地为心 以我为心,常人的心太小,以天地为心,再进入其他人、物的角度,常常事半功倍。 前些年有一张照片,是从遥远的宇宙深空回望地球的照片,相信很多朋友都会知道旅行者1号探测器在距离地球大约64亿公里外拍摄到的“暗淡蓝点”,地球只是探测器眼前一颗小亮点,人连灰尘都不是!从这个角度看人生,正是“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古人在这方面的见解就很深刻了。最早的鼻祖当属庄子,《南华经》里充满了类似于鲲鹏(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这样的大视角,也有着“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的齐物论,可谓大境界、大视野。 这个问题很重要,接下来多看一些不同视角的感悟:
1、问:这个世界上谁最谦虚? 答:宇宙。 问:额,为什么? 答:明明拥有一切,却叫太空、太虚!
2、方丈指着远处的一座高山,问小和尚:“山为什么能与天相连?” “因为它高呗。”小和尚说。方丈带小和尚来到海边:“海没有山的高度,那为什么海也能与天相连、与天等高呢?”小和尚答不上来。“那是因为海的胸襟宽,胸襟,也能成就一种高度,一种抵达天空的高度。”
3、有位禅师有一个爱抱怨的弟子。一天,禅师将一把盐放入一杯水中让弟子喝,弟子说:咸得发苦。禅师又把更多的盐撒进湖里,让弟子再尝湖水。弟子喝后说:纯净甜美。禅师说:生命中的痛苦是盐,它的咸淡取决于盛它的容器。你愿做一杯水,还是一片湖水?
4、禅师问,天空大吗?弟子说,大。 禅师问,树叶大吗?弟子说,不大。 禅师问,天空能挡住人的眼睛吗?弟子说,不能。 禅师问,树叶能挡住人的眼睛吗?弟子说,能。 禅师说,所以,挡住人们视线的、迷失人们心智的、阻碍人们前进的,往往是生活中的一小片“树叶”、一小点疙瘩、一小步坎坷。
5、一人请教禅师,说有人在背地里捅他刀子,该怎么办? 禅师拿起一把斧子,问:把斧子扔向天空,会怎么样呢? “会落下”禅师继续问:“你听到天空喊疼的声音了吗?” “不会,斧子扔得再高,也触及不到天空的皮毛啊!”那人感叹道。 “如果人有天空般宽阔的心胸,别人就是再向他放暗箭、捅刀子,也无法伤及他啊。”
6、“仰首攀南斗,翻身倚北辰。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 这是南宋陆九渊的诗句,描述了浩瀚星空之下,哲人仰首兴叹之态。无拘无束,伸手可摘南斗星,醉卧可倚北辰星,仿佛已经拥有了整个宇宙,达到了《中庸》所谓“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圣人境界!
7、《蔽月山房》明·王阳明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此外,王阳明还做过一首诗,几百年后救了郭沫若一命,当年,郭神经衰弱加抑郁,甚至想自杀,当看了王阳明的诗《泛海》就豁然开朗了。诗曰:“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8、《咏燕子矶》朱元璋 燕子矶兮一秤砣,长虹作竿又如何。 天边弯月是钓钩,称我江山有几多。
9、明朝一尚书出了一个很难的上联: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解缙想了一会儿,来了一个下联:地作琵琶路作弦,哪个能弹?
10、【清】人王褒生所撰岳阳楼联 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 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不知道天涯规则,这个帖子其实放到天涯杂谈更合适些,不知道能不能转版,有大神知道吗,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