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标签来证明“我”,好处是可以激励人奋斗,弊端也显而易见。
  水浒传里有一个细节,在杭州六和寺,鲁智深听到钱塘江潮声大作,寺中僧人告诉他那是潮信。智深忽然想起师父智真送他的偈语:“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闻信而寂。”而今,已验了活捉夏侯成,生擒方腊,听到了潮信,明白该圆寂了。”于是,焚一炉好香,盘腿打坐,圆寂涅槃。留颂曰:“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六、心
  (一)楞严经的七处征心和八还辨见
  这里再开个脑洞:这一段的精彩之处在于佛学的一种分析事物的方式,——穷举法,就是细致的把各种可能性列举出来,最后得出一个相对合理的结论,佛经里有很多这样的论证,这种方法对于分析事物很有帮助。
  如弊宿经中,针对常人不相信因果报应、天堂地狱的12种原因,逐一用日月之喻、盗贼之喻、坠入深厕之喻、盲目者之喻、事大梵志之喻、铁丸之喻、贝声之喻、智愚二人朋友之喻、二队商主之喻、养猪豚之喻、妊扫自杀戏丸之喻予以破解,篇幅所限,只举几例,如弊宿问,如果有天堂地狱,为什么不见去过的人回来呢,鸠摩罗迦叶回答:去了地狱的如盗贼被抓,想从牢里出来,守卫的人会放吗;去了天堂的人,就会觉得现世像厕所,还会回来吗?全文,都以这种方式层层解惑,自然非常有说服力。
  乾隆晚年时,沉迷上了修炼西域密宗。《春冰室野乘》记载,乾隆传位给嘉庆以后,仍以太上皇身份训政。有一次上完早朝,突然之间,乾隆开口问道:“其人何姓名?”嘉庆完全不知道什么意思,而和珅则立刻回答道:“高天德,苟文明。”乾隆听罢,继续闭上眼睛默诵。过了几天,嘉庆专门召见和珅,问他前日乾隆所问何事,他所答又是什么意思。和珅回答说:“上皇所诵者,西域秘密咒也。诵此咒则所恶之人虽在数千里外,亦当无疾而死,或有奇祸。奴才闻上皇持此咒,知所欲咒者,必为教匪悍酋,故竟以此二人名对也。”嘉庆听后非常惊讶,自己对父亲的了解,远不如和珅这个臣子来得深,因此即便嘉庆已经是皇帝,但乾隆将许多事务都托付给和珅办理,嘉庆形同傀儡而已。
  (二)儒家的心学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到孟子,北宋程颢则正式以心学立说,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到了王阳明则是心学集大成者。
  此外,阳明心学中除了我们熟知的心既是理、知行合一外,还有一个观点很值得玩味,那就是:心不动。怎么理解呢?
  (三)颅相学
  本节的脑洞:
  第三节:当死亡来临
  @内道外儒一山人 2022-10-16 14:04:33 
  人人都都想回避死亡,这一点在中国的文化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您可能都想不到,古人用了多少种相关联的说法替代它。
  但“死”又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于是乎,哲学里还搞了一个主题叫“死亡学”(Thanatology)。人生在世,也需要对死亡有一个态度。
  一 从一个网传段子开始
  (四)安全棺材
  三 天堂和地狱
  (一)天堂真的很美
  (一)天堂真的很美
  四 转世
  五 名人临终前的"死亡教程”
  (一)民族大义派
  (四)从容派
  @欢喜无量2018 2022-10-19 10:03:27 
  (六)神仙派
  (七)幽默派
  (九)一语成谶
  六 如何对待亲友的离世
  (二)同样是怀念,为什么偏偏选择悲伤呢
  (三)尊重逝者的喜好
  (四)中世纪和逝去的孩子照相留念
  以上一章的内容结束了,接下来是关于角度问题的一个章节,就没有那么枯燥了,敬请关注
  “角度”问题值得花上一个章节去开一下脑洞。
  2、读书三境:
  4、三种情绪:
  (二)角度和未来息息相关
  3、共作连句
  (三)两类相对客观的认知角度
  有一个故事,下雪了,很多人坐在酒店里喝酒,其中有一书生,一官员。还有一乞丐。书生看着外面白茫茫的世界,张口吟道:“大雪纷纷落地……”他正要吟下句,那位官员已经接过去:“这是皇家瑞气。”这时,酒店老板心想,这么大的雪,来酒店围炉喝酒的人比平时多了几倍,所以,他也接口吟道:“再下三天何妨?”坐在门口的乞丐正冻得瑟瑟发抖,他心里想:老子都快冻死了,马上接了句:“放你妈的狗屁!”到底谁的看法是对呢?
  2、世界上只有三件事,我的事,别人的事,和老天的事。
  重点是后一句,潜台词是:“对于我无法改变的事,顺其自然。”
  又如,古罗马时期,奴隶若想得到自由,需要一个仪式:penny-throw,丢硬币。主人给画一条线,奴隶丢硬币,丢过了这条线,就自由了,丢不过,不好意思,一辈子继续做牛做马……所以你的自由往往不是你决定的,还得看你家主人(老天)心肠如何。
  二、世界的纷争常常源于不在一个角度
  (一)海德格尔的解释
  @守均    2022-10-13 20:53:16
  (二)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三)角度的复杂性
  三、“不同角度”的解决之道
  2、《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的一段话:
  3、少年问智者:「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带给别人快乐的人?」 智者笑:“有四种境界,你可体会其中妙趣:首先,要「把自己当成别人」,此是「无我」;再之,要「把别人当成自己」,这是「慈悲」;而后,要「把别人当成别人」,此是「智慧」;最后,要「把自己当成自己」,这是「自在」。
  四、我也从他的角度想了啊
  其一:你常常认为的从他的角度想,其实还是你自己的角度,还是在以自己的角度“冒充”他的角度,用心理学的术语,就叫做“同理心不够”。
  其二:即使你感受到了他的想法,却感受不到他的“痛”,也就是共情不够。以你的“动嘴”感受他的“动心”,难免还是有点风牛马不相及。就好比他是失恋了,是真痛,发自内心的痛,你也知道是痛,但量级上一个是姚明一个是潘长江了。
  (二)两类人群的启示
  2、演艺人员:演艺界有一个名词,叫方法派演技(method acting),又称“方法派表演”,是一种影视戏剧表演技巧,脱胎自前苏联戏剧家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创立的写实主义表演体系的演技训练,主要通过演员外在的肢体和表情深入地挖掘出人性、人心的复杂性。 它要求演员在镜前幕后都要保持同角色一样的精神状态。后辗转传入美国。
  张震拍《赤壁》,为演孙权他熟读三国;拍《建党伟业》他又把民国史熟记于心;拍《深海寻人》,他考到了PADI潜水执照;拍《吴清源》,他的围棋已能压制专业三段;《一代宗师》杀青,他拿了全国八极拳冠军;《聂隐娘》拍完,他学会了近身剑术。据说下一部片是《司马迁》。
  尼古拉斯·凯奇是个狠人,1989年拍《吸血鬼之吻》时,他在镜头前吞下一只活蟑螂,然后还嚼了几口......拍完这场戏,包括他在内,剧组人员全吐了,他还用烈酒漱了半天口。凯奇不但是第一个在电影里吃蟑螂的人,1984年拍《鸟人》时,为了体验在战争中受伤的疼痛感,他在没有任何麻醉的情况下,硬生生拔掉一颗牙齿。
  五、以天地为心
  1、问:这个世界上谁最谦虚?
  2、方丈指着远处的一座高山,问小和尚:“山为什么能与天相连?”
  3、有位禅师有一个爱抱怨的弟子。一天,禅师将一把盐放入一杯水中让弟子喝,弟子说:咸得发苦。禅师又把更多的盐撒进湖里,让弟子再尝湖水。弟子喝后说:纯净甜美。禅师说:生命中的痛苦是盐,它的咸淡取决于盛它的容器。你愿做一杯水,还是一片湖水?
  4、禅师问,天空大吗?弟子说,大。
  5、一人请教禅师,说有人在背地里捅他刀子,该怎么办?
  6、“仰首攀南斗,翻身倚北辰。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
  7、《蔽月山房》明·王阳明
  8、《咏燕子矶》朱元璋
  9、明朝一尚书出了一个很难的上联: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解缙想了一会儿,来了一个下联:地作琵琶路作弦,哪个能弹?
  10、【清】人王褒生所撰岳阳楼联
  不知道天涯规则,这个帖子其实放到天涯杂谈更合适些,不知道能不能转版,有大神知道吗,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