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推荐 |《 Every Note Is True 》



《Every Note Is True》

表演者:Ethan Iverson
同以往许多事后被证明确有开创性的乐团一样,当The Bad Plus于世纪之交凭着旺盛创作力迅速进入主流视野时,如何定义他们的身份,显然成了一件演奏者本身并无所谓,但却让乐迷和行内人倍感焦虑的事情。对于钢琴三重奏这一爵士领域的代表形式来说,多数情况下,欣赏与消化一个新组合的门径,必然仰赖于确认其师承脉络,另起炉灶式的革新某种意义上在此是难以成立的。因而这也意味着,谁若是做出了水准之上的音乐,又难以被纳入惯常的理解路径里,面对随之而来的“反爵士三重奏”这样的归类,也只能以“史上最为响亮的钢琴三重奏”这样的自称来权且作为回应。团队主脑、钢琴手Ethan Iverson便在他那以极客式乐理分析闻名的博客“Do The Math”上分享过一桩“趣事”,透露在他们那“摄人心魄”、甚至不断将原歌词中的“smile”做成循环效果的《My Funny Valentine》问世之后,一位黑人爵士作者特地在某次演出后找上门来,将他们从头到脚数落了一遍,并以此曲为例,指出他们这些“小白脸”的把戏完全就不在爵士传统之内——既不摇摆,也缺乏变化。尤其是,对此进行质疑的可不只有“老顽固”们,一些较为新派的乐评人,同样对这种断裂的、经过编辑的、甚至带着点挑衅意味的处理并不感冒,直言这可能并不如乐队自己想象得那样有意思。
但在这类丰沛的灵感被大量运用于大家耳熟能详的摇滚金曲时,相比起某些技艺精湛却毫无新意,改编“披头士”时也只是照搬旋律线来做些爵士化处理的简单翻版的乐团,The Bad Plus那堪称“重新想象”的演绎反倒完全突显出了高水准的即兴音乐所能达到的美学高度,事实上也让数量可观的听众第一次下意识比照起同样曲目经由不同表达方式所呈现出的情感与色彩的巨大不同。像是Tears For Fears的《Everybody Wants To Rule The World》原本只是一首朗朗上口却略显粗糙,在音乐性上颇为平庸的流行之作,但在David King轻柔但张力十足的鼓刷演奏与Reid Anderson克制又情绪汹涌的贝斯走线的铺垫下,Ethan Iverson小心翼翼地将音符化作了稍纵即逝的雨滴和星辰,迷离而伤感,完全推翻了原本的结构和基调。而经他们之手脱胎换骨的其他流行经典系列——Nirvana的《Smells Like Teen Spirit》与《Lithium》、Queen的《We Are The Champions》,还有近来凭借《古驰家族》又重新火了一把的Blondie的《Heart Of Glass》等——更是让他们究竟是一个喜欢借用爵士乐的方式随便玩点什么音乐的团体,还是打从一开始就仍旧是一个受到了摇滚和流行乐很大影响的爵士组合,成了无关紧要的问题。无论站在怎样的立场看待他们这段时期的创作,你都得承认这三位确实乐感过人、才思敏捷,“比原曲更好听”是多数人的感受。只是有经验的乐评人也已经意识到,这类并非仅仅搞点标新立异的小动作的创造反倒很容易难以为继,要想不钻进牛角尖,要么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新的乐手或歌手,要么就索性以商业成功为目标将它们打磨得更加漂亮。
“即便当晚的选曲是那么‘老套’,但从节奏组传来的音乐对我来讲仍称得上是崭新的。”这是同样视野开阔的中生代小号手Tom Harrell在2017年响应Ethan Iverson的“标准曲挑战”,完成了在“圣地”The Village Vanguard的演出后所发出的感慨。而正是这一年,已经酝酿许久、想要迈入新阶段的钢琴手决心离开The Bad Plus,重新回炉深造,以求实现更深层次的开拓与蜕变。事实上早在这次录音之前,他已同新旧两代“酷派”萨克斯演奏家Mark Turner和Lee Konitz,伴随不同的贝斯手和鼓手,完成了几张风格介乎后波普与前卫之间的“回归”之作,而这些尝试无疑也正应验了当年的专业预判。“是时候找点‘熟悉的旋律’给Tom这种总是创意满满的独奏高手吹吹看了”,乍听起来,向来热衷于翻新工作的Ethan Iverson似乎兴趣依旧,但根本性的不同在于,正如当晚小号手温暖又极富穿透力的吹奏可以一路上溯到Fats Navarro和Dizzy Gillespie,而他口中那全然已超越了类型和风格、由身后三人构筑起的全新空间,某种意义上接近于无数个时空汇聚于此的结果——“大人物们来来去去,故事和传说流传了下来,许多东西终将被遗忘,而只有一小部分会保留下来。”这一专辑的内页撰写者Kevin Sun更是对此总结道:“Ethan Iverson多年来想要将传统与先锋、前现代与后现代混调叠加的梦想可以说已经实现,新与旧在此成功地交汇在一点。”如果说这样的描述显得笼统,2019年由前辈鼓手Billy Hart带队,包括Mark Turner在内的北京现场或能给人更直观的体验,这位一路从直来直往、强调能量和律动的风格中走来的老人,如今完全融入了乐团的整体思维中,他们的音乐也向我们展现了,真正的创新与传统间的关系并非线性的延续或迭代。只是作为听众来说,想要欣赏到更多就必须累积起更多,好在这一过程所回馈的,自然也要比“在熟悉旋律中听出了新鲜感”贵重得多。
若是新近接触到Ethan Iverson,你甚至可能会误以为他是个口味老派的“复兴主义者”。他不单对历史上的钢琴家们了如指掌,对研究Art Pepper、Ella Fitzgerald这些人同样抱有很大兴趣,并索性将“John Coltrane is great”在社交平台置了顶。但通过他一贯针对曲谱所做的精读式分析可以看到,这些年来他所完成的可不只是史料整理的工作。就像他的眼光可以一路望向《绿皮书》主人公的时代,目的却仍在于观察几种钢琴流派,以及它们与流行歌曲等,彼此是如何融汇演进的。而他上一张与翁布里亚爵士大乐团合作的专辑《Bud Powell In The 21st Century》,还有更早之前的在担任某Thelonius Monk纪念音乐节负责人时,请来二十多位音乐家在十天内变换各种形式演奏这位巨匠的作品等一系列实践,都表明了这和一般的“致敬”可大不相同。
有意思的是,他首度加盟、并刚与之共同推出第一张专辑《Every Note Is True》的厂牌Blue Note,本身就是一个坐拥了惊人的遗产、如今却会在售卖页面同时显示John Coltrane与Norah Jones、风格跨度极大,且经历了多次转型的“当代”厂牌。从某个角度来看,相比于六七十年前那段黄金期的出品,现在的部分创作,甚至还呈现出了更具活力与开拓性的一面,并享用着历史积淀所带来的复杂性。在与那位从打扮到气质都已全盘朋克化的现任掌门Don Was一起录制的宣发片中,迈入更成熟阶段的Ethan Iverson越发看重“尽量少弹”的宗旨,在他看来,“精致、简单、干净的和声”,以及尽量让节奏舒缓下来的处理,是对以往爵士传统中那种“过满过厚过快”美学的当代“矫正”,“每个音符都是有价值的”既意味着所有选择实则都其来有自,也保证了多出来的空间能在过往与未来的拉扯间不断为其找寻新的平衡点。正如他同另一位探索者Brad Mehldau一样,从不介意有些时候弹得有点接近欧系古典乐,甚至早在The Bad Plus时期,在流行之外,他也同样翻录过斯特拉文斯基,尤以那张《The Rite Of Spring》(春之祭)闻名。这部一百年前首演时甚至引发了骚乱的作品,在今天已不可能点燃人们的情绪(即使对专业人士而言也是如此),但Ethan Iverson这样的人手中,它会与音乐家和聆听者一起,经历无数次的拆解和重组,成为某种基于当下,又远比当下更为丰盈的存在。
相关推荐

《Blunt Object: Live in Tokyo》
The Bad Plus

《These Are The Vistas》
The Bad Plus

《Prog》
The Bad Plus

《Costumes Are Mandatory》
Ethan Iverson,Lee Konitz,Larry Grenadier,Jorge Rossy

《All Our Reasons》
Billy Hart,Ethan Iverson,Mark Turner,Ben Street

《Common Practice》
Ethan Iverson Quartet
<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推荐内容  >
📎
● 本文为节选,发表于《萌芽》2022年5月刊。萌芽微信公众号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萌芽杂志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者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  责任编辑 / 杨鹏翔
📐  美术设计 / 黎稷欣
 萌芽小铺小程序现已上线 
 长按以下图片即可进入小程序 

购买《萌芽》直通车 🛒
点击图片即刻购买 👇🏻

《萌芽》2022年9月刊

《萌芽》2022年全年刊物

MENGYA MAGAZINE

青春文学标杆
几代作家从这里起步

👆🏻长按二维码一键关注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