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推荐 |《暗处的女儿》



《暗处的女儿》

导演:玛吉·吉伦哈尔
编剧:玛吉·吉伦哈尔
主演:奥利维娅·科尔曼/达科塔·约翰逊/彼得·萨斯加德/杰西·巴克利 /保罗·麦斯卡
对于根据自己小说改编的电影,埃莱娜·费兰特显然比她表现出来的更上心。
去年,《暗处的女儿》摘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剧本奖,费兰特本人并未直接参与剧本编写,而是将这部“最让我痛苦,也是和我联系最密切”的作品全权交给了导演玛吉·吉伦哈尔。在获得改编权的那一刻,吉伦哈尔同时收到了费兰特的鼓励:“我们在男性的笼子里待得太久了——现在这个笼子正在坍塌,女性艺术家必须完全自主。”这是一名女作家对一名女导演的惺惺相惜,费兰特承认,她不会给男性导演同样的自由。
我们熟悉费兰特是因为她于2011年开始创作的“那不勒斯四部曲”,而她2006年创作的《暗处的女儿》至今还未被引进。电影先于小说来到我们面前,无论经过怎样的变化,我们还是看到了熟悉的、重复的、属于费兰特的气息。故事关于48岁的文学教授勒达,她来到海边度假,在沙滩上遇到一名带着年幼女儿的年轻母亲,她被这名母亲吸引,往事在脑海中奔涌:勒达曾抛下女儿三年,去追寻自己的生活。
“那不勒斯四部曲”第一部《我的天才女友》开始于两个女孩关于洋娃娃的“游戏”。费兰特在《暗处的女儿》中就已经使用了这一意象。洋娃娃代表了什么?费兰特有过清晰的解释,在她的故事里,它“不是玩具,而是我的女儿、我的朋友、我的敌人,有时是我的母亲,全都沦落到服从我的地步”。这里存在明确的镜像关系,女孩是妈妈的女儿,娃娃是女孩的女儿。女主角勒达偷走娃娃这个行为极具象征意义,她在女孩和洋娃娃之间看到了“某种母女幸福关系的微缩”。洋娃娃不是完美无缺的“女儿”,准确地说,是肮脏、残破、令人恐惧的女儿——女主角从洋娃娃的内部不断挤出肮脏的海水,甚至还有一条蠕动的虫子。费兰特在《碎片》一书中写道:“对于勒达来说,我们动物性的一面的所有表现都让人恶心。我们和虫子,和爬行动物,和所有那些非人类的生物之间充满了矛盾。……怀孕突然间会改变我们,让我们接近自己的动物性。”女性比男性更能体会这一点,正是因为女性“会用爱抹去恐惧和恶心”。抹去恐惧和恶心,不代表恐惧和恶心不存在,费兰特不会饶过这些恶心的、禁忌的、不体面的部分。在电影中,吉伦哈尔则用很多细节来表现这一感受,包括腐烂的水果、枕头上的蝉及其留下的暗色液体……真正的“黑暗部分”是勒达在离弃孩子的三年中,感到的不是内疚,而是快乐。“我想描写的是那种喜悦感并没有消失,即使这个女人回到家,被自己的矛盾打败”,这种难以言说的快乐是她“痛苦”的根源,也是她希望在年轻妈妈身上发现的。这是费兰特一直关注的“母性的黑暗面”。
费兰特曾表示,改编她的小说,最令她无法接受的是“在没有充分的、令人信服的理由的情况下,我的文本被颠倒过来”,她的作品全然关于女性——关于母亲和女儿的亲密和疏离,关于女性之间的友谊和竞争——这就是为什么她对女性导演如此信任,她知道,女性间有天然的、隐秘的联结,这是男性无法捕捉和体会的。
电影《暗处的女儿》保留了原著小说的结尾,只是将地点改在了海边。勒达接到女儿的电话,电话那头,女儿问:“妈妈,你在干什么?为什么不接电话?你起码要让我们知道你是死是活吧!”勒达回答:“我死了。但我很好。”这个场景立刻令人想到费兰特的第一部小说《讨厌的爱》(又译作《烦人的爱》)。
《讨厌的爱》故事的起因是女主角黛莉亚接到妈妈阿玛利娅的电话,电话中,妈妈阿玛利娅听起来醉了,说着胡话,女儿问的正是:“妈妈,你在哪里?在干什么?你回答我!”但电话被挂断了。次日,母亲的尸体在海边被发现。女儿开始追查母亲死亡的秘密,并随之逐渐揭开自己童年的创伤。小说被导演马里奥·马尔托内改编成电影,1995年参加了戛纳电影节。
《讨厌的爱》和《暗处的女儿》采用了相同的策略,将电影的氛围设定为悬疑和惊悚。
导演吉伦哈尔对《暗处的女儿》做出的最大改动是删除了小说中女主角的母亲一角,隐藏了一段艰难的母女关系。电影《讨厌的爱》仿佛是对《暗处的女儿》的某种补充:讲母亲之所以成为这样的母亲,以及母亲除了是“母亲”之外,依旧保持了女性欲望的一面,女儿应该如何看待这种欲望,如何因这种认识而获得重生。
费兰特对电影《讨厌的爱》的结尾处理极为欣赏。小说原著是这样一句话:“阿玛利娅存在过。我就是阿玛利娅。”在追寻母亲阿玛利娅痕迹的过程中,女儿黛莉亚感到母亲的生命在她的身上被激活,并得以延续。电影里,火车上的年轻人问黛莉亚叫什么,她回答:“阿玛利娅。”导演用这个场景表达了费兰特想传达的意思。
除了《我的天才女友》已经播到第三季,费兰特还有一部小说《成年人的谎言生活》也被Netflix着手拍成剧集。作为颇受欢迎的畅销书作家,费兰特曾自问自答:“如何才能称得上是一部根据好书改编的好电影?它捕捉到了写作的每一个冲动,并找到了方法将其转化为影像。这种努力需要的不是忠实,而是创造——而且往往是背叛。”
📎
● 本文为节选,发表于《萌芽》2022年7月刊。萌芽微信公众号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萌芽杂志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者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
责任编辑
/ 杨鹏翔
📐
美术设计
/ 黎稷欣
 萌芽小铺小程序现已上线 
 长按以下图片即可进入小程序 

购买《萌芽》直通车 🛒
点击图片即刻购买 👇🏻

《萌芽》2022年11月刊

《萌芽》2023年全年刊物

MENGYA MAGAZINE

青春文学标杆
几代作家从这里起步

👆🏻长按二维码一键关注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