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诺》
作者:[南非]达蒙·加尔格特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译者:黄建树
2021年,南非作家达蒙·加尔格特凭《承诺》获得了英国的布克奖,这是继纳丁·戈迪默和J.M.库切之后,南非作家第三次获得这一奖项。《承诺》有四个部分,讲述了一个南非白人家族自1986年至2018年举办的四场葬礼。在这三十多年间,南非从种族隔离时代进入后种族隔离时代,这个家族也逐渐分崩离析,但每一次葬礼都暂时使家人们重新产生联结,并迫使他们直面一个未完成的承诺。事情的起因是母亲蕾切尔在因癌症去世前,委托丈夫马尼把一片土地给家中的“隐形人”——黑人女仆萨洛米。小女儿阿莫尔偶然听到了这段对话,当时她才13岁,“历史还没有将她踩在脚下”,她还不知道自己生活在怎样的社会中。母亲的这一承诺宛若幽灵,缠绕了这个家族几十年,却只有阿莫尔看得到它。哥哥安东身为家族长子和独子,虽也曾提出支持阿莫尔,但最终还是宁愿采取其他任何一种迂回的方式来回报萨洛米,也不想忠实于这一承诺,因为在南非,“土地”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还孕育着权力。作者加尔格特曾在访谈中说:“有关土地的话题——谁拥有它,谁曾经拥有它,谁将在未来拥有它,现在是南非政治生活的核心。”人与土地的关系这一主题也曾在库切的《耻》中出现,开普技术大学的教授卢里来到女儿露西的农场后,感叹道:“一群狗和一支枪;炉里的面包和地里的庄稼。真是够奇怪的,他和她母亲都是典型的城里人,是知识分子,居然生出这么一个返祖的、健壮的年轻垦殖者。不过也许造就她的并不是他们:也许历史起到了更大的作用。……新一代的拓殖农民。以前是养牛种玉米。现在是养狗种水仙。改变的地方越多,就越是万变不离其宗。历史在重复它自己,尽管是以一种更加温和的方式。”父女二人在农场遇袭后,露西不顾父亲反对,依然留在了这里,并愿意为之付出任何代价,包括安全、尊严、幸福与自由。与土地的距离差异是父女二人无法互相理解的关键原因。
在《承诺》中,阿莫尔最终以一种消极的方式表示抗议——她与姐姐之外的所有家人切断了联络,一直在医院当护士照顾艾滋病病人。她常常感到自己有照顾受害者和弱者的义务,希望帮助他们减轻痛苦。在母亲、父亲、姐姐和哥哥陆续去世后,作为唯一的存活者,阿莫尔才有权完成母亲的遗愿,并将父亲留给自己的钱也赠送给了萨洛米,以此作为补偿。此时已过去了32年,萨洛米年逾七旬,她的儿子卢卡斯则在经历了退学、入狱等一系列打击后,满身伤疤,“身上有什么东西被毁去了一半”。当阿莫尔问他:“你这是怎么了?”他说:“生活。生活把我变成了这样。”对此时出现的阿莫尔,他并不感激,反而非常愤怒。这隐喻了南非黑人的境遇:他们作为牺牲者被承诺给予补偿,但这一承诺的实现是如此波折和艰难,即使该承诺最终被白人中的极少数人履行,也已经是“有毒的圣杯”,这迟来的“恩赐”几近羞辱,只能提醒他们自己是如何失去了整个人生。在英文中,“promise”除了代表承诺,还有“希望”“前途”一义,这使得整个故事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这部小说具有深厚的社会意义,对南非历史和人类本身的命运进行了“强烈而明确的介入”,但也因此,小说中一些情节的设计稍显刻意。比如,每一次葬礼前后的时间节点都十分典型,分别是:为了镇压黑人们的反抗运动,南非政府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1986);政府停止征兵已有两年,致力于废除种族隔离制度的曼德拉也从阶下囚变成了总统,南非还第一次参加了橄榄球世界杯,一股狂热的爱国氛围席卷全国(1995);在南非民主化10周年纪念日这天,姆贝基蝉联了南非总统(2004);南非迎来了自1994年起的第24个“和解日”,这一节日的寓意是希望南非的两大群体和平共处(2018)。这些巧合反映了政局的变化,累聚在一起却不仅显露了太强的企图心,还让故事有些失真。相比之下,库切的《耻》没有过多提及社会背景,一切都融在了卢里和女儿露西的际遇中,但我们可以自然而然地从中体会到在后种族隔离时代依旧存在的创伤、误解和暴力,反而由此对南非的困境拥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此外,《耻》以卢里的一句“是的,我放弃他了”收束全书,“放弃”一词意味深长,不仅仅指那只即将被安乐死的、他本可以拯救的狗。这比《承诺》结尾萨洛米和阿莫尔的拥抱要少了些温情,多了些无奈:或许没有和解,也无法和解,只有弱者对强者的妥协。只是弱者和强者在不同情况下会发生变化:在《耻》中,未婚的白人女孩露西尽管身为雇主,也必须遵从她的助手非洲人彼得勒斯的意志和他们家族的规则,才能保证农场的顺利经营和自己的人身安全,身为父亲的卢里对此完全无能为力,只能尊重露西的选择;而在《承诺》中,黑人女仆萨洛米自始至终都是被动等待的一方,如果没有极其善良的阿莫尔(阿莫尔的英文原名Amor在拉丁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中意为“爱”,这是巧合还是作者的安排我们不得而知),她终生也无法实现心愿。
不过这些过于周密、颇具寓言色彩的情节设计并没有过分影响《承诺》的文学价值,因为叙述本身才是它真正的优点。小说中,叙述者的视角一直在不断跳转,彼此之间的界限非常模糊。这种跳转不仅仅发生在不同人物之间,连母亲蕾切尔的鬼魂,甚至山上的一对胡狼都会突然现身,拥有自己的声音,给读者以惊喜。詹姆斯·伍德认为:“加尔格特的小说在重新部署许多现代主义技巧这方面,与伍尔夫和福克纳等前辈的作品最为相似,主要表现在使用了自由浮动的叙述者。加尔格特与他那些陷入困境的人物既非常接近又有点讽刺地疏远,就好像这部小说是用两个拍号写成的,一快一慢。”《卫报》的书评人乔恩·戴也指出:“叙述者占据了一个模糊的空间,介于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之间,从对单个角色的紧密关注漂移到一种更尖锐、更超然的观点,而这些通常就发生在一个段落内。小说中有大量的自由间接话语,以及一些接近乔伊斯意识流的章节。”但与此同时他也认为一些地方的处理不够妥帖:“加尔格特是一位优秀的作家,不会真的把这一切搞砸,但当焦点在角色之间转移时,齿轮确实偶尔会磨碎。”他举了一个例子,当阿莫尔因母亲去世而伤心哭泣,“她觉得自己丑得像裂开的番茄”,很难分清这究竟是阿莫尔自己的视角,还是正在观察阿莫尔的房间内其他人的视角,抑或是一个外部的视角。
小说中的叙述者不仅是跳动、游离的,与此同时还是幽默和讥诮的,乐于揭露死亡和葬礼的荒诞性。除了母亲是因癌症去世外,另外三人都死于意外,而且场景都离奇骇人。葬礼也受到了叙述者的嘲弄:它往往是按照活人而非逝者的心意举办的,比如在安东去世后,妻子德西蕾执意为安东举办一场他绝对不会喜欢的另类仪式,“反正他也不会站在这里表示反对”。骨灰的纯粹性也受到了质疑:“安东的残骸压根就不纯,它们与在他之前进入炉膛的尸体的残渣混在了一起,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他的‘上一任’,一位研究斯拉夫语言的副教授,他被一根香蕉噎死了。”在故事的结尾,阿莫尔选择在屋顶抛撒哥哥安东的骨灰:“一阵风吹来,她把骨灰罐一倾,可就在这时,风停了,大部分骨灰落在屋顶上,留下了一道长长的棕色痕迹,等到下次下雨时,无论什么时候下,它们都会被冲进檐沟里。”想让逝者成功地随风而去都是一种奢望。
叙述者有时还会自我推翻。比如他先是详尽地记录了与运走蕾切尔的尸体这一过程相关的数据:“在此期间,开来了一辆车,开走了四辆,包括那辆长长的黑色轿车。电话响了十八次,门铃响了两次,其中一次是因为有人大老远地送来了一些花,它们的出现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人们喝掉了二十二杯茶、六杯咖啡、三杯冷饮,以及六杯加了可乐的白兰地。楼下的三个抽水马桶从来没有见过如此阵仗,总共冲了二十七次水,冲走了九点八升尿液、五点二升粪便、某个反胃的人吐出来的一肚子食物,以及五毫升精液。”在这计数器般冷酷、节奏也越来越欣快的列举后,他转而写道:“数字层出不穷,但数学有什么用呢?每个人的生命中,每样东西其实只有一个。”
的确,尽管在死亡和葬礼中有很多错乱和荒诞,但总会有一部分留给真正的哀伤。《承诺》呈现了哀恸的各种阶段和形态,每一次描写都非常符合每个人物在当时的心境。比如在听闻母亲的死讯后,阿莫尔说服自己:“没人死掉。只是个词。仅此而已。她看了看那个词,它躺在桌上,像一只四脚朝天的昆虫,不做任何解释。”这种竭力与亲人的死亡保持距离的努力也表现在其他许多细节上,比如在回到家后,她心想:“我不能走进门里。如果我走进门里,事情便会成真,我的生活将就此改变。”后来,她终于意识到躺在箱子里的不是别人,不是任何其他物品,就是妈妈:“这个坚实的世界便走向瓦解,开始变为液体。她觉得它在滑动。她牢牢抱住自己,紧紧并拢大腿。让它停下来。”而在写杰克失去妻子,并且从神父那里得知妻子生前有外遇时,这淡淡的一笔就已足够:“杰克失去了斗志,整个人明显小了一圈。”
除了死亡,感受人如何衰老、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缓慢地崩溃,也是在阅读这本书时难以逃避的。加尔格特很擅长用生活中的物件来形容人物,他们有时像一件松垮的针织套头衫,露出了所有线头,有时“几乎像是沙子做的,而所有的沙子可能很快就会从他身上溜走”,还有些时候,他们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却“就像融化了一半似的,从轮椅中溢了出来”。很久之后,我们可能会忘记整个故事,但会在某些瞬间,想起其中的某个句子,随后生出一种因理解而生的怅然。从这个角度上看,文学以其诚实,一直在帮助我们预习人生的残酷。
相关推荐
《在一个陌生的房间》
作者:[南非]达蒙·加尔格特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译者:李安
《耻》
作者:[南非]J.M.库切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译者:冯涛
<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推荐内容 >
📎
● 本文发表于《萌芽》2023年3月刊。萌芽微信公众号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萌芽杂志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
责任编辑
/ 杨鹏翔
📐
美术设计
/ 龚文婕
萌芽小铺小程序现已上线
长按以下图片即可进入小程序
购买《萌芽》直通车 🛒
点击图片即刻购买 👇🏻
《萌芽》2023年7月刊
《萌芽》2023年全年刊物
MENGYA MAGAZINE
青春文学标杆
几代作家从这里起步
👆🏻长按二维码一键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