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推荐 |《母亲》



《母亲》

作者:[英国]克里斯·鲍尔
译者:王颖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群岛图书
英国小说家克里斯·鲍尔在2018年出版了首部短篇小说集《母亲》,这本书先后入围了英国弗里欧文学奖和边山文学奖,中文版于2022年10月在国内出版。它包含了十篇短篇小说,其中《母亲1:1976年夏》(曾发表于《萌芽》2020年5月号)、《母亲2:因斯布鲁克》和《母亲3:伊娃》这三篇有共同的女主人公伊娃,分别呈现了她的童年、青年及婚后生活。伊娃的人生始终受到母亲的影响,母亲留给她的《欧洲旅行指南》是贯穿这三篇小说的线索,长大后,她常常带着这本书四处旅行。小说中对伊娃故事的讲述是如此含蓄、耐心,以至于在读第二遍、第三遍时,我们才能发现命运的烈日究竟在她身下投出了怎样的阴影。
除了伊娃,其他故事中的主人公也大多是漂泊的旅行者,足迹遍布瑞典、英国、墨西哥、法国、西班牙等世界各地。他们在踏上旅途前常常有所期待:《婚礼之上》中,利亚姆爱上了哥哥的一位女性好友的男友,得知对方将要结婚后,利亚姆从英国伦敦来到墨西哥,决心为他们之间的关系寻求一个答复;《横渡》中,安娜和吉姆在相识后很快成为情侣,共同开始了一段为期四天的徒步旅行,途中他们在路线选择上产生了争执,但安娜没有想到,这一小小的博弈最终导致了可怕的失衡;《门》中,自从在巴塞罗那的一场婚礼上认识舞者莫妮卡后,“我”便对她念念不忘,可当“我”为她来到巴黎,面对莫妮卡的暗示,“我”却开始退缩,同时也被难以自抑的嫉妒裹挟。这些爱因突然而至的激情而起,却逐渐变得失败而软弱,充满了错位、误解和控制,这些人们不愿面对的灰色区域,并没有因异国他乡的美好景色而不复存在。
除了失败的爱和破碎的心,与陌生人之间偶然发生的碰撞也是这些旅途的核心情节之一。在《母亲2:因斯布鲁克》中,伊娃带着那本《欧洲旅行指南》来到西班牙的卡达克斯。小说开头的第一句便把弓拉满,向读者施加一种紧张感:“在这里她将做出一个重大决定。”但小说的第二、三、四、五节都只是将目光投向过去,淡淡地讲述了伊娃曾经在克罗地亚、爱尔兰、法国等地的旅行经历,她内心的秘密一直被悬置,我们只能从她与每个陌生人互动时的言行举止来揣摩她的心境变化,在逐渐察觉到她对死亡的强烈渴望的同时,却也渐渐放松下来,只是安静地陪伴着她,充当一个隐秘的、不多言语的旅伴。在小说的最后一节,像莫比乌斯环一样,我们还是跟随她回到了那一直在终点处等待着伊娃的起点——卡达克斯。在卡达克斯的最后一天,当她看到一群游客正快乐地谈论这里的清澈空气,享受着阳光和海风,“伊娃突然对他们产生了一种突如其来的爱。她也想站在他们中间,赞叹这碧水,呼吸这空气。她也想指着这些树木,这些峭壁,这个太阳”。这是分享和共鸣的时刻,伊娃借由他人的眼睛和身体,重新感到自己与世界发生了联结。在这篇小说的结尾,她做出了决定,前往奥地利的因斯布鲁克,这是她在《欧洲旅行指南》中最常翻到的一页。至于这一决定究竟意味着什么,在全书的最后一篇《母亲3:伊娃》中才会揭示。《母亲2:因斯布鲁克》迂回的、不紧不慢的叙述,显示出克里斯独特的创作风格:即使讨论的是创伤、死亡这类最严肃的话题,叙述者和其中的人物也表现得似乎无事发生,这种平静却恰恰会激起我们心中的哀伤。
小说中的人物还会在远离家乡的地方,在最不设防的状态下,重回童年时的某个艰难时刻。这些他们早已有意无意抛弃的记忆,此时却像镜片上擦掉后又生起的白雾,霎时间让眼前花费数十年搭建的美好、崭新的生活都变得朦胧和虚无,他们发现某一部分的自己原来一直留在了那个时刻,难以逃离。这在《罗德岛太阳神巨像》《哈文史前石墓》两篇中尤其突出:希腊岛上那充沛热烈到足以使人晒伤的阳光也无法驱赶小时候在这里旅行时一个陌生人在“我”心里激起的惊惧和凉意;陌生森林中的一颗橡子,将“我”带回老家后院中那棵后来被真菌完全击垮的老橡树身边;超市里遇见的男孩和“我”回避了半生的那张脸拥有相似的蓝眼睛;街头玩闹的少年们那躁动不安的笑声中也蕴含着一种熟悉的暴力……当他们渴望在旅行中远离尘嚣和人群,却发现,那种“漂泊在外的轻盈感”和“随心所欲的欣喜”是如此短暂和脆弱,他们很难承载记忆的重负,或拒绝记忆的召唤。如《哈文史前石墓》的结尾所言:“生命中有一些时刻,我们会体味到死亡。如果我们足够幸运,我们会遗忘这样的时刻,但是我的好运已经用完了。”当长大后的“我”躺在瑞典的哈文史前石墓里,与此同时也躺在十岁那年法国南部的小山洞里,被最信任的朋友欺骗和抛弃,洞穴空空如也,只回荡着无穷无尽的水声。
除了个体的创伤,历史的创伤也会在旅行中如影随形地陪伴着主人公。《奔跑》中,大卫无论身处欧洲大陆的任何地方,总会想到战争:“无论是在老城广场吃中饭,还是穿过铁路,抑或经过任何工厂,他总会想起纳粹。……他无法摆脱那种震惊,一个普通的十字路口曾是战场,一个公园曾死尸如山,一个市政厅曾是一个营甚至一个师的指挥部。所有这些地方突然从一种东西变成另一种东西,而且两种存在都如他手中的方向盘一样真实。”小说也由此延展出了更广阔宏远的空间。
在这十个故事中,除了旅行本身蕴含的时空之间的区隔,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表现出极强的张力。无论是邻居、母女、恋人还是夫妻之间,即使他们只有咫尺之距,也往往显得离彼此那么遥远,互相作为一种不可触碰的禁忌存在着。这种距离感常常通过一种特殊的观看视角来体现。以《母亲1:1976年夏》为例,夜晚,在妈妈举办派对时,本该入睡的小伊娃蹑手蹑脚地走到房间门口,把门悄悄打开一条缝,透过这条狭长的缝隙,看到人们饮酒、抽烟、跳舞:“这种感觉很奇妙,像在从舞台的一侧看戏。那个世界于我而言是如此特别,所有人都显得见多识广、成熟老到。但当你长大,就会意识到,那个特别的世界,那个从门缝中瞥见的世界,完全不是你以为的样子。它从未如你想象一般地存在过。”在幼时对成人世界曾有过歆羡和好奇的人,都能懂得这种失落。随后,伊娃从门缝中看到了邻居尼斯的母亲,这个一直让她觉得自己的母亲如此平庸的美丽女人:“倚在门边的那个夜晚,脸颊紧贴着门框,我看到了超凡脱俗的一幕:霍夫曼夫人正好站在了客厅的墙壁前,墙壁好像银屏,而她就像是投射在银屏上的影像。她的刘海好像美丽面容的画框。她穿了身牛仔裙,一条铜拉链从领口直抵裙摆,配了双棕色皮靴。她身边的男人一头乱蓬蓬的黑发,身穿邋里邋遢的西服。她真是和他一起来的吗?他看上去就是个路人甲。他们托着酒杯,举着香烟,也没和其他人说话。然后霍夫曼夫人走出了我有限的视野。那个男人凝视杯中,又待了一会儿。然后也随她而去。”这一画面像是电影中一个缓慢、无声、意味深长的镜头——羞怯的小女孩从门缝中深深地看向自己心中的理想母亲、理想女性,从中感受到一种依恋、向往以及来自时间本身的诱惑。
同样富有意味的观看还发生在《奔跑》中。大卫和女友古妮拉的对话总是存在隔阂,古妮拉并不想了解大卫常常提起的欧洲大陆的战争史,大卫也无法走进古妮拉的内心,他对古妮拉的了解是支离破碎的,由一些事实组成,比如“昂贵的餐厅令她抓狂”“泡热水澡让她忧郁”,当他想要进一步了解她,她却觉得大卫太“贪婪”。当古妮拉接到一个神秘的电话后,大卫知道有些事情注定要发生变化了,可他对此无能为力。他们假装若无其事地出门跑步,但很快,他们拉开了距离,而当大卫终于看到古妮拉的身影,等着她跑过来时,“他看到她依旧远远地站在路中间。他挥了挥手,但她没有回应,只是怔怔地望向他。一辆黑色小汽车从她身后的路口拐了出来,放慢速度,停下。她转过身,靠在车门上。她说着什么,但离得太远了,大卫不可能听到。挡风玻璃上布满了太阳的反射光,他看不到是谁坐在车内。他很清楚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他向古妮拉迈出一步,微小而徒劳,此时她站直身子,打开车门,钻了进去”。古妮拉就这样从大卫的世界消失了,这场分别无法言说,也无法阻挡,只发生在他们注视彼此的眼神里。
从这些段落中可以看出,克里斯的文字具有强烈的画面感。的确,克里斯像摄影师一样,擅于取景和描景,尤其对光影的变化非常敏感:“洞口像一只燃烧的眼睛。粼粼的波光如金色的丝带一般,滑过我们头顶的石壁”;“寂静的街道上全是一模一样的白色小屋,它们在阳光下像荧光粉一样耀眼”;“回去时,已是黄昏,小镇里所有的窗户都透着黄色的光,镶在当地特有的深蓝色中,仿佛湖水渗入了空气一般”。这些闪烁流动的光线,在语义和情感层面上都为小说增添了一些柔光,与故事中那种宁静深沉的痛苦十分相衬。
除了小说,在2007年至2020年期间,克里斯在《卫报》上的《短篇小说概览》专栏也值得阅读。其涉猎范围非常广泛,除了国内读者熟悉的契诃夫(克里斯将其视为现代短篇小说之父)、卡夫卡、约翰·厄普代克、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爱伦·坡、凯瑟琳·曼菲尔德、F.S.菲茨杰拉德等,还有许多国内尚未译介的作家,如黛博拉·艾森伯格(Deborah Eisenberg)、斯图尔特·戴贝克(Stuart Dybek)、巴里·汉娜(Barry Hannah)、格蕾丝·佩利(Grace Paley),为对世界文学感兴趣的读者打开了许多新的通道。他也格外关注那些被文学史低估或忽视的作品,比如萨缪尔·贝克特的短篇小说。克里斯认为,贝克特的短篇小说因其晦涩和难以分类的特性,而没能像他的戏剧作品那样得到应有的重视。
在分析文本时,克里斯会聚焦每个作家的核心特质,他指出:“华莱士的小说包含巨大的残忍:强奸、虐待动物和儿童、焚烧婴儿。小说中的关系是破裂的、寄生的,并且常常是人物精神痛苦和障碍的原因;性是偷偷摸摸的或强制性的。”厄普代克的故事则是“关于家庭、野心和初恋的庞大记忆”,“主导他故事的是一种死亡和遗忘的感觉”。他对叙述者的态度和语言风格也有敏锐的觉察,如“伊丽莎白·泰勒以同理心和幽默感支撑着她时常显得冷漠的清晰眼光:如果没有对人类弱点的某种程度的喜爱,就很难真正有趣”。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喜欢在句子层面创造出许多冒险:“悖论和突然的转变在伺机而动,粗心的读者可能会很快迷失方向。像《母鸡与鸡蛋》(The Hen and the Egg)这样的故事,开头很平淡——‘早上我看到厨房桌子上有鸡蛋’——但很快就变成了祈祷、哲学冥想、语言游戏和荒诞独白之类,文本在优雅、幽默和不安之间来回切换。”这些分析具体而精妙,充分展现了一个作家在阅读时的敏锐度。
克里斯现居伦敦,有两个年幼的孩子,2021年4月,在《卫报》的访谈中,他提到,为了保证写作,他的固定写作时间先是从早上6点到8点变成早上5点到7点,然后一度变成早上4点到6点。而在谈到自己受到哪些作家的影响时,他强调了罗贝托·波拉尼奥和丹尼斯·约翰逊(著有短篇小说集《耶稣之子》)。对于波拉尼奥,克里斯的阅读建议是从《2666》开始进入他的世界:“这本书动态且多变,既有趣又温暖,同时又令人恐惧。”他还曾花数年时间试图效仿丹尼斯·约翰逊,从中懂得了要写尽可能少的话——“很多书都有太多的字了。”
相关推荐

《契诃夫短篇小说选》
作者:[俄罗斯]契诃夫
译者:汝龙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卡夫卡中短篇小说全集》
作者:[奥地利]卡夫卡
译者:叶廷芳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厄普代克短篇小说集》
作者:[美国]约翰·厄普代克
译者:李康勤 / 王赟 / 杨向荣 等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短篇集:贝克特全集02》
作者:[爱尔兰]萨缪尔·贝克特
译者:邹琰 / 张凌 / 龚蓉 / 金桔芳 / 郭昌京 / 朱雪峰 / 曾晓阳 / 余中先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2666》
作者:[智利]罗贝托·波拉尼奥
译者:赵德明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

《耶稣之子》
作者:[美国]丹尼斯·约翰逊
译者:姚向辉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群岛图书
<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推荐内容  >
📎
● 本文发表于《萌芽》2023年4月刊。萌芽微信公众号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萌芽杂志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
责任编辑
/ 杨鹏翔
📐
美术设计
/ 龚文婕
 萌芽小铺小程序现已上线 
 长按以下图片即可进入小程序 

购买《萌芽》直通车 🛒
点击图片即刻购买 👇🏻

《萌芽》2023年8月刊

《萌芽》2023年全年刊物

MENGYA MAGAZINE

青春文学标杆
几代作家从这里起步

👆🏻长按二维码一键关注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