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推荐 |《暮色将尽》



《暮色将尽》

作者:[英国] 戴安娜·阿西尔
译者:曾嵘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过去三年让许多人意识到人自身的局限,对于老年人来说,这种有限性尤其明显:在疾病和衰老的影响下,生活像日渐不合身的衣服一样,逐渐显出那年轻时完全无法设想的局促的一面。当走到这暗巷的尽头,一些人回避,一些人对抗,还有一些人,就像亨利·詹姆斯所说的那样,选择了“观察老年的冲击”。最近出版的《九十岁的一年》和《暮色将尽》这两部回忆录都在这方面做出了出色的讲述。
在关于老年人究竟在经历怎样的变化这一问题上,《九十岁的一年》给出了极其详尽、充满细节的回答。本书作者是英国戏剧导演、编剧、作家詹姆斯·罗斯-埃文斯,曾执导伦敦西区的话剧《查令十字街84号》。如同书名所显示的,这本书由他九十岁时写下的日记构成,从2017年11月11日九十岁的生日始,到2018年11月10日终,其间无一日间断,展现出一种类似科学家观察实验样本的冷静和坚持。这些文字中,有关于病痛、衰弱和日常小事的记录,比如“我的钱包又丢了!!脆弱的老年人!”“痛得连吃东西都困难,一切了无生趣”;也有对自身精神世界的深刻觉察——他曾引以为豪的精力、专注力和耐力是如何一步步消退的。阅读这本书并不轻松,它迫使你直面人生的讽刺性:年轻时,你曾浑身充满力气,想要在世界上四处挥洒,却不得其门而入;现在,你拥有了丰富的经验,似乎终于懂得了如何度过人生,却愈发受困于身体,有如笼中之兽。
除了现实困难,日记中的另一重要主题是失去所爱之人的哀恸。这是长寿之人面临的诅咒。自从相伴五十四年的爱人海威尔去世以来,埃文斯很难从创伤中走出,他感到自己“就像在一条漫漫长路上独行,随时随地都可能遭遇伏击,就像过去人们常遇到拦路强盗一样”。
幸运的是,一种对于爱的更为包容、灵活的理解,不断将他从深渊中拉出。他写道:“我时常惊叹于我所经历的,以及将继续体验到的各种各样的爱,其中包括来自伊瑟尔·斯潘塞-皮克的爱,我在回忆录中提到了她。虽然我们有大约五十岁的年龄差,但这份爱很深沉,甚至在我步入九十岁之后,也一直如此。秘诀就在于,我们要学会接受各种各样的爱。我也知道,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孤家寡人。……‘我们中没有谁是从不曾被别人爱过的。’”身为房东的他,也非常珍视自己与年轻房客的友谊:“我和他的年龄相差五十二岁,但显然我们之间存在一种深层次的联结,尽管这与性或‘恋爱’无关。我只知道我一直在他身边,而他则以自己的方式做出回应,并且总是很真诚。”对于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他找到了新的处理方式:拥有得更少,但理解得更深。
与埃文斯客观、平实、沉静的讲述不同,另外一部回忆录《暮色将尽》的作者戴安娜·阿西尔的文字更加随性、戏谑,在各个意义上都恰到好处:充满了英国式的幽默,但不会卖弄聪明、故作洒脱;饱经世故,却不说教;百无禁忌,极其坦诚,但也懂得点到为止。
阿西尔出生于1917年,是20世纪英国最杰出的编辑之一,工作到七十六岁才退休。她发掘了奈保尔、简·里斯等人,和西蒙娜·德·波伏瓦、菲利普·罗斯、约翰·厄普代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等作家也是朋友。八十九岁时,她写下这部回忆录,讲述自己退休之后的生活,这本书曾获英国科斯塔传记奖。
和埃文斯与恋人相守五十四年不同,阿西尔在年轻时经历了几次“深切”“致命”的恋爱和心碎后,就转而学会了寻求和使用一些更为轻松、无关承诺的爱来滋养自己的生活,却又不会令自己深陷其中。她终生未婚,断断续续地更换着伴侣,偶尔也享受一些短暂的欢愉。她并未由此给自己打造所谓独立、先锋、自信的人设,而是承认自己有时答应男人的求爱仅仅出于一种虚荣心的满足——原来自己还是被别人渴望着的,“这实在令人振奋,让我似乎重获新生,这份礼物可不轻”。一生中,她曾几次爱上别人的丈夫,回忆起这些往事,八十多岁的她自嘲道:“尽管年轻时经历了这么多浪漫爱情的风风雨雨,到现在我才意识到自己最合适的角色显然是第三者。”
五十多岁时,她发现衰老的确正在无情地影响自己的情感生活和自尊心:“确实,我曾被迫接受,当我们的二人世界被令人眼花缭乱、新鲜水灵的二十来岁金发美女无情地侵入时。看到他抱着她一起摔倒在床上,我曾有过透心悲凉的无眠之夜,仅仅一夜,在那个痛苦的夜晚,我伤心的不仅是失去了近在身旁的老友(当然现在他依然陪在我身边),我还为失去的青春而痛惜:‘她所拥有的一切——愿上帝让她腐朽——我已经不再拥有,永远也不会,永远。’”
不过,在漫长真实的悲伤后,她通过一段艳遇恢复了元气,“虽然这一段关系与爱情毫无关系,但的确非常令人开心”。她欣快地继续写道:“我六十多岁时,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此后她的情感生活也依然丰富,直到将近七十岁时,她最后一个情人因病逝去,一切消退了,她失去了兴趣,坦然地接受情爱从此从她的世界中离开,而她讲述这件事的方式,让人觉得她像是在送别一位已停留过久的客人:“谢谢你,我们有过很多……乐趣,但我现在只想自己待着了。”她仿佛会这样客气而坚决地说着告别语。
七十岁时,阿西尔开始了往返于伦敦和家乡的双城生活,每周四天开车回家照顾年老生病的妈妈,另外三天待在伦敦,继续自己的编辑工作。她最喜欢的作家是契诃夫、艾丽丝·门罗和W.G.塞巴尔德。对此,她表示:“年纪渐老让我变得越来越挑剔,如同一个食欲逐渐衰退的人,只会被特别罕见的美味佳肴诱惑。”2009年多伦多国际作家节上,九十二岁的阿西尔和七十八岁的艾丽丝·门罗相谈甚欢,她们达成了共识:在年老后,很少再会在意别人的看法,也很少感到尴尬,在人生的暮年,她们感受到了以前未能体验过的自由。
在书中,阿西尔解释道:“人年轻时,很大一部分自我是基于别人怎么看待你而创造出来的,这一特点通常会持续到中年。……但如果你老了,你就超越了所有这一切,除非你异常地不幸。……我现在已经八十多岁,这样的事情不会再发生了,没什么事情会对我的自尊心产生如此至关重要的影响,对此,我有一种奇怪的解放之感。我想这大概也意味着我会损失一些东西吧,比如不再会有令人心灵颤抖的各种可能性了,但同时,却能让一切经验变得愉悦,以一种简单的方式,其实就是好玩而已。”
对她而言,退休后最“好玩”的一件事,就是从编辑变成作者。年轻时,她曾在他人的鼓励和催逼下写出过小说,但关于这部作品,她说:“我发誓永远也不再写小说了。这件事只不过证明了任何一个能写作的人,被逼急了也能挤出一本小说来,对我这个特定的人来说,纵然如此,我也非常清楚我不是小说家。”她认为自己缺乏小说家所需要的想象力。退休后,她却意外发现自己更会写了,几乎不用思考,文字就会自然而然地从笔下流出。这些作品以回忆录为主,也有小说,不过,她认为自己依然没有虚构的才华,只是因为阅历丰富和机缘巧合,亲身经历过的一些“事件”恰好本身就自成“故事”。
在妈妈去世后,她知道自己离死亡更近了。九十一岁时,她写下了这样的句子:“我现在比妈妈去世时仅年轻七岁。”她开始预备后事,希望能在家里死去:“实际上我觉得病房的唯一缺点,就是那里的护士水平更高,更能将你从悲惨的边缘一次次抢救回来,但家里就未必这样了。……也许人到了那个境地就希望被抢救回来?也许我到了那个时候就知道自己是不是也这么想了,到时候我一定会想办法告诉你们的。”对身后事做了简单的思考后,她便把死亡这件事抛之脑后,继续兴冲冲地生活了。十年后,2019年,阿西尔在伦敦一家临终关怀医院去世,终年一百〇一岁,关于她临终前是否有更改答案,我们未能知道更多。
关于老年生活,这两部回忆录都提供了一些真实而日常的视角,作者都是在社会上享有一定声名的人,但在回忆过去时,都不愿多做矫饰。这给人这样一种感觉:他们满不在乎地向你敞开自己那包装精美的礼物袋,“乒乒乓乓”地倒出其中所有曾经收到的生之礼物,哪怕那是他们用毕生努力获得的,转而向你展示许多袋子深处的碎屑、纸片和各种奇怪的小玩意儿,那神情顽皮又骄傲,像小学生举起自己的第一份奖状。你惊诧于他们的坦率,也有些失望:“不过如此……”但很快你意识到,本应如此啊,自己又在希冀什么呢。的确,在暮年,无论是否和人真正相爱过,最后你都很可能独自一人;你逐渐丧失魅力,没有人再注视你;你或许曾做出小小的功绩,但也并不值得大书特书。但是你还是如常地生活着,并且深深觉得,这样的人生好像也还不错。
相关推荐

《九十岁的一年》
作者:[英国]詹姆斯·罗斯-埃文斯
译者:杨凌峰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
● 本文发表于《萌芽》2023年5月刊。萌芽微信公众号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萌芽杂志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
责任编辑
/ 杨鹏翔
📐
美术设计
/ 龚文婕
 萌芽小铺小程序现已上线 
 长按以下图片即可进入小程序 

购买《萌芽》直通车 🛒
点击图片即刻购买 👇🏻

《萌芽》2023年9月刊

《萌芽》2023年全年刊物

MENGYA MAGAZINE

青春文学标杆
几代作家从这里起步

👆🏻长按二维码一键关注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