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推荐 |《简·萨默斯日记1: 好邻居日记》



《简·萨默斯日记1: 好邻居日记》

作者: [英国] 多丽丝·莱辛
译者: 陈星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在电影《将来的事》中,哲学系学生法比昂和朋友们在讨论是否要在创办的杂志上署名时产生了争执,朋友反对“作者”这一观念,认为文章属于使用它们的人,因此拒绝署名,法比昂则认为:“我们开创新思想时,不能否定事实……我们的战场不在这里。”
但有时,对一些作家而言,战场就在这里。是否署名以及怎样署名,对他们来说是一件重要的事。除了近些年始终身份成谜的埃莱娜·费兰特,许多作家都曾在这方面颇费心思,多丽丝·莱辛也是其中一员。在《金色笔记》《天黑前的夏天》《特别的猫》等作品之外,莱辛曾用笔名简·萨默斯创作过两部小说,分别是《简·萨默斯日记1:好邻居日记》和《简·萨默斯日记2:岁月无情》。她希望别人在评论这两本书时,能关注作品本身。
只在乎作品本身是莱辛一贯的文学观,在《金色笔记》的前言中,她就对模式化、规范化的文学教育提出激烈的质疑:“能真正理解你在做什么,朝着什么目标努力,并能给你以忠告,作出真正的评判的那个有价值的人,几乎总是在文学这台机器之外,甚至不在大学这个圈子里。可能他就是一个刚刚起步的学生,一个文学爱好者,也许是一个凭天性行事,阅读广泛,善于思考的人。”许多读者曾给莱辛写信,他们正在撰写关于她作品的论文,请求她提供相关的论文清单,以及那些报道过她的批评家和权威的名字。莱辛回复道:“亲爱的学生:你疯了。值得你阅读的书不计其数,你何必整年整月地去写一本书,甚至一个作家呢?……如果你是自己决定把我的书作为选题,如果你一定得写一篇论文——请相信我,你觉得我写的东西对你有用,这我很感激——那你为什么不去读读我写的东西,凭你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经验加以验证,并从自己的思考中作出判断呢?别去理会什么大学教授的话吧。”
在《简·萨默斯日记1:好邻居日记》的序言里,莱辛详细阐述了使用笔名的初衷:“每个成名作家都不得不学会居于联想与标签的囚笼之中,我希望摆脱这个囚笼。想要预测评论家们会说什么,实在很容易。不过请注意,标签是会变的。我的标签就变过好几次。从《野草在歌唱》开始:作为作家,她专写肤色屏障(过时说法,即‘种族歧视’)——共产主义——女性主义——神秘主义;她写太空旅行小说,科幻小说。每个标签管上几年。”言语中尽显讥诮。
她希望在这两部小说中,作为简·萨默斯,“以多丽丝·莱辛不可能的方式写作”,“这不是使用与众不同的措辞,或者一两个不同寻常的形容词,以体现此人既是女记者又是成功的浪漫小说家的事儿,远不止于此:多丽丝·莱辛的作品带着一种冷淡疏离,它简直像是良心道义一样左右着她,不管她在写什么,也不管她用的是什么风格;而对于这种冷淡疏离,简·萨默斯一无所知”。
的确,与《金色笔记》和《天黑前的夏天》对比可以发现,《简·萨默斯日记1:好邻居日记》使用第一人称,内容以日记为主,叙述口吻由此有种“身在局中”的特质,其中的情感私密、热烈而多变。主人公简·萨默斯对自己时髦中产的身份既沾沾自喜,又有些愧疚,她在日记中事无巨细地记录了照顾素不相识的莫迪·福勒太太的过程,也尝试剖析了自己的动机——或许是为了弥补外婆和母亲过世前自己并未悉心照料的遗憾,又或许是在丈夫弗雷迪去世后,她感到孤独。但简始终没有彻底直面这些问题,她在讲述中留出了一片小小的、我们无法涉足的真空地带,那里有她过往人生中的种种创伤,而她本人顽固地守着这道界限。这种被极力压抑的脆弱感,是构成整部小说叙述魅力的重要一点。
小说的背景是20世纪70年代,四十多岁的简是英国一本一流的女性杂志的主编,自认为是独立的新女性,对姐姐乔姬围绕丈夫和四个孩子打转的生活毫无兴趣,最大的爱好是泡几个小时的澡和妆扮自己。丈夫病逝后,简独自生活,她在药店偶然结识了莫迪,这个弯腰驼背的小个子女人穿着沾满灰尘、厚厚实实的灰衣服,向简塞来一张药方,命令式地求助道:“这是什么?帮我买一下。”简立刻明白,这是一个冷淡、多疑,自尊心极强的老太太,但她从莫迪凶巴巴的蓝眼睛里,看到了一些亲切、温柔的东西。出于一种自己也无法理解的心态,简承担起了照顾这个九十多岁的老人的责任,经常去莫迪家看望她,陪她聊天,帮她打扫卫生,带给她食物,还帮她洗澡擦身、倒便壶。
但很难说她们谁是更依赖对方的那个。简的同事和朋友,甚至连负责定期看望这些独居老人的社区工作者,都无法理解简为何要闯进这个她原本从不会涉足的贫穷的世界,提前面对人在衰老之后的不堪。过去,简在生活和工作中都只看得见年轻、健康的人,从未注意到街上的老太太们,“我以前从没见过她们。那是因为我害怕自己会变得像她们。走在她身边,我很害怕,害怕她的味道,一种泛甜带酸、尘土般的味道”。和莫迪相识后,她开始熟悉这种味道,也第一次注意到,原来自己走起路来,相比这些老人,简直是在飞。
在莫迪家,简逐渐习惯了用脏兮兮的杯子喝水,她明白,“曾几何时莫迪也像我一样,时时刻刻都在洗澡,洗杯子、盘子,打扫卫生,洗头发”。“莫迪·福勒一定是有一天忽然不想打扫前厅,因为那里垃圾太多,于是这事她就一拖再拖;后来再进屋,她有时就想,哎,也没那么糟嘛。……然后房间也不怎么打扫了,只偶尔扫扫房屋正中那块地,渐渐地不去看墙角旮旯和床下。最后放弃的是她的厨房。她擦洗屋子,清洗架子,但也慢慢地每次漏掉点什么。虽然逐渐忽略了房子的清扫,她还是坚持个人卫生。……然后她两次洗头之间的间隔越来越长。……然后她不洗衣服了,拣脏衣服里最干净的穿,穿脏了又放回去,直到它们又成了最干净的,再拿出来穿,如此这般,周而复始。终于,她昂首挺胸,毫不惭愧地穿一身厚厚的黑壳。”莫迪还活着,神志还清楚,周围的一切却已经坍塌,一片狼藉。简环顾四周,想到了自己那干净的、熏了香的睡袍。
莫迪性情古怪,即使想念、依赖简,也总是表现出一副怒气冲冲的样子。在简看来,这是生命力的表现:“她所有的生机都源于她的愤怒,我万不能,万万不能恼恨它,或是试图反击。”她们之间的相处有着一种亲昵的暴力,简从不以一种刻意谦恭的友好、礼貌的姿态来对待莫迪,她知道那对莫迪来说是一种侮辱和疏远。相反,她在日记中写道:“我很想张开双臂把那团脏兮兮的老东西搂在怀里。我想扇她一巴掌,使劲摇她。”
偶尔,两人也会共享一些平静、柔情的时刻,莫迪跟她讲起自己年轻的时候穿过的衣服。通过那些五十、六十、七十年前的裙子、衬裤、衬裙、背心式胸衣、凉拖、披肩、紧身衣,简一点点了解了莫迪的过往。比如,莫迪最喜欢的一条裙子,“灰色的府绸,上面有粉色的花”,是她父亲的情妇的,再比如,在被丈夫抛弃后,莫迪在战争中艰难地抚养着独子约翰尼,直到有一天,丈夫突然归家,带走了约翰尼。痛苦之中,医生的一句话让她清醒过来:“福勒太太,你要么找到你的孩子,要么把他忘了,不然不行啊。”莫迪选择忘了。此后,她独自生活了六十多年。
莫迪不是唯一一个把简从她为自己打造的那个坚固、无菌的小世界中拉出来的人,在同事乔伊丝身上,简也看到了女性所面临的复杂处境。两人在杂志社搭档多年,乔伊丝的丈夫在获得一份在美国的工作后,希望乔伊丝放下在英国的一切,带上孩子和他一起离开,与此同时,乔伊丝一直知道,丈夫在外有情人。简对自己和乔伊丝的友情,对乔伊丝的“独立”精神都很有信心,却没想到乔伊丝一日日地衰颓下去,最终做出了放弃事业、跟随丈夫前往美国的选择。乔伊丝虚弱地向她承认:“我不知道如何独自一个人过,简。”杂志社内年轻的女编辑菲丽丝,为乔伊丝对家庭的“投降”感到失望,觉得归根到底,乔伊丝还是在“女性解放”的道路上失败了。简虽然也不理解乔伊丝的选择,却不愿以此来评判老友:“我在想我称之为女性解放的那些想法。……不过这些想法我已经厌烦了,它们不是问题的关键,它们从来都不是问题的关键,对于我不是,对于乔伊丝也不是。”
如果说《简·萨默斯日记1:好邻居日记》讲述了单身的中年女性如何在照料贫穷老人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光鲜生活的脆弱之处,窥到人生中那些关于阶级、衰老、病痛和孤独的真相,《简·萨默斯日记2:岁月无情》则主要揭露了中年人在承接爱情时的无力。在第二部中,莫迪太太去世后,五十多岁的简继续独自生活,她恋上了医生理查德。在得知理查德和另一个女人已共同生活了三十五年,育有多个子女,其中一个儿子患有自闭症后,简难以面对,“那‘三十多年’扎扎实实、满满当当的家庭生活,如此密集而剧烈”。其实,这个故事的基础已经相当浪漫化甚至言情化了:简和理查德都有体面的职业,富有、漂亮,保养得当;他们初次相遇便一见钟情;理查德的妻子西尔维亚只关心工作,对这一切都表现出宽容和理解——虽然这种宽容让理查德非常失落。即使满足了这一切的条件,这份爱情依然日趋沉重,在故事的结尾,他们彼此对视,感受到一种“泛着寒意的痛苦”。
有趣的是,在莱辛将小说以简·萨默斯的名义寄出后,一家法国出版商曾委婉地询问莱辛,这位新人作家简·萨默斯是否受过她的帮助和指点。莱辛对此感到疑惑:“这些明察秋毫的人认出来了,他们辨认出的到底是什么?毕竟简·萨默斯的风格和莱辛的并不同。每一部小说或者故事都有一种特别的语调,或者口气——一种风格,独一无二,一以贯之。但在这背后一定还有另一种记号,独立于风格。这一基础语调,或者语气,到底是什么?从作者的什么地方起源?在我看来,我们在此似乎是在倾听、回应一个作家的精髓,他的基调。”关于写作,我们还有太多的奥秘无从知晓。
相关推荐

《简·萨默斯日记2:
 岁月无情》
作者:[英国]多丽丝·莱辛
译者:赖小婵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特别的猫》
作者:[英国] 多丽丝·莱辛
译者:邱益鸿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天黑前的夏天》
作者:[英国] 多丽丝·莱辛
译者:邱益鸿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金色笔记》
作者:[英国] 多丽丝·莱辛
译者:陈才宇 / 刘新民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第五个孩子》
作者:[英国] 多丽丝·莱辛
译者:何颖怡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推荐内容  >
📎
● 本文发表于《萌芽》2023年9月刊。萌芽微信公众号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萌芽杂志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
责任编辑
/ 杨鹏翔
📐
美术设计
/ 龚文婕
 萌芽小铺小程序现已上线 
 长按以下图片即可进入小程序 


《萌芽》2023年12月刊已经上架
点击图片即刻加入购物车🛒

《萌芽》2024年全年刊物订阅中
👆🏻点击图片,即刻订阅👆🏻

MENGYA MAGAZINE

青春文学标杆
几代作家从这里起步

👆🏻长按二维码一键关注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