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的革命者:
五位改变我们阅读方式的批评家》
作者:[英国] 特里·伊格尔顿
译者:唐建清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提到文学批评家,我们脑海中浮现的或许是一个埋头于书桌前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但有时,他们还会出现在其他奇奇怪怪的角落。多年以前,一天深夜,一位访客来到英国剑桥的一间房间,发现他要拜访的燕卜荪,这位20世纪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正耐心地吸着地上的啤酒渍——谁让此时外面的酒吧都已经关门了呢。
燕卜荪在24岁时发表了英文批评著作《朦胧的七种类型》,其中一些章节是从他的本科论文中摘取而来的,和书名一样,他的人生也呈现出一种怪异、混乱的美。他出身于富裕家庭,家中拥有两千多英亩土地,在从温彻斯特公学毕业后,他进入剑桥大学的麦格达伦学院学习数学,后来放弃了这门学科,转向英语专业。大学时代,燕卜荪参与创办了一家实验性的文学杂志,这本杂志曾拒绝了埃兹拉·庞德的一首诗。在学校里,他一直和各种各样的反叛者、不合群者和怪人打交道,直到有一天,因为被发现房间里藏有避孕药,他被麦格达伦学院开除了。此后,燕卜荪依靠着父亲提供的少量经济补贴,在伦敦过着勉强糊口的生活,与T.S.艾略特、狄兰·托马斯等文学名人一起在城里彻夜狂欢。嗜酒如命的他,和一位南非雕塑家过着开放式的婚姻生活,他们位于伦敦的住所,成为一处“波希米亚之家”,那些热爱文学,以及只是为了来喝一杯的人们,经常来到这里。
这些故事,是特里·伊格尔顿在《文学批评的革命者:五位改变我们阅读方式的批评家》(以下简称《文学批评的革命者》)里讲述的。两年前,也是在3月号上,我们曾推荐过这位英国文学批评家的《文学的读法》,在那本书中,他用“开头”“人物”“叙事”“诠释”和“价值”这五个章节,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文学批评行当的必备工具,希望能让我们体味批评分析中的乐趣,从而证明,“分析并非享受的死敌”。
《文学批评的革命者》则是伊格尔顿的最新作品,英文原著在2022年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中文版紧随其后,于2023年7月问世。在这本新书中,伊格尔顿逐一回顾了五位文学批评家——T.S.艾略特、I.A.理查兹、威廉·燕卜荪、F.R.利维斯、雷蒙德·威廉斯——的人生经历和主要观点。他们都在两次世界大战前后,对文学批评领域做出了种种关键的推进。如果说《文学的读法》提供了许多具体的工具和抓手,那么《文学批评的革命者》则建立了一个坐标系,梳理了文学批评领域的几条线索,帮助我们理解各种流派、倾向的观点是如何形成的,又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这并不意味着伊格尔顿是在为这五位大家唱赞歌。恰恰相反,很多时候,他都在进行相当长篇幅的客观介绍和清晰梳理(字里行间的克制和隐忍程度到了令人肃然起敬的地步)后,提出自己对他们的批判性看法。他在导言中强调道:“本书并不是在向英雄们致敬。事实上,有时对这些人物的批评如此严厉,以至于读者很可能会怀疑这些人是否配得上被赋予的地位。找到答案的唯一方式就是阅读他们的作品。”
比如,在关于艾略特的章节中,他写道,艾略特作为一个精英主义者,相信先锋派作家在语言和情感上所产生的变化,最终会影响到整个公众,甚至间接地影响那些根本不读诗的人。艾略特曾在《论诗与诗人》中说,如果挪威人停止写诗,也就是说停止完善和丰富他们自己的语言和情感,其后果最终将被地球上的每一个人感受到,包括连一个诗人的名字也说不出来的人,更不用说挪威诗人了。对这一逻辑推演,伊格尔顿似乎不以为然:“因为他们从未听说过的挪威诗人放弃了写作,格拉斯哥人的敏感性就会变得粗糙起来,这个命题并不是很可信。”
再如,在推崇精英主义的同时,艾略特对流行文化也有着很强的兴趣,他认可诗人与平民之间的互动关系,认为诗人像歌舞厅喜剧演员一样,想要给人群带来快乐,诗歌也能像歌舞厅一样给人带来满足,他曾说,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有一个“既不会读也不会写的”读者——对此,伊格尔顿提出质疑:如果既不会读也不会写,那怎么才能成为读者?“也许他设想的是向他们朗读他的诗歌,尽管任何听过艾略特读《荒原》的录音的人都不太可能将其列为他更鼓舞人心的成就之一。”他认为,艾略特的这一论调表面看起来很谦逊,实则是在暗中挑衅。
这些评价给人这样一种感觉:伊格尔顿敏锐地觉察到了艾略特过分精英主义的倾向,并且不太认同他这种高高在上却试图加以遮掩的态度。事实是否如此,我们不得而知,但无论如何,这些不时出现的交锋和吐槽都让阅读本书的过程充满了乐趣。而当我们继续阅读,会发现在I.A.理查兹的章节中,伊格尔顿又提到了相关话题:“与艾略特不同,理查兹是个平等主义者而非精英主义者,他认为,‘任何人都不应被剥夺所有普遍可获得的价值’。”他随之对理查兹的这一思想以及它在文学批评领域的体现进行了分析。两相对照间,我们也对精英主义和平等主义这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产生了更深的理解。
类似这样的讨论,书中还有许多,它们已经不仅仅关于文学。或许,这才是这本书在学术研究之外更具意义的部分,毕竟,大多数人一辈子都不会也不必接触到文学批评。在梳理开头提到的燕卜荪的学术观点时,伊格尔顿写道:“燕卜荪以一种过分仁慈的姿态辩称,‘一个研究文学的学者应该始终努力与作者产生共鸣’。以古代为例:例如,圣奥古斯丁(St Augustine)认为,理解是爱的一种形式——即在情感上参与到你试图理解的东西上。然而,如果一个人的共情是彻底的,他就会失去判断的能力,这需要一定的反思距离。此外,共情(to empathise)并不一定表示同情(to sympathise),即认为作者的感受是正确的。你可以共情一个施虐者。即便如此,燕卜荪认为,一首诗必须认为是值得被仔细审视的,而仔细审视能让你更多地了解它的价值。真实与价值相辅相成。”这不仅提醒了我们在阅读时不要完全被作者和文本带跑,更是在引导我们思考“理解”“爱”“共情”“同情”等命题,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这是比分析诗歌文本更重要的事。
另一个例子是,在介绍F.R.
利维斯的观点时,伊格尔顿提出,在利维斯的所有概念中,最核心的一个词是“生活”(Life):
利维斯相信,伟大的文学作品比其他任何东西都能让我们感受到更强烈的生命力,让我们的创造力得到更大的发挥。有人可能会反驳说,如果我们只有在阅读《米德尔马契》(Middlemarch)或《虹》(The Rainbow)时才觉得自己最有活力,那我们一定处于非常糟糕的状态。文学固然重要,但也没那么重要。然而,大多数情况下,利维斯会支持这样的判断:伟大的文学作品不仅是美好生活的例子,而且展示了日常生活中最能改善生活的东西,以及我们如何实现它。就此而言,它们是“道德的”。
一旦合上书,我们便会忘记谁持有什么观点,谁又持有另一种观点,伊格尔顿对此又是怎么看的,但隐约地,我们会在心中留下这样一种印象:文学和生活,是两团火焰,太靠近一方而遗忘了另一方,都会被吞没,被灼伤。
相关推荐
《文学的读法》
作者:[英国] 特里·伊格尔顿
译者:吴文权
出版社:海峡文艺出版社
《如何读诗》
作者:[英国] 特里·伊格尔顿
译者:陈太胜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人生的意义》
作者:[英国] 特里·伊格尔顿
译者:朱新伟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论文化》
作者:[英国] 特里·伊格尔顿
译者:张舒语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纪念版)》
作者:[英国] 特里·伊格尔顿
译者: 伍晓明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论牺牲》
作者:[英国] 特里·伊格尔顿
译者:林云柯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无所乐观的希望》
作者:[英国] 特里·伊格尔顿
译者: 钟远征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幽默》
作者:[英国] 特里·伊格尔顿
译者:吴文权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推荐内容 >
📎
● 本文发表于《萌芽》2024年3月刊。萌芽微信公众号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萌芽杂志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 责任编辑 / 杨鹏翔
📐 美术设计 / 龚文婕
萌芽小铺小程序现已上线
长按以下图片即可进入小程序
《萌芽》2024年6月刊已经上架
点击图片即刻加入购物车🛒
《萌芽》2024年全年刊物订阅中
👆🏻点击图片,即刻订阅👆🏻
MENGYA MAGAZINE
青春文学标杆
几代作家从这里起步
👆🏻长按二维码一键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