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推荐 |《道德故事集》



《道德故事集》

作者:[南非]J.M.库切
译者:远子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成为已婚女子意味着什么呢?这个被女性反复思考的话题,被库切在他的短篇小说集《道德故事集》中再次提出。对此,一些读者可能会想到向田邦子在《隔壁的女人》中写下的:“一旦结婚,女人就两者都失去。不能再喜欢别人,陷入爱情也是罪。结了婚的女人,是以死亡的觉悟在谈恋爱。”(“两者”指的是女性的独立和自由。)的确,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已婚,却还想和其他人谈恋爱,这样“不忠的女人”是会被各方群体严厉鞭笞的,尤其是已有孩子的母亲,她们清醒地明白,一旦发生婚外情,几乎无人会站在她们这一方,即使是自己的闺中密友也未必会理解自己。而无论她们是出于什么原因、走向了什么命运,在别人的讲述版本中,她们的形象大多是单一和笼统的——那个放纵、不洁、有罪的女人,抛夫弃子,最终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但在文学作品中,在作家的笔下,不忠的女人终于得以吐露心声,她们各自的人生也呈现出多样的面貌,每一个人性格的独特性和命运的复杂性都在故事中得以展现。不同的文学作品,在讲述这类故事时的基调也有很大差异,如果是《安娜·卡列尼娜》这种为了追求爱情而出轨的,或许可以称之为一种“古典”的故事,这里的“古典”指的是以“爱”为核心,人物的行动还是围绕着追求爱展开。在这类故事中,无论最终她是得到爱还是被欺骗、被利用,都是充满抗争色彩的,读起来有些沉重。
当然,女性出轨也并不一定都是为了爱情,比如福楼拜笔下的包法利夫人,厌倦平庸的丈夫和安稳的生活,渴望着贵族身份的情人、华美的服饰和安逸奢靡的上流社会生活。前段时间,《ELLE》杂志在采访王安忆时,曾问:“假如让您写类似‘包法利夫人’式的面对诱惑的女性的话,您会怎么写?”她回答:“我们觉得是可以选择这种生活的,但还是要考虑清楚代价。包法利夫人最后自杀不是像安娜·卡列尼娜那样为追求爱而死,她纯粹就是还不起债了,被逼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是非常现实的原因,她完全是被时尚消费主义所害。”可以说,对包法利夫人来说,爱并不重要,这份爱能不能充当表演的道具,又是否能被他人羡慕,才是最重要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包法利夫人》其实是非常“现代”的故事,相当适用于这个情感淡漠的时代,已经对爱情和婚姻失去信任,转而渴望金钱、阶级与权力的女性会非常懂得包法利夫人的痛苦。不过,仔细一想,其实为爱而死也并不一定代表着纯粹和高贵,为金钱而死也未必是肤浅和卑下的,大家都是为欲望所困的人罢了。
回到库切的这本短篇小说集,他在其中呈现的是一位非常新颖的不忠的女性形象。《道德故事集》的中文版是首次引进国内,如标题所表明的,其中的《狗》《故事》《虚荣》《女人渐老时》《老妇人与猫》《谎言》《玻璃屠宰场》七个故事,都从不同角度涉及了道德命题。读到第四个故事时,我们会意识到,这些故事的主人公是同一位女性伊丽莎白·科斯特洛,这本书涵盖了她的一生。
讲述那段婚外情的,是第二篇《故事》。小说开头便单刀直入:
她没有负罪感。让她吃惊的就是这个。一点都没有。
每周一次,有时两次,她去那个男人在城里的公寓房,脱掉衣服,同他做爱,再穿上衣服,离开公寓,开车去学校接自己的女儿和邻居的女儿。回家的路上,她在车里听她俩讲学校的事。之后,当两个孩子吃饼干、看电视时,为了让自己变干净,焕然一新,她会冲个澡,洗下头发。完全没有负罪感。她甚至都在哼着歌。
这种轻快让她自己都感到疑惑:“我是个什么样的女人?……这种不忠、不贞的事做起来如此顺手,我能是个什么样的女人呢?”她并非婚姻不幸,情人就他俩的关系问过她出轨是否是为了报复丈夫,而她果断地回答:“你真是错得离谱。我的婚姻非常幸福。”
她给自己找到的答案是:“你是一个坦率的女人。你知道(终于!)你想要的是什么。你得到了你想要的,而你对此感到满足。你想要,想了又想,而你一旦得到了它,你便知足了。因此你并非贪得无厌,你不是一个贪得无厌的女人。”这一回答如此简单、直接,使人想起库切另一本书《耻》,其中“欲望”也是个关键词,主人公戴维·卢里在欲望的驱使下结婚、出轨又离婚,最后成了离了两次婚的男人,他得出结论:自己天生不适合结婚。
阅读这类不忠的女人的故事时,始终会有一个问题牵动我们的思绪:这段婚外情会如何结尾?如果你的价值观比较端正,可能会有点恼怒地看到《故事》中,她轻巧地避开了所有可能的地雷:情人没有纠缠他;丈夫没有发现;她和丈夫的关系反而更好了,彼此爱得更深;孩子们没有发现,也没有受到父母离婚的冲击;身边人并不知晓,在很久之后得知这件事的闺密也替她保守了秘密……她做出的所有应对,都把握住了微妙的界限。其中可见库切对人性的把握之深——有以上种种情节,这个故事却依然可信。举一个例子可见:
她正在交往的那个男人,在他的家里、他的床上招待她的那个男人是有名字的。当着他的面,她会喊他的名字,罗伯特;可当她一个人待着的时候,她便称他为X。叫他X不是因为他是一个谜、一个不熟的人,而是因为X可看作一种用来消除名字的叉号,罗伯特也好,理查德也好,你往上画一个X,它就消失了。
于是,情人就变成了“陌生男人X”。类似的细节还有很多,能把这种游离在道德界限的人性写出这种效果,可见作者的功力。
《道德故事集》中的另外六篇小说则探讨了一些其他层面的道德命题。第一篇《狗》中,一户人家的护卫犬,每次见到主人公都会狂吠,给她造成非常深重的心理阴影,可由于这种损失是精神上的,双方都拒不退让。这个故事展现了个人权益和他人权益之间的冲突有时是多么难以界定,所谓的平衡常常不存在。
从第三篇《虚荣》开始,她老了。《虚荣》和《谎言》关注母亲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儿子约翰和女儿海伦,在母亲如何度过老年、临终前如何生活的话题上与她反复博弈。和读者的预期不同,小说中的子女并非不孝,相反,他们殷切地希望将母亲送到条件很好的养老院,担心她的健康会因为摔了一跤而每况愈下,最后孤独死去,但母亲坚持独自一人生活,并且将注意力逐渐转移到了弱势群体和动物福利上,这也就带来了另外两篇,《老妇人与猫》和《玻璃屠宰场》。在这两篇中,和库切的《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中的女作家伊丽莎白类似,主人公在反思动物饲养与屠宰等行业中的伦理问题,以及其对人类道德的损害。
她开始关注动物的生存境遇是因为一只猫:
随后的一天,我在散步时注意到管道里有一只猫。那是只母猫,正在分娩。因为没法逃走,她只能盯着我怒吼。一个可怜的、挨饿的生命在一个肮脏而潮湿的地方生崽,却准备用自己的生命来保护后代。我也是一个母亲啊,我想对她说。当然她听不懂,也不想听懂。
我就是在那时做出决定的。一念之间的决定。不需要任何计算,不需要权衡利弊。我决定在猫的问题上背离我的部落——捕猎者的部落——而加入被捕者的部落,不管这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养殖场中小公鸡的命运也强烈地震动了她的心,她向儿子约翰描述自己的感受:
昨晚的节目里,有一台摄像机跟拍了其中一只小鸡在传送带上前进的过程。所以这就是生活!你可以看见他在自言自语,令人困惑,不过到目前为止还不算太艰难。一双手随后将他提了上去,分开他大腿间的绒毛,再将他重新放到传送带上。这么多检查!他对自己说,刚刚那一项我好像通过了。皮带滚滚向前,他勇敢地骑在上面,直面未来以及未来所包含的一切挑战。
这组画面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约翰。所有那些数以亿计的小鸡来到这个美丽的世界,在我们的恩赐下被允许活上一天,随后就被碾成肉酱,只因为它们生错了性别,因为它们不符合商业规划。
这两段文字极有画面感,像是一段画风可爱、音乐欢快、故事却格外恐怖的动画短片。她由此产生了建立一座玻璃屠宰场的想法:“我忽然想到,人们之所以能容忍对动物的屠杀,只因为他们从未见过任何宰杀现场。从未见过、听过、闻过。我忽然想到,要是有一间开在城市中央的屠宰场,里面的一切人人都能看见、闻见、听见,那么人们也许会改变他们的态度。”
这个想法自然是无法实行的。当全书终结,她的人生落幕,我们意识到,一个人度过一生,原来会遇到过这么多道德困境,你可能得意地发现自己逃脱了其中一个,却在另外一个此前毫不关注的领域上深感无力与自愧。穆旦写过,“这才知道我的全部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曾经觉得这已是一句足够令人灰心的诗句,而小说家通过故事具体地告诉了我们,其实这种“普通的生活”,已经非常珍贵和脆弱,在被属于我们的那份“耻”击中内心之前,好好感受这种轻快与坦然吧。
相关推荐

《隔壁的女人》
作者:[日本] 向田邦子
译者:安素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耻》
作者:[南非] J.M. 库切
译者:冯涛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推荐内容  >
📎
● 本文发表于《萌芽》2024年6月刊。萌芽微信公众号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萌芽杂志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  责任编辑  /  杨鹏翔
📐  美术设计  /  龚文婕
 萌芽小铺小程序现已上线 
 长按以下图片即可进入小程序 


《萌芽》2024年9月刊已经上架
点击图片即刻加入购物车🛒

《萌芽》2024年全年刊物订阅中
👆🏻点击图片,即刻订阅👆🏻

MENGYA MAGAZINE

青春文学标杆
几代作家从这里起步

👆🏻长按二维码一键关注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