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壁之间》
导演:
编剧:
主演:
劳伦·冈泰
劳伦·冈泰 / 罗宾·坎皮略 / 弗朗索瓦·贝高多
主演:弗朗索瓦·贝高多
法国导演劳伦·冈泰于今年4月25日因病去世。这则消息成为众多被匆匆掠过的新闻中的一则。劳伦·冈泰,这名字叫人感到陌生。在他留下的八部电影长片中,《墙壁之间》(又译为《课室风云》)曾获得第六十一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那一年,评审团没有任何分歧和争执,一致将褒赞献给电影的“艺术性”:“这是一部挑不出瑕疵的电影:所有演员的表演——神奇;影片中体现出的对社会现实的针砭和宽容——神奇;整个剧本以及其中的每一句对白——神奇。这部电影拥有你想在电影中看到的一切。”
评审团主席西恩·潘宣布结果的那一刻引发了轩然大波,几乎没人提前押宝在这部电影上。同年主竞赛单元的作品包括查理·考夫曼的《纽约提喻法》、努里·比格·锡兰的《三只猴子》、达内兄弟的《罗尔娜的沉默》、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换子疑云》、保罗·索伦蒂诺的《大牌明星》等,这些名字、这些人物的影响力,或是说这些电影多年后的口碑几近将《墙壁之间》淹没(迄今为止,豆瓣数据表明,近二十年的金棕榈影片中,《墙壁之间》的观影人数垫底)。这令人生出疑问:《墙壁之间》是否真的配得上这座奖?
《墙壁之间》具有强烈的纪实质感。伪纪录片方式早已不再新鲜,但我们还是值得花点时间进入劳伦·冈泰的电影制作现场,了解他为何执着于这一形式。
初出茅庐时,劳伦·冈泰曾跟随纪录片大导演马塞尔·奥菲尔斯拍摄《战地新闻史》。马塞尔·奥菲尔斯正是“真实电影”(Cinéma Vérité)的代表人物,真实电影强调直接拍摄真实生活,排斥虚构;不事先编写剧本,不使用专业演员;摄制组人员精简,一般由导演、摄影师和录音师组成;导演可以介入拍摄过程。以上拍摄规则被劳伦·冈泰融入个人作品中,可以看到,他的第一部长片《人力资源》就带着强烈的纪实印记,这一特点到《墙壁之间》时已变得炉火纯青。
仔细看《墙壁之间》的演员表会发现,片中角色都用了本名,他们是一群非专业演员。其中,弗朗索瓦·贝高多饰演法文教师弗朗索瓦,他本身做过中学老师,同时为《电影手册》《世界报》等杂志撰写专栏。2006年,他将任教经历写进小说,这部小说成为《墙壁之间》的雏形。弗朗索瓦·贝高多等于重演了一遍自己的教师生活。
片中主要场景集中在教室。摄影师用三台摄影机分别拍摄老师、说话的学生,以及教室内的其他学生,以防止错过演员的下意识反应或现场的任何突发状况。劳伦·冈泰尤其在意演员的“临场发挥”,他曾表示:“非专业的演员往往具有生活的真实性,这正是专业演员缺少的。专业演员靠天赋进入角色,很容易就开始‘扮演’;非专业演员会更真实地展现自身,而且他们还可以为影片带来一种清新的活力。”
《墙壁之间》台词密度极高,老师和学生间的“交锋”涉及方方面面,它试图将法国年轻一代所面临的问题,甚至欧洲人当下的处境浓缩进这样一个小小的空间内,但又必须避免空洞、悬浮的对话。劳伦·冈泰长期合作的编剧罗宾·坎皮略是他电影学院的老同学,两人的默契在于“都讨厌学院派的叙述机制”,剧本首先关注的是人物,人物成立之后就让它自由发展(非专业演员将真实身份和角色身份重合):“我的人物身上总充满各种矛盾,这可能会造成不连贯,但我并不惧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剧本成为更真实的载体。”
短短几年后,相似的课堂场景出现在另一部美国电影《超脱》中。如果把《超脱》和《墙壁之间》放置在一起,就会发现它们有着相似的处理方式,却又营造出迥异的观影体验。
两部电影都以男主角的脸部特写镜头开场。《超脱》让男主角正面朝向观众,之后,这一场景不明确的画面时不时会出现,男主角不断进行自我心理剖白;《墙壁之间》采用更接近纪录片镜头的视角,最初同样未展示男主角身处的空间,很快观众看到他将咖啡一饮而尽,起身离开,镜头远远跟在他身后,随他进入学校,迎接新学期的到来。《超脱》从男主角的视角进行叙述,多角度呈现这一人物,挖掘他的内心世界和家庭创伤,令观众深度参与主人公的痛苦、焦灼和矛盾。当男主角在黑板上写下“DOUBLE THINK”(双重思想),并解释“即使明知是谎言,我们也会去相信,这种例子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时,观众的共情被进一步激发、放大。《墙壁之间》则始终保持冷静、克制的旁观视角,并不试图挤入男主角的内心,甚至将其个人生活隐去,只留下作为教师这一身份的他。两部电影的结尾也有着相似的思路,都是空荡荡的教室。在《超脱》中,男主角面对一片狼藉的空教室,念出爱伦·坡小说《厄舍府的崩塌》中的句子:“我未曾目睹它过往的模样,但仅凭方才一瞥,某种难以忍受的阴郁便浸透了我的内心。……我的灵魂失语了,我的心在冷却、下沉,显出疲软的病态。”字字句句和一幅幅教室的细节影像相呼应。《墙壁之间》则不同,那是学期结束后空无一人的教室,所有人都已离开,与此同时,窗外老师和学生正其乐融融地踢球,欢呼声充满整个空教室,仿佛此前的争执和冲突都不复存在。留在观众心里的,是学生向老师提出的疑惑:“我什么都没学会。我不懂,不懂我们在做什么。”至此,导演不解读疑惑,不急于评判,不发出喟叹,也没有答案,他要的“真实”是对现实冷静的描述。
贴着人物进行拍摄,却又让观众无法完全了解人物的做法,我们在达内兄弟2019年的作品《年轻的阿迈德》中也可以看到,达内兄弟给出细致的解释:“他(男主角)不断地从摄像机镜头前逃脱,而摄像机则略微落后于他。他知道我们不知道的事情,所以我们在追赶他。……在某种意义上,演员的身体令相机跟随着他们所做的事情。我们试图拍摄当下,给观众一种临场感。”饰演阿迈德的小演员也是位非专业演员,拍摄前,导演和他进行了充分的排练,但达内兄弟更希望看到“不明确的紧张瞬间”,这些瞬间达成了某种溢出和超越。
九年之后,劳伦·冈泰带着电影《编剧工坊》再度来到戛纳,当年的中学教室变成假期举办的写作工作坊,当年的初中生经过九年,仿佛就长成了眼前这群青年人。劳伦·冈泰采用相似的工作方法,片中的学生是在法国拉西奥塔全城寻找到的年轻人,他们几乎没什么表演经验,拍摄前用三周时间进行排练,导演组从早到晚和演员待在一起。
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信仰的角色被导演拼在一起,几台摄影机摆在了桌边,记录下他们的状态:“我之所以偏向刻画群像,是因为他们已然构成一个微观世界。社会问题、政治问题,甚至包括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施与的暴力,这些只有在群体中才能展现。当然还有一些原因跟我本人的思考有关,每个个体都希望有一种归属感,但同时也存在个体融入集体的困难,我想同时表现这种对归属感的需求和获得归属感的困难。”
《编剧工坊》从前半段的纪实风格逐渐滑向后半段的悬疑氛围,一个性格暴躁、冲动的男孩将文字中的暴力想象转化成现实中的杀意。故事的背景城市拉西奥塔曾拥有造船业的辉煌,如今工业衰败,死气沉沉,生活在这里的年轻人缺乏工作机会,看不到任何未来,现实的灰暗和残酷让他们对成功阶级产生了复杂的情感,一方面希望成为他们,一方面又因希望破灭而心生仇恨:“我试图展示当代法国青年对于未来的迷茫,对多元社会的无所适从,与他们悲观的生活态度。因为这种态度才导致极右思潮能够被轻易地植入他们的思想。”
劳伦·冈泰发现了更糟的一点:没有人愿意倾听这些年轻人。
“你并不是真的想了解我们。”在《墙壁之间》中,当法文老师要求学生每人写一篇名为“我的自画像”的作文时,一个女孩神情冷漠地说道。在《编剧工坊》中,学生对前来教授写作的作家的诚意保持质疑。劳伦·冈泰借作家角色之口反思了创作者的意图:“每当我重读(自己的)小说时,就觉得完全是在利用他们(角色),借他们之口把我的话说出来,但我想塑造的是一个活生生的青少年。”所以,劳伦·冈泰选择了以纪录片的方式去制作故事片,他想成为一名聆听者,他对青年一代有着真切的关怀,希望他们有机会发出自己的声音,就像西恩·潘说的,《墙壁之间》是送给年轻人的礼物。
劳伦·冈泰曾在纪录片和虚构电影之间犹疑,最终他说服自己:“虚构有时比纪实更真实。在纪录片里,角色恰恰并不真诚,因为面对镜头时,人们会不自觉地选择他们想说的东西说。在虚构角色的‘保护’下,演员的表现反而更真实了。有了‘事不关己’这个借口时,人们才最诚实。”他倾向于处于聆听者的位置,就好似一次又一次的调查,通过一系列调查,劳伦·冈泰交出自己的观察,并一遍又一遍地试图回答“在这个世界中,我们的位置在哪里”,那也是他在自己第一部电影的结尾提出的问题。
相关推荐
《编剧工坊》
导演:劳伦·冈泰
编剧:罗宾·坎皮略 / 劳伦·冈泰
主演:玛琳娜·佛伊丝 / 马蒂厄·卢奇 / 弗洛里安·博让 / 多多·马斯塔
《超脱》
导演:托尼·凯耶
编剧:卡尔·隆德
主演:阿德里安·布罗迪 / 马西娅·盖伊·哈登 / 詹姆斯·肯恩 / 克里斯蒂娜·亨德里克斯
《年轻的阿迈德》
导演:让-皮埃尔·达内 / 吕克·达内
编剧:让-皮埃尔·达内 / 吕克·达内
主演:伊迪尔·本·阿迪
<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推荐内容 >
📎
● 本文发表于《萌芽》2024年7月刊。萌芽微信公众号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萌芽杂志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 责任编辑 / 杨鹏翔
📐 美术设计 / 龚文婕
萌芽小铺小程序现已上线
长按以下图片即可进入小程序
《萌芽》2024年10月刊已经上架
点击图片即刻加入购物车🛒
《萌芽》2024年全年刊物订阅中
👆🏻点击图片,即刻订阅👆🏻
MENGYA MAGAZINE
青春文学标杆
几代作家从这里起步
👆🏻长按二维码一键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