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答 | 杨菲



杨菲

“出门一步,即成/旅人”,与谢芜村的俳句这样描写季节转换时的感受。时值夏秋之交,你所在的城市的9月是什么样的呢?

翻了一下去年的相册,企图找出一点关于秋天的印象,结果全是食物的照片。所以比起记录景色,9月对我来说更像是食欲剧增的时期吧,天气即将或已经转冷的时候,身体就自然而然地想要储存热量。一提起秋天,会想到的食物就是炒栗子和烤红薯。还记得十八岁刚到上海来念书,就是因为看到了学校周围的烤红薯摊,心情才没有那么紧绷——国际大都市的人不也要吃烤红薯?现在城市趋同化更严重了,不同城市的不同季节更没分别了吧,还是我太迟钝了。

从1830年至1834年,普希金在波尔金诺的几个秋天都迎来了创作的大爆发,以至于“波尔金诺之秋”已成为文学丰收的代名词。你上一次“写到停不下来”是什么时候?

没有那样的时候,就我还“写到停不下来”?能够写完就很了不起了。听说创作最好能达到“心流”的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忘乎所以。可惜我一次也没有那样过,我写作时没有什么怪癖,怎样都能写,但有一点比较特殊,就是我基本不能在公共场合(例如咖啡馆)写作,因为我喜欢写上一两段,就站起来走来走去,精神非常涣散。能够写完的我真是厉害。

诗人特朗斯特罗姆右半身瘫痪后,一直坚持以左手写作和弹琴。他曾说:“写诗时,我感觉自己是一件幸运或难受的乐器,诗找到我,逼我展现它。”如果用一种事物来比喻写作时的自己,你会选择什么?

好同意乐器这个说法。我以前一直想的是自己是一件容器——有一个人或是什么生命体,碍于自己无法表达,就借由我的手把他/她/它想传达的记录下来。有这个想法是因为写作之外的我实在是太无趣了,我的世界观和写作这件事分裂出巨大的矛盾,但如果我就是一件工具的话,一切就解释得通了。

最近大大小小的演唱会层出不穷,有哪一场令你印象深刻或是你正在期待的吗?相关的新词“Con郁”被大家代指concert(演唱会)后的虚空感,你也有过类似体验吗?

我已经很久没有去看演唱会或是其他演出了,挪用以前的经验的话,好像也没有过。说到演唱会,不得不提陈慧琳的《最爱演唱会》,我看演出比较像歌里的状态:I long to see the boring band, because I'm your super fan。演唱会这样造梦的场合,对我来说只是现实生活的一个NPC事件,我是通过它在体验真实的人生,也就是说身边的人和事对我更重要,我就是这么无聊地活着的。

日剧《重启人生》里,麻美面临两个选择,一是投胎为危地马拉的食蚁兽,一是变回婴儿再活一遍。假如将这个问题抛给你,你会怎么选择?还想携带现有的记忆吗?

我是绝对的人类派,我觉得人类很有意思,也想继续当人。应该只有人类可以创造和使用文字这一抽象符号吧,如果我当不了人,那个利用我作为工具的生命体就没有办法传达自己的思想了,这样我会过意不去。

每个人的手机相册都是回忆的集合,可以从中挑选一张与我们分享你的记忆碎片吗?

原来翻相册的环节在这里。分享一张2017年拍的“美誉餐室”的照片,那是整个大学期间和毕业后的几年里,和朋友们经常去的茶餐厅。回想起那段不会想东想西、误以为人生正无穷无尽向自己展开的岁月,还以为所谓好日子就是天山电影院的重映港片,还有便利店里因为圣诞节推出的咖啡加姜饼人套餐。那个每次都要在猪排饭里淋上满满酱汁的女孩,今年10月就要办婚礼了,希望她永远幸福。

📎
● 本文为节选,发表于《萌芽》2023年9月刊。萌芽微信公众号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萌芽杂志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  责任编辑 / 杨鹏翔
📐  美术设计 / 龚文婕
 萌芽小铺小程序现已上线 
 长按以下图片即可进入小程序 


《萌芽》2023年12月刊已经上架
点击图片即刻加入购物车🛒

《萌芽》2024年全年刊物订阅中
👆🏻点击图片,即刻订阅👆🏻

MENGYA MAGAZINE

青春文学标杆
几代作家从这里起步

👆🏻长按二维码一键关注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