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相 #
老作家如常背着红色背包,走在舟山路上。他走进一间超市,兴味盎然地注视着热狗架;而后,他走进图书馆,在电影播放区坐了一会儿,又走出去。我亦步亦趋,跟着他走,直到某条小巷,他忽然回头,要我停下来,不能再跟他走了。我说:“再陪你一段。”他忽然说:“你还写小说吗?”我愧疚地回答:“在写论文。”他说:“写论文,就是写小说,都是为了‘传达出某种生活的真相’。”
从梦里醒来时,我全身是汗。那时,我正大病初愈,而老作家将在两个月后离世。
陈柏言
学写小说时,听老师们说“真实”,如获圣旨,打印机般复述记忆,写得费劲。后来好像明白,“真”是自己的真,跟别人没关系。一件事,心生境,境生万相,似乎怎么写都行。正是相,反是相,不正不反也是相,一样“真”,卦象般组合,所以无穷,不好学。再后来,开始自我安慰:不必追问,万相皆实相。生活也是这样,反转叠反转,谜团加谜团。不必追问,不必学会。正正反反,反反正正,开心就好。
牧棠
我想真相和人生的关系有点像是这样的。有位侦探被一桩凶杀案难倒了,现场确实留下了线索,但他绞尽脑汁也无法从中推理出破案的方向。某个傍晚,一只乌鸦从窗口飞进了侦探的事务所,停在一颗地球仪上。乌鸦对侦探说:“哎,你。”“什么事呢?”侦探一面抽着烟斗一面问乌鸦。乌鸦说:“也没什么事啦。只是想跟你说,那个案子,我知道凶手是谁哦,案发时我正好飞过那一带,碰巧全都看见了。”
“告诉我吧,”侦探用哑哑的声音问,“凶手是谁?”“不可能告诉你哦,”乌鸦说,“你有你作为侦探的责任,而我只是一只鸟啊。”它拍拍翅膀飞走了。从此侦探便时常出神凝望天空,四下寻找乌鸦的身影,仿佛凶手藏在云间。
包冠涵
朋友对香菜成瘾,非常不幸的是我极度仇恨香菜。真相也是一根香菜。它的出现意味着某种痛感,尖锐或迟钝。真的存在,意味着在这之前必然有假象被戳破,不是所有人都欢迎真相,也不是所有的真相都一样。
我对真相们最真诚的态度,就是在吃海底捞的时候勉强允许朋友把她的香菜涮在我的番茄锅里。毕竟这世界上只有一个真相,就是永远也不会有真相。
高瑞佳
我说,真相不是一个可以从哪里被发现、被捡起来的东西,也不能成为“是”字句里的表语,那样太不批判了太不文学了,显得我的存在很没有意义。你知道我的意义是什么吗?就是说一些类似于“真相是它不是的所有东西”“真相也不是拿来追求的而是拿来批驳的”的东西。妈妈说,嗯嗯,这是在干什么。我拿这个题目给她看:你对“真相”有什么可以说的吗?她是工科生,搞生物化学,我觉得她没什么要说的。但她很快就答,新陈代谢。我说什么意思,这是你给“真相是什么”的答案吗?她说,也不是,但就是新陈代谢。
陈晓宇
巧了,最近常和朋友聊起石黑一雄的《被掩埋的巨人》:是为了保持和平幸福的现状而选择遮盖与遗忘,还是冒着撕毁一切、重燃战火的风险揭露可怕残忍的真相?难解的道德悖论背后,是现实里真与善的裂痕。曾经我力求打破人类一切虚伪和假面,还原自己、他人和世界的真实面貌,可近两年却愈加体会到“伪善”的“伪”里边那个“克制”的本意,和“伪”在人世间无法否认的必要性。也许有些自欺与欺人是必要的,在万事万物都暧昧不清、充斥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和悲剧感的时代里,“自欺欺人”也可以代表某种谨慎、清醒、自主选择的喜剧意识——一种虽然站不上正义的道德高地,也无法被历史歌颂,却隐含着悲悯与善意的徒劳的自嘲。
羽象
📎
● 本文为节选,发表于《萌芽》2024年1月刊。萌芽微信公众号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萌芽杂志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 责任编辑 / 杨鹏翔
📐 美术设计 / 龚文婕
萌芽小铺小程序现已上线
长按以下图片即可进入小程序
《萌芽》2024年4月刊已经上架
点击图片即刻加入购物车🛒
《萌芽》2024年全年刊物订阅中
👆🏻点击图片,即刻订阅👆🏻
MENGYA MAGAZINE
青春文学标杆
几代作家从这里起步
👆🏻长按二维码一键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