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
英国桂冠诗人卡罗尔·安·达菲这样写《越冬》:“你来了又去。你的脚印在雪地上像一封情书。”关于情书,你能想到的最温暖的回忆是什么?
我有一个散步的目的地,占地很大。在没有灯光照明的某个位置上,能望见不远处的人造小丘,以及小丘边路灯下的一张长椅。我总在散步中途在那个位置上停留一会儿,眺望那个景致:上方是夜空,或有月明,或有星疏,或有云飞;中间是永远沉浸在暖黄色调里的绿草和长椅,长椅上永远没有人;下方是渐变的灰黑,渐渐过渡到我所在的黑暗里。那可真像一个“目的地”,永远到不了的那种。
我每次去都会拍一张照片,每次都觉得那画面像张古典的明信片。后来有一天,有个从没见过的网友刚好在那个时间点给我发来一段留言——他一直把我当树洞。作为回复,我把照片发给他。后来每次去,我都会发一张当天的场景给他看,同一个地点,同一些景物。再后来有一天,他发来一张移轴感很强的照片,我能看清的焦点只是黄色光影中的木纹。
我过了很久才明白,他走进了那张明信片,坐在那张长椅里拍了一个微距视角。
我们好像总是一个人去散步,去拍照,去告诉对方:我们总在时空中交错而过。那些明信片并没有确切的收信人。
已在微距的目的地仍无人占领。
如果可以合法出租自己一天,你打算怎样撰写广告语?
承接批评、挑刺、痛骂业务。
口头表达能力佳。
主打夜晚时段。
绝不说好话,绝不说废话,字字戳心,句句针砭,视角刁钻,修辞可华丽可朴实,保证说出当事人绝对看不出的问题所在。适合自大狂、躺平族、忍气吞声者等人群,可根据客户要求定制场景。
同时承接代骂业务,为优雅、有身份、有苦说不出的各类人群发声,隐匿发件人信息,保全面子。
明码标价,计时制,骂一天算一天,骂一分钟算一分钟。
价格自高到低可选真人出面、数字语音、AI假人三种服务形式。
预约制。按照约定时间发货。服务完成即结算,不退不换,不承担后果。
日剧《重版出来!》里,“做出能再版的作品”是主人公一切奋斗之所向。在你的阅读经验中,有哪一本未能再版的图书让你着实感到遗憾?你会如何将它推荐给其他读者?
我印象中,有两种书在争取再版时会有困难。一是翻译作品,版权到期后,如果出版方不再续费,就等于自动下架了,所以我们有数不胜数的翻译作品就这样绝版了,比如我在十多年前翻译的《猎魂者》。再次想起它,是因为王安忆老师的《剑桥的星空》再版了(恭喜!),其中第一篇就是王老师当年看完《猎魂者》后写的超自然现象主题的阅读笔记,打通了欧美20世纪初的人文静脉——毕竟这始终都不是主动脉式的议题。想起把书送给她的那天,颇为感慨,幸好,当时我们能有机会围绕一本名不见经传的历史非虚构小书,聊一聊作家们、心理学家们、艺术家们对灵魂的兴趣。
二就是原创作品。在销量为王的时代里,小众作品的面世本身就很难,要重版再出,就更难了。祝我们今年好运!
马勒的诀别之作《第九交响曲》预告了死亡的到访,很多听众在开篇几个小节感受到了心律不齐的体验。有没有哪一段音乐曾让你获得与艺术家生命体验的共振?
我在一篇小说里写到了维瓦尔第的《四季》,尤其是《冬》。那源于某一年冬天,在散步中想起某个人时,刚好耳机在放这段,我真的感到脑体、心跳突然和这些音符发生了共振,就像是呼吸、颤动都能踩在同一个重音上,尤其当小提琴出现,在高音和低音区快速行进的时候,音乐渐强,是风和寒冷在推进、蔓延,也是对那个人的思念、怀疑、渴望的不断封冻和裂开。
后来,我听到这段音乐就会想起那个人。
后来,我把四个乐章反复听了很多遍,发现最有共鸣的是《夏》和《冬》,很难描述的是对《春》的无感。也许《春》还在等待某个人的出现。
任意选择进入一部小说或电影与主角共度一天,你会选择谁?打算怎样安排这一天?
最近因为《厄舍府的崩塌》,我把迈克·弗拉纳根的《鬼入侵》《鬼庄园》又看了一遍,可能是因为在阅读匈牙利、克罗地亚、波兰等地的严肃文学作品的间隙看这样和小说搭点边又有彻底不同的视听感受的恐怖影视特别解压——情感的走向顺畅又单纯,不需要配备政治正确意识或复杂史实储备。
其中《鬼入侵》特别有意思的一点是:和以往的鬼片不一样,人不需要把鬼消灭,而是可以和这个“他世界”同存,甚至可以指望它延续这辈子的爱,或怨。有一句台词很打动我,意思是——鬼是愧疚,是遗憾,但也可以是个wish(愿望),正如婚姻也可以是一个wish。
如果是最近,我可能会选择进入那个鬼世界,和那个有超能力的西奥姐姐共度一天,她可以通过触摸解读人、物的情感和状况,我想和她去摸摸各式各样的鬼……
又吉直树的《东京百景》被称为“写给东京的一封情书,但永远得不到它的回眸”。如果也请你为自己所在的城市速写出百景,第一幅画面是什么样的?
见第一个问题里的那张明信片:一个没有人影,但处处充满人类痕迹的空镜。夜景。看不出任何地标建筑物——因为对寄件人和收信人来说,那个无名之地就是目的地。
最近突然想念的食物是什么?上一次与它有关的故事发生在何时?
妈妈包的饺子。已经记不清最后一次吃到妈妈包的饺子是什么时候了,应该是读大学的时候。妈妈负责用热水和冷水和面,指尖一碰就知道面醒得如何了,甚至以此微调馅料的干湿度——用油和水。我家常做的是芹菜猪肉馅、白菜猪肉馅,也会有韭菜鸡蛋馅。爸爸负责擀饺子皮,边缘带着弧线,一张一张向我们飞过来,我们可以同步包完,非常快,馅料和面皮也能在最后阶段谐调均匀,不会剩下太多,所谓技巧不过是有些包得特别大,有些特别小。我家做的是蒸饺和煎饺,从来不水煮。从来没有散开的次品。父母去世后,我吃各种店里的饺子都觉得哪里不对,干湿、咸淡、长相、馅料、面皮……各种不对。疫情期间在家每天做饭时,想起妈妈的饺子,哭了一次。
📎
● 本文为节选,发表于《萌芽》2024年3月刊。萌芽微信公众号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萌芽杂志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 责任编辑 / 杨鹏翔
📐 美术设计 / 龚文婕
萌芽小铺小程序现已上线
长按以下图片即可进入小程序
《萌芽》2024年6月刊已经上架
点击图片即刻加入购物车🛒
《萌芽》2024年全年刊物订阅中
👆🏻点击图片,即刻订阅👆🏻
MENGYA MAGAZINE
青春文学标杆
几代作家从这里起步
👆🏻长按二维码一键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