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试读 | 成为平均体(四)






EDITOR'S 
NOTE
若以“理性”来审视,许多经典的文艺作品,诸如《七武士》《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水浒传》《史记》,所刻画的人物似乎有着不可理喻的行事逻辑,这些作品究竟具备怎样的价值?我们又为何越来越难以摆脱模板化的认知方式,拥有理解“另一种人生”的能力?
…………
马赛克:
第三问其实是一连串疑问的组合,源自那部总被人捧上天,却枯燥、冗长、狗血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其中最为核心的两个疑点是:作为男主的偶像,哈尼明知道一个人去找无底线的仇家凶多吉少,尤其是那小身板看着就不会打,为啥还是要去送人头?全片最后的高潮戏里,男主明明号称爱女主,为何突然又一刀把人家给捅了?如果说是因为她和自己的朋友走得太近,由爱生恨,怎么又紧紧将她拥在怀中想要将她重新唤醒,是不是激情犯罪后又害怕了?
不过总体来说,如果能把这“三大问”解释清楚,你再想融入社会的企图是不是就比较难实现了?除这些之外,还有哪些令你特别意外的灵魂拷问吗?以前我总是推荐尤其是男同学一定要看看《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和《七武士》,毕竟只有当你终于意识到自己为何终将“失败”,以及“赢家”是谁的时候,才会有一夕长大的感觉,并且这种失望带来的不是消沉,真正的力量反而需要这样的废墟来作为土壤。出于与时俱进的考量,如今也有能够起到类似作用的作品可以推荐给大家吗?
齐鸣宇:
说实话,我对哈尼这个形象确实也是有过几分疑惑的。尤其是哈尼在仅有的两次肢体冲突中都表现得毫无打架技巧,耳光也扇得绵软无力,看上去还不如“小猫王”能打,让我不得不怀疑这是杨德昌的一个失误。暂且不论哈尼是“小公园帮”的老大,之前他可是因为杀了“眷村帮”的前老大红毛才潜逃到台南,仅从哈尼的表现来看我实在无法想象红毛是怎么被他杀死的。当我们知道了哈尼的结局之后,他绝世高手般的出场方式和不怒自威的海军服简直成了反讽,好像租了一盘经典邵氏功夫电影录像带,打开一看却是卢正雨的《绝世高手》。至于哈尼孤身一人与山东谈判的选择倒并不怎么让我意外,从他唠唠叨叨自己在台南一天看几十本“武侠小说”的剧情就可以看出他对所谓的江湖道义深信不疑,而他也像《战争与和平》里的“老包”一样,独自去堵拿破仑,最终的惨遭不测几乎是顺理成章。
相比于高开低走的哈尼,主人公小四却让我有很多代入感。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多少也都经历过类似的挫折与美好的幻灭,只不过我们不会极端到要去杀人,当然这也可能是因为我们从未拥有过小四曾短暂拥有过的灿烂夏日。如果要推荐一部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有着类似作用但又更与时俱进的作品,我大概会选择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电影里的主人公比利也经历了失败,甚至他的故事就是从失败开始的。不同于小四的是,比利找到了生活中比自己更重要的一些事情,尽管他依旧会遭遇失败,但是起码知道了自己在做什么,又是为什么才会选择这样做,这对常常陷入迷惘的我们或许更具启发意义。
杨兆丰:
之前在散文《荒诞派》里,我提到一位曾经当过学校诗社社长的好友毽子,他在饱受校园名利场的摧残后,迷恋上了《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这部电影,一度很热衷于跟我畅谈其中的细节,进而大谈“社会失范”的原因和后果。但令毽子十分不快的一个现象是,那些诗社里令他极度反感的、在名利场中游刃有余的前辈诗人们,似乎也对这部电影颇有心得。毽子曾经问我:“你觉得他们会把自己代入到哪个角色里?”我几乎是脱口而出:“现在的问题是,诗社里的所有男性都觉得自己是哈尼,我估计,你也会更倾向于代入到哈尼这个角色里吧。”毽子对此表示认可。在电影里,哈尼这个角色几乎是完美的,英俊柔美的外形,披着与众不同的制服,在他尊者般的气场里包含着一颗宠辱不惊的侠士之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哈尼是整部电影里唯一一个有能力出离于这个世界整体氛围的人,也因此最不像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
我看到或听到过不少对这个人物的看法和评价,有夸他(的扮演者)太帅的,有说他太傻的,有“以为他是个王者,结果是个青铜,帅不过三秒”的,有为他可惜的,还有学妹变成了哈尼的迷妹,用她认为最美好的男性品质——“少年感”来形容哈尼。我想,“少年感”这个词未免不太准确,哈尼绝非什么少不更事、一意孤行的天真浪漫的黑帮小王子,他的经验其实是很丰富的,他对世界的理解、对每个人的辨识也比帮派里的其他人都要更清晰透彻。然而他又足够年轻,足够勇敢,不仅相信这个世界无法改变自己,还坚信以自己的力量就能嘲弄并改变这个世界。想来,正是哈尼的这种人格和信念促成了他的死亡。而影片男主角在最后动手前的告白宣言“现在我就是哈尼”,又让我们看到哈尼狷介轻狂的精神世界在传承给还没有能力将其彻底消化的男主后,反而让男主更加无法理解女主和自己的处境,进而促成了最后悲剧的爆发。《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的哈尼和男主身上不只有《战争与和平》里的英雄主义气质,还包含着一种《复活》里聂赫留朵夫式的对弱者的一厢情愿的救赎感。但男主捅向女主的那把日本匕首,却又在反讽和瓦解着这种托尔斯泰式的对人性的光辉力量的美化行为。
ℹ️ 注:以上言论皆为嘉宾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刊意见。
📎
● 本文为节选,发表于《萌芽》2022年4月刊。萌芽微信公众号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萌芽杂志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  责任编辑 / 杨鹏翔
📐  美术设计 / 黎稷欣
🎨  插      图 / 龚文婕
 萌芽小铺小程序现已上线 
 长按以下图片即可进入小程序 

购买《萌芽》直通车 🛒
点击图片即刻购买 👇🏻

《萌芽》2022年4月刊

《萌芽》2022年全年刊物

MENGYA MAGAZINE

青春文学标杆
几代作家从这里起步

👆🏻长按二维码一键关注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