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试读 | 编剧的叹息(三)






EDITOR'S 
NOTE
无论是“三分钟看一部电影”的电影解说,还是原创的“小剧场”,短视频都越来越多地成为人们消磨时间的选择,这促使传统的影视产业发生了哪些转变?当短视频也集齐了剧本、剪辑、表演、创意、节奏等要素,是否还存在一种特有的“电影语言”,是只属于电影这种艺术形式的魔法?网剧和“网大”在制作思路上,又与电影有哪些根本性的不同呢?
链接
新刊试读 | 编剧的叹息(一)
新刊试读 | 编剧的叹息(二)
马赛克:
去年恰逢《甄嬛传》播出十周年,各路大号小号都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来纪念这部在弹幕时代依旧屹立不倒的经典之作。参考现在的各路大IP大制作,你也能借这部剧,以及你心目中的其他杰作,对照盘点分析下彼此间的一些根本性不同与一路走来的重要拐点吗?有意思的是,我们现在反复在提的文化输出,真正能让外国友人看得欲罢不能、纷纷上线认真研讨剧情的,还是这些当年都还不太有这个意识的“老剧”?据报道,《媳妇的美好时代》甚至都一度成为了风靡非洲的热播剧,从这些案例中也能找到些什么走向国际的流量密码吗?尤其是,“迷雾剧场”在短暂的亮眼表现之后口碑即刻崩塌的情况是不是也提醒着我们,影视剧注水固然不可取,但也不是说缩短了篇幅就自然加快了节奏、提升了质量?《甄嬛传》被“网飞”缩成了6个90分钟的精编版,结果让需要借助字幕观剧、许多俚语典故都还得查资料的外国网友们都觉得大大地不过瘾,四处寻觅着能够帮他们搞到完整版的中国铁哥们。而“宫斗”和“言情”两大核心似乎能够毫无文化障碍地进行传播、引发共情,除了中华文明本身的魅力以及剧组的实力、态度之外,也有一些更深层次的因素吗?
特别是除了直接引进还有翻拍,像是《太子妃升职记》被翻拍成了韩剧《哲仁王后》,《微微一笑很倾城》也被翻拍成了日剧《灰姑娘上线啦!》,以我们的角度来看,它们具备的另一个共同特征,是不是评论区和讨论帖似乎比剧作本身更好看?当你身边的“甄学家”们都开始习惯在日常生活里用剧中的台词互动,其中有才华的那些更是在网站上剪辑出了各式精彩纷呈的二次创作时,你就知道在看似长年受捧的表面之下,观看者的视点和逻辑实则已经有了颠覆性的变化?比如在抖音上,留下“千古名句”的华妃就拥有许多自己的小辑,如今的观众对她的喜爱,好像也是完全可以脱离原来的文本与框架的。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所谓的经典剧作,也更像是承担着一个提供素材、激发创作的数据库的功能,一如1994年版《三国演义》,它们的生命力,完全有赖于与当下能够结合到的程度?怀旧谦卑的从业者一旦误以为某些做法仍旧行得通,可能反而会是最最危险的事情?
马广:
现在回头看,简单地做一个总结,国内影视业过去的十年可以称为大IP改编的十年。网络文学在经过了若干年的蓬勃发展之后,既积累了大量的受众,又赶上了热钱涌入影视业的大潮,于是乎IP的概念被炒上了天,各大文学网站的热门网文瞬间成为了影视圈最受追捧的内容,随随便便就可以卖出天价。而在所有改编为影视剧的作品中,《甄嬛传》和《琅琊榜》无疑是两座难以逾越的高峰。虽然都是古装剧,但在留洋之路上,《甄嬛传》明显比《琅琊榜》更为成功,部分原因可能是女性宫斗与男性权谋相比,明显前者更浅显易懂,也更热闹(在国内《琅琊榜》也是逐渐才火起来的)。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大街上两个女人吵架总会比两个男人下象棋更容易吸引群众围观。而对于看惯了《权力的游戏》这类男性古装奇幻剧的外国观众来说,《琅琊榜》的口味实在是过于清淡了。
另一方面,纵观所有文化输出成功的剧集,无论是《甄嬛传》,还是《媳妇的美好时代》,无一例外都是“大女主”的戏。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电视剧的受众多是女性,另一方面则是女性表情和服装的丰富性,在美化画面的同时,也减弱了语言不通带来的隔阂。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之前看到一篇文章研究韩剧在国外大受欢迎的原因,其中一个理由就是,韩国人说话时表情特别丰富,只是看着他们在屏幕上挤眉弄眼地做表情,即使听不懂对白,也可以笑上一整天。通过韩国的经验,我们也很容易会发现,文化输出的密码,其实还是那句老话: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就像没有一部韩剧是不吃泡面的,也没有一部日剧里面的人物不在下班后去小酒馆喝酒。但无论多么经典的剧目,在当今这个短视频流行的时代,最终都会沦落为鬼畜剪辑的素材。然而,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种传承,就像在流行看书的时代,在读者中广为流传的也总是那些名言警句。提到《围城》,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那句:“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而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和提到《甄嬛传》,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贱人就是矫情”,逻辑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不过,过去是文字,而现在是动态的画面。当这个画面变成微信表情,成为人们日常社交的一部分,便可以被视为已经脱离了母体,变成了独立的信息符号。如果这时候还有人想从中寻找到回归经典、再创经典的路径,那便无异于缘木求鱼了。
林出新:
可能在弹幕时代,衡量一部作品是否“屹立不倒”的指标也变成了二创数量及播放量。我们还是横向对比一下《蜘蛛侠》,同一个故事拍了三代,初代托比·马奎尔版本的二创量远高于后两代,同时诞生了诸多“梗图”和“名场面”,这肯定不能单纯归功于“先来后到”。在后续翻拍中,尽管特效越来越精致,战斗服越来越时髦,却很少再有像“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这样让人印象深刻的台词。借着这次讨论我看了一些老类型片,第一感觉是非常“古典”,导演、编剧仍然是在试图用“陈旧”的工具调动观众的情绪,和现在“聪明”的好莱坞电影形成了鲜明对比。让人惊讶的是,很多在现在看来堪称神作的电影,在当时却遭到影评人口诛笔伐,理由通常是不够深刻,这不得不让人感叹身在福中不知福。而如果我们反过来,用现在观众习惯的方式去对比新老电影,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说出很多理论,但单看弹幕,你可以看到新电影这里玩“梗”居多,而老电影那边则还是在认真讨论情节,对剧情的沉浸感也显然不同。
“脱离于原来的文本与框架”还能够保持生命力,其实恰恰说明了原作的后劲,或者至少是曾经真实地触动到了观众——烂到出奇然后变成“梗图”的毕竟是少数。这也许正应了安东尼奥尼所说的:“电影是关于角色的,是关于他们内心的变化。他们在电影里所经历的只不过是一些‘碰巧发生’的事情。电影有开始和结束,这些东西不会。”活生生的人物才是经典剧作让人念念不忘的秘密,这似乎也有点“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思了。
ℹ️ 注:以上言论皆为嘉宾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刊意见。
📎
● 本文为节选,发表于《萌芽》2022年7月刊。萌芽微信公众号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萌芽杂志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者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
责任编辑
/ 杨鹏翔
📐
美术设计
/ 黎稷欣
🎨
插      图
/ 龚文婕
 萌芽小铺小程序现已上线 
 长按以下图片即可进入小程序 

购买《萌芽》直通车 🛒
点击图片即刻购买 👇🏻

《萌芽》2022年7月刊

《萌芽》2022年全年刊物

MENGYA MAGAZINE

青春文学标杆
几代作家从这里起步

👆🏻长按二维码一键关注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