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试读 | 看不见的城市与数字迁徙者(四)






EDITOR'S 
NOTE
在虚拟世界中,我们挑选角色,为其取名、选择标签,并乐此不疲地将角色的各个属性数据化,这是对自我的重塑还是消解?在积累了海量数据的情况下,技术和算法似乎在预测人们的喜好和行为上取得了巨大突破,这是否可以帮助我们增进对彼此的了解,更顺畅地沟通交流?
链接
新刊试读 | 看不见的城市与数字迁徙者(一)
新刊试读 | 看不见的城市与数字迁徙者(二)
新刊试读 | 看不见的城市与数字迁徙者(三)
…………
马赛克:
关于在虚拟世界中完成自我构建的问题,其实也分为技术能做到怎样的程度,以及“玩家”希望投射出怎样的理想自我两个层面。正如在《头号玩家》的世界里,询问对方真名是种不文明行为,而若是我们回顾下上网和玩游戏的经历也可以发现,哪怕在聊天室与初代网游风靡的那些年,取一个寄托着自身内心深处最隐秘欲望又卓尔不群的好名字也无疑算得上是头等大事?后来很多游戏公会还会引经据典地调用某部古籍里的一组相关名词来要求旗下成员择一更换以形成团队凝聚力,相比起现实中给九个孩子取名,最大的不同是否正在于可尝试的范围一下子大了不少?毕竟再怎样狂野不羁的黑道世家,也很少有完全不考虑“梓豪”“梓轩”“芷晴”“芊妤”,而是拿《山海经》里怪物的名字来命名下一代,并参照设定来指导其性格养成的情况?曾经也用过、见过什么特别羞耻但确实让人眼前一亮的名号吗?叫“十七岁的夏天”的话,可能在“元宇宙大富翁”里走到别人的地盘上时也要比“琉璃娃娃”或者“封心锁爱”更能得到点优待?反向来看,既然这是一种理想自我的投射,一方面其他人在并不了解你的情况下,自然首先只能通过这个命名来确立初步印象;另一方面对你自己而言,一旦入戏太深,也确实会像少年时看完《星球大战》就想买把光剑去维护正义一样,所扮演的“角色”同样多少会反过来影响到你在现实中的言行,使你幻想着哪天也可以用原力给同桌表演一下隔空取物?
梁小雨:
名字总是寄托着期待。网名和真名之间最大的区别其实在于,“我”的身上到底承载了谁的期待?前者的期待属于我本人,后者的期待属于父母长辈。小学的时候班上有个个子很高的男同学姓郑,他爸妈从外地来,在市内的批发市场租了个档口做服装,给他起名叫郑钱震。可以想见的是,这个名字使他备受欺凌,而欺负他的人也不只是同学,还包括班主任老师——因为他成绩还不好。老师会冷笑着说他爸妈既然一心做生意不管孩子,不如早早让他退学也去学挣钱。除了责备他的父母在起名这件事上没有什么天赋之外,也不难看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人人都认可的“美好品德”。如果他叫郑板桥,是不是老师就能对他更有耐心一点呢?所以自己用心藏在昵称里的美好寓意在别人眼里很容易散发出另一种风味,假使今天遇见一位名叫“苍松菡萏2022”的网友,或许他想呈现的是其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但我的第一反应更可能是先喊一句“叔叔好”或“阿姨好”……
我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也被要求取花名。很多人听到这个会很兴奋,觉得终于可以有一个非常个性的名字了,但是我的第一反应是那就取小名吧。我是非常恐惧表达自我的人,很多人期待着别人的挖掘和理解,可我不喜欢。拉片单拉书单这些行为在我看来都像是有精神露阴癖……给自己起一个全新的昵称也一样。后来因为系统重名所以起小名失败了,我选了一个比较简单且无意义的数字组合。可能像我这样自我封闭的人,进入元宇宙重新注册身份时,也会使用和微信ID一样的英文字符和下划线组合。再往前推的话,七八岁的时候刚学会用QQ时,我倒也用过什么“公主”“仙女”当昵称,都已经算是不堪回首的记忆了……世纪初《流星花园》爆火,很多人私下都会传什么“拿到了周渝民/言承旭的QQ号”,如果你真的有兴趣搜一下,就会发现原来周渝民们的网名也稀奇古怪,大致是拼音和片假名混合,再加几个很复杂的繁体字那样……想来顶着这样的名字跑到元宇宙的话,大概率会被当成病毒或者bug直接抹杀吧。
杨兆丰:
这几年,像是“封心锁爱”“爷傲、奈我何”这样有年代感的名字已经不多见了,由各种字体结合而成的颇有设计感的火星文,也已成了时代的眼泪。有时候真的在网络步行街中看到一个这样的ID,都会怀疑对方是不是从十五年前穿越过来的。最近和哥们一起打游戏的时候,确实撞见过一些ID,让我们在对局结束很久之后,仍然会时时想起。比如“雅利安超人”,看似荒诞不经,背后其实有着让人细思恐极的历史典故;而“多捞A梦”将游戏圈的吐槽老梗与动漫角色融为一体,令人忍俊不禁。
怎么取网名这件事,可以说是一种新时代的社会文化了。听说不少国外网友会在主流社交平台上用自己的真名做网名,他们就不太理解中国网友为什么不在微信昵称中使用真名——他们要是看到我们的微博昵称,估计就更开眼界了。以微信为例,昵称和性别、爱好、职业、年龄、地域等因素紧密相关,你甚至可以通过一个人的昵称来反向推导出他的一些信息。就拿我们教师群体来举例,虽然不同地区的教育环境截然不同,但专属于中小学老师的气味却几乎是全国统一的。四十岁以上的文科类中学教师群体中,至少可以集结出一个上万人的“草木家族”,包含着“白桦林”“潇湘竹”“萍”“芳君”“四叶草”“七叶荷”等成员。既然有“草木家族”,自然也有“动物家族”,比如“狂奔的蜗牛”“大黑牛”“无尾熊”。在《两地书》中,鲁迅称许广平为“小刺猬”,自称为“小白象”,想来也应该是“动物家族”里的中坚成员。鲁迅要是有网名,可能会是“🐘”。至于那些老文青教师,动物和植物大约满足不了他们的审美追求,所以他们组成了“国风家族”,以“春江花月”“烟火清欢”或是语文老师也不一定念得出来的“卮言”“窅冥”“朝暾夕月”等名号笑傲江湖,在网络世界中非常耀眼。不过,随着新生代教师的入职,由可爱的青年女教师组成的“萌萌哒家族”有些势不可挡,其成员名多为意义不明的叠词,如“饭饭”“默默”“呱呱”“润润”“汤汤”“mumu”等,迅速占领了校园网络昵称界的半壁江山。至于一些校领导、校办和不参与教学的教务行政人员,则最容易组成“奋斗家族”,大家直抒胸臆,把“努力ing”“梦想 汗水 坚持”“奔跑吧”“崛起”等字眼写到自己脸上,督促全校师生奋斗。当然,和那种通过网名来投射出理想自我的思维定势不同,有时候,那些看起来非常热血的头像和昵称,就像是最容易喊的口号一样,反而会成为一些终日摸鱼者的保护伞。毕竟网络时代,人们往往凭借着昵称这样任人粉饰的符号,就自认为了解了一个人。
ℹ️ 注:以上言论皆为嘉宾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刊意见。
📎
● 本文为节选,刊于2022年《萌芽》12月刊。萌芽微信公众号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萌芽杂志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者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
责任编辑
/  杨鹏翔
📐
美术设计
/  黎稷欣
🎨
插      图
/  龚文婕
 萌芽小铺小程序现已上线 
 长按以下图片即可进入小程序 

购买《萌芽》直通车 🛒
点击图片即刻购买 👇🏻

《萌芽》2022年12月刊

《萌芽》2023年全年刊物

MENGYA MAGAZINE

青春文学标杆
几代作家从这里起步

👆🏻长按二维码一键关注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