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试读 | 得体比简单的真实更重要 (上)


 编者按 
创意写作的教学大处关注故事和理念,小处注重语言的逻辑与精确,通过对经典文本的解剖和对学生作品的讨论来激活学生们的生活经验。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副院长项静老师畅谈创意写作教学,并针对当下青年创作的常见误区,分享文学写作的经验和心得。

项静x《萌芽》
项静
1981年生,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副院长、中文系副教授,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曾获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著有评论集《肚腹中的旅行者》《我们这个时代的表情》,小说集《集散地》《清歌》。文章散见于《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南方文坛》《当代作家评论》等刊物。
我们可能无法做到简洁诗意,
但可以做到紧实,
语言是围绕秘密站成一圈跳舞的,
我们所要认真表达的东西
是那个牵引语言的核心,
一定有反复、加重、停顿。
…………
《萌芽》:在您看来,考虑到可操作性的话,在创意写作的教学中,可以重点关注哪些基本的技艺和方法呢?
项静:从大的着眼点看,是故事和理念。伟大的作品都是很难用一句话概括的,但它们又基本上都有一个核心的点。创意写作教学中一定会有大量的名作解读,既是把一些作品读得更加丰富,同时也是读得抽象一点,概括或者摘取一个故事框架,正如福克纳的《八月之光》与返乡,卡尔维诺的《树上的男爵》与想象另一种国度和生活,余华的《活着》与一个人的遭遇,苏童的《妻妾成群》与一个新女性走进传统封建家庭的障碍赛……有了这种基本的故事框架,故事的后续便能够合理地展开,这是为了寻求故事的建造能力和人物的设定能力。
《萌芽》:以语言为例,李敬泽老师提出,老师无法改变学生语言的风格,但是可以帮助学生完善语言上的逻辑,尤其是在叙事作品的创作中。在您看来“语言上的逻辑”指的是什么?您可以举例谈谈吗?学生们在这方面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在教学中您是怎样引导学生体悟和改进这一点的呢?
项静:我个人比较看重语言的黏着性,我们可能无法做到简洁诗意,但可以做到紧实,语言是围绕秘密站成一圈跳舞的,我们所要认真表达的东西是那个牵引语言的核心,一定有反复、加重、停顿。一部成熟的作品不会像河流一样直奔大江大河而去,学生习作中常见的语言就是快速地解开秘密,三步并作两步走向结局。所有作品都是人工制造物,一定是经过凝练和选择的,包括语言的选择,选择用何种密度的语言、怎样的秩序去包覆你所要表达的东西,都是需要经过考虑的。课程主要是通过修改作品的方式进行:首先把作品分成几个意义层,以分层的方式推进故事和逻辑,把每一个层次都先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一个工具层次,尽量以螺旋的方式去完善它;其次希望他们通过反复修改和删除去衡量每一个句子的必要性。
《萌芽》:除了逻辑,精确也是文学语言所追求的很重要的方面,这关乎文学最根本的任务,在此基础上,才能够进一步去谈寓意、风格等。您在课上分析文学作品时,是如何引导学生体会其在语言上的精确性的呢?或者说,不够精确的语言可能会有哪些常见的表现?是否同样可以举例谈谈?这方面有什么推荐的作品吗?
项静:在我个人看来,语言的逻辑首先需要准确、有秩序。当我们叙述故事,描写场景、人物的时候,不能太随意,它们是在作者内心秩序的引导下进行的,不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我们看汪曾祺的作品,会发现他小说中的任何一个句子几乎都不可以删掉,这就是因为他的句子不是随意给出的,而是具备内在的秩序和关联的。汪曾祺《受戒》开头有一句话交代明海的人生:“就像有的地方出劁猪的,有的地方出织席子的,有的地方出箍桶的,有的地方出弹棉花的,有的地方出画匠,有的地方出婊子,他的家乡出和尚。”这可以看作这部作品的统领性句子,准确地提示了作品的基调和人物世界的世俗色彩,作品其后对荸荠庵内和尚们生活习性的介绍就是按章办事,没有突兀感,更显得有活色。
《萌芽》:在这次讲座上您也指出,创意写作最强的生产力可能在于修改。我们在编辑工作中也确信,尤其对于青年写作者来说,某种意义上,修改才是文学创作的真正开始,许多作品都是经由作者与编辑多次讨论、反复修改而完成的。而在我们每年的“两岸文学营”中,盲评会始终是最核心的保留节目,我们也总是会津津乐道于当所有导师、营员都进入状态后,那种认真激烈的讨论如何让每个人都感到受益匪浅。这里也想请您分享一下,在华东师大创意写作专业的盲评会上,有没有令您印象深刻的师生互动 / 同学互评经历?一些初稿是经历了怎样的讨论、修改和打磨,而最终成为一篇不错的作品的呢?
项静:我们的盲评会的内容主要是导师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目前还没有学生参与进来,这一环节日后应该会加入我们的盲评会。现在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作品讨论,比如科幻小说,学生比较喜欢写科幻作品,同时很多学生也会质疑这类写作的合法性,比如一些作者没有相关的科学知识,仅仅依靠初步的人道主义思路,探讨机器不具备人性、机器和人工能不能解决情感问题等话题,这样算不算科幻作品,抑或仅仅是臆想中的科幻作品。近期印象比较深的,是2020级水笑莹的盲评会作品《百年好合》,参加评审会的老师们大都认为这是一部进展太慢的作品,尤其是开头部分,很多老师可能一看开头就失去了阅读的兴趣。小说写一个冥婚的故事,需要交代两个冥婚对象的“相遇”,开篇是从两个人生活的世界各自出发,难免要有很多故事前情的交代。最后给予她的意见是直接进入两个人物的“相遇”,减少人物内心世界的活动和开头大段的环境描写,后续修改后,故事直接从医院护工的日常生活开始,我感觉比较合理,也有了阅读快感。
《萌芽》:华东师大举办过多次网络文学新人大赛,对网络文学非常重视。不同类型的文学遵循着不同的创作逻辑,在您看来,网络文学和纯文学的这种根本性差异,是否会让现在的同学混淆?例如在这次讲座上,就有学生提出疑问,表示相比纯文学,网络文学更能即时地呼应社会的变化和读者的喜好,所以网络文学有更强的生命力,在今后将具有更高的价值。您对此怎么看?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您觉得比起早期阶段,如今的网络文学有哪些新的、积极的变化?
项静:我个人蛮喜欢网络文学作品的,在有限的时间里也会去关注一些网络文学作品,比如《大江大河》《大国重工》《山河令》《庆余年》《金陵春》等。创作这种作品的难度其实不比纯文学低,对过去时代器物、制度的研究,语调的把握,涉及穿越的同时还加诸今天的时代气息和认知,构造世界观,创建合适的人物,都是非常考验作家能力的。网络文学跟纯文学对我来讲,没有太大区别。这两种媒介上的文学都可以分成好的文学和差的文学,那种给你带来刺激和新鲜感的写法,代表了写作者认知的世界观、新颖的思路和故事,不会因为媒介产生差异。网络文学尤其需要概念和结构,庞大的篇幅不可能允许一直灌水,所以我觉得近年来有价值的网络文学,其特别之处恰恰在于宏观的思维和宏大的命题,作者在局部上是没时间精雕细琢的,虽然也有少部分作品是特别讲究的。在创造一种宏大世界的能力,甚至在对重大问题的介入上,网络文学思维的尺度比纯文学大,这是重心转移的纯文学日渐丧失的部分。
(未完待续)
本文为节选,刊于《萌芽》2021年10月刊。萌芽微信公众号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萌芽杂志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者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萌芽》2021年10月刊
点击购买⬆️

《萌芽》2021年全年刊物
点击购买⬆️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