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萌芽 | 在弯路上狂奔的人生




在写作上我走过许多“弯路”,很难说这种影响全部是坏的。只要有哪怕1%是好的影响,弯路也存在意义。而写作和各种创造性工作一样,最终是创作者人格的体现,是自身生命的书写。
《实习医生格蕾》里的韩裔演员吴珊卓曾在专访中说,人的自我意识一般在8到12岁觉醒。8岁那年,妈妈带她看了音乐剧《安妮》,从此她就确定自己要从事表演。我对写作的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在10岁左右,那是小学五年级的平常的一天,我是值日生,打扫完教室最后才走,正要离开的时候看到窗外的杨树叶子在夕阳中闪闪发亮,产生了非常想将那一刻记下来的冲动——那成了我的第一篇自己主动写的日记。
这样的冲动一直陪伴我长大,日记写了七本。初中时博客开始流行,又写了很多年的博客,一直持续到大学、研究生。起初我对创作的概念非常模糊,只是从平凡琐碎的日常中硬生生挤压出一些情感。现在想来,人的成长过程总是畸形的,在某些方面过于早熟,产生了冲动和欲望,使其成型的才能却又还没发育完全。
基本上,人生就是走弯路的过程。一个误区是,我们常常试图避开弯路,忽视弯路的意义。我大学先去学了语言学,渐渐地摸索着转到研究文学理论,常常觉得自己比一开始从事文学研究的人落后了不少,很懊恼。写作也是一样,我以为自己长时间来日记式的平淡记录,扼杀了本可以喷涌而出的创作灵感,经过这么多年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作方式。
我一直是个不太会写故事的人,第一次在写作上得到肯定,是高三写了个小故事进入“新概念”复赛,运气好得了一等奖。后来在大学和研究生时又分别得了香港的华文奖,还有台湾大学的文学奖,不是什么很厉害的成就。去参加小说组的比赛,评审说“这是散文,不是小说”,我觉得挺对,可能这是写作上的“弯路”带给我的影响,很难说这种影响全部是坏的,只要有哪怕1%是好的影响,弯路也存在意义。
写作,和各种创造性工作一样,最终是创作者人格的体现,是自身生命的书写。更有才华的人,则可以书写到某个社会群体,或是人类共同的命运。可能我用这一生只能写一个故事,很多作家写了很多故事,其实也都是一个故事。我也不确定那会是小说还是什么,只要那个作品触及到我自己最深层次的痛苦,那就是作品和人生最终极的价值和意义了,甚至好与不好也不再重要。
这就是为什么,我现在常常写一些用来卖钱的字,写一些没有文体的字,也写书评、做播客,看起来仍走在弯路上,可我也不慌张。只要知道意义在哪里,如何追寻意义,就能将写作作为终生的事业。
📎
● 本文发表于《萌芽》2018年12月刊。萌芽微信公众号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萌芽杂志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萌芽经典


GUO BAOTING
✒️  责任编辑 / 杨鹏翔
📐  美术设计 / 黎稷欣
🎨  插       图 / 龚文婕
 萌芽小铺小程序现已上线 
 长按以下图片即可进入小程序 

购买《萌芽》直通车 🛒
点击图片即刻购买 👇🏻

《萌芽》2021年11月刊

《萌芽》2022年全年刊物

MENGYA MAGAZINE

青春文学标杆
几代作家从这里起步

👆🏻长按二维码一键关注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