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萌芽 | 卢也森: 卧底写作






EDITOR'S 
NOTE
“我觉得自己当下写作碰到的问题,除了钻研故事的结构,提炼属于自己的叙述方式,还在于要找一个能贯穿我所有故事的主人公,当然他并不一定出现在我的所有故事当中。”
《萌芽》发表一篇我的小说,我能开心三个月。四年前被马赛克编辑一个电话收作“线人”,从此开始四年的卧底写作,为什么我觉得自己像个“线人”,因为整个流程很像啊,几个月接一次头,钱货分离的交易方式,彼此信任的关系。而且有时一年里不曾出现,都不知道这条线还灵不灵了,试着发去一篇,早晚还是收到回复,“卢也森啊,这次这个故事啊……”我知道我还在线人名单里。
说回写故事,心里露怯。相比起付诸纸上的这些故事,平时脑子里的灵感都太中二,我甚至揣摩过宜家的布局形式,里面的工具能不能应付一个史诗级的丧尸入侵故事。
我现在是一个挺适合写故事的年纪,没有什么利益需要我捍卫,而且身边五公里范围内找不到一个同行。故事的灵感一茬茬长不停,手机里乱七八糟的失焦照片和备忘录里的一两句话,大概只有我知道后面的庞大工程。等写完了挑出去都是论斤卖我也不心疼,骂它难吃还是好吃我都不在乎,只想多有些指点,让我开开窍就行。
我觉得自己当下写作碰到的问题,除了钻研故事的结构,提炼属于自己的叙述方式,还在于要找一个能贯穿我所有故事的主人公,当然他并不一定出现在我的所有故事当中。写了不少故事,的确隐约有一个形象开始饱满起来,代替我在故事里做一些选择,说一些话。最最开始,这个形象没有别人,就是我自己,但慢慢地,赋予他经历还有选择,他变得更好了。说得时髦一点,就是培养一个住在自己心里的定制AI,我的灵感靠他去实现,他代替我去窘迫、去焦虑、甚至去死。当然我现在的格局还太小,我笔下这个人物还成不了加缪的默尔索,成不了毛姆的拉里。
我对这个家伙有一些期望,希望他一直“少年”,好奇、懵懂,哪怕怯懦一点。当然他不用真是一个十六岁的少年,我知道自己是逐渐做不到了,越来越少和陌生人产生交集,生活作息也越来越规律。希望无论是作为主角,还是一个旁观者,他的特质能给故事带来一些改变。
我的奶奶看我的小说也有四五年的时间了。她有个神奇的特质,或许还是拜耳背所赐,当大家围坐聊天的时候,她总是能旁若无人地捡起大家一带而过的某个事情,然后展开一段细节无比清晰的复盘,从《封神榜》到《聊斋》,从戏文到童话,从太婆的口述到我的童言。大家聊到终点站了,发现她还在起点。神奇的是,我现在的所有故事奶奶也都看进去了。听故事的小孩儿长大变成了讲故事的人,这些在她看来比《西游记》还要《封神榜》的故事终于也可以打发她的时光了,在我越来越少回家的日子里。
萌芽经典

上篇
中篇
下篇

上篇
中篇
下篇

上篇
下篇

上篇
下篇

上篇
下篇

上篇
中篇
下篇

上篇
下篇

上篇
下篇

上篇
下篇
LU YE SEN
📎
● 本文发表于《萌芽》2016年12月刊。萌芽微信公众号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萌芽杂志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  责任编辑 / 杨鹏翔
📐  美术设计 / 黎稷欣
🎨  插       图 / 龚文婕
 萌芽小铺小程序现已上线 
 长按以下图片即可进入小程序 

购买《萌芽》直通车 🛒
点击图片即刻购买 👇🏻

《萌芽》2022年4月刊

《萌芽》2022年全年刊物

MENGYA MAGAZINE

青春文学标杆
几代作家从这里起步

👆🏻长按二维码一键关注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