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玄吗?



不知道你们是否像我一样在准高三时去体验前几年的历史高考题。
体验后满脑子只有一个字——玄:
这道题的这个选项怎么就对了?
我选的那个怎么就错了呢?
为什么不是那个呀?
犹如哲学三问般经典: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后,便开始了自发研究魔法(做题技巧)之路,常言道:要使用魔法(做题技巧)打败魔法(玄学历史题)。
也就是说,在前几年中,以阅读理解为主的题目是考察得更多的,题目更注重的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的解题能力,而非单纯的基础知识,所以会让人觉得“玄”。
但纵观这几年的历史高考题目,可以明显的发现题目难度逐渐降低的事实,尤其是今年开始实行新高考后,新高考与旧高考的考察方向和重点以及考察的难度都有很大的不同,新高考中各地方卷的难度差异也很大,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当下考察方向是以基础知识为主,还是以做题能力为主?
回答这个问题对我们的历史备考至关重要,如果是做题能力,我们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研究题目、总结做题技巧;如果是基础知识,我们则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在构建基础知识体系和背诵上。
而今天要给大家带来的就是一篇关于今年历史备考策略的文章。
这篇文章将会从各地区今年的高考卷出发,去研究各地区的历史高考题的出题特点(研究本地区出题人丧心病狂的程度...),进而为各地区的考生们提供一些备考的建议,明确自己的备考方向进而提高历史学习的效率。耐心看完,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因为一些特殊原因,能够在百度文库中找到的高考卷只有:全国一卷、湖南卷、广东卷和浙江卷,其中:浙江卷和其他地区的出题模式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单独列为一个模块,湖南卷和广东卷可以作为其他新高考地区出题模式的参考,全国一卷可以作为旧高考地区出题模式的参考,那么我们开始吧。


(一)分析材料:
(1)时间定位:公元前5世纪+“放逐法” ——对应知识点——陶片放逐法
(2)概括材料:
01
(原因)叙拉古城邦推行橄榄叶放逐法,投票没有次数限制
02
(导致)许多公民因担心被流放而放弃参与国家管理
02
(结果)引发政局混乱
我们可以看到选项多由两个及两个以上要素组成,且可以判定正误,所以在这里,我们使用要素对应法(划分材料要素及选项要素,将要素进行对应进而判断正误)。
(二)分析选项:
A:
公正性缺失/导致城邦瓦解
首先理解要素的意思是什么?思考如果这个要素是正确的话,那么材料中应该出现什么?选项要素能和材料对应吗?
公正性缺失 等于 不公正,所以材料中应该出现表达“不公平、不公正”的相关内容,那么材料有没有呢?
材料①②:因为橄榄叶可以频繁使用,所以导致公民担心被流放而拒绝参与国家管理,而不是因为在投票过程中的不公平,所以公正性缺失是无法在材料中找到对应的。
导致城邦瓦解 能否找到对应?
不能,材料③:政局混乱,程度没有城邦瓦解这么严重。
所以选项中的两个要素均无法对应,故排除。
B:
内部矛盾/扩大了社会阶层的对立
扩大了社会阶层的对立,那么一定是要怎样?材料中应该要出现至少两个阶层,对吧?
因为至少存在两个阶层,才会存在对立,例如:贵族与平民的对立。那材料中只出现了几个主体?有且只有一个:公民。
要素对应法的原则就是:存在一个要素无法对应,则整个选项均判定为错,所以这个选项也是错误的,排除。
D:
轮番而治/削弱了平民的政治地位
材料中能够看到“轮番而治”的相关内容吗?
不能,材料中只出现了放逐法的相关内容以及这个制度所导致的结果。
轮番而治 这个要素如果是正确的话,那么材料中应该出现诸如:每隔几年,政府就要轮换一次,由下一批公民担任城邦要职 的相关表述,对吧,但材料没有,显然就无法对应。
削弱了平民的政治地位:
我们知道,在政治中,权力的大小可以几乎等同于地位的高低,而在材料中,公民的权力被削弱了吗?
没有,他们只是不使用权力而不是失去权力。所以也无法对应,进而也排除。
C:
权力的滥用/影响国家的稳定
权力的滥用 对应 材料①,没有投票次数的限制,便可以滥用投票的权力去驱逐其他公民。
影响国家的稳定 对应材料②③,因为害怕被驱逐,进而导致公民不使用权力,进而导致国家政局混乱。
完美对应!所以是正确的。
那么从基础知识角度如何理解这个选项为正确选项呢?
我们知道,通过时间、地点(城邦)以及放逐法的字眼,我们可以推断得出这是在考察陶片放逐法的相关内容,只不过于题目所考察的不是雅典的陶片放逐法而是叙拉古城邦的橄榄叶放逐法。
我们知道陶片放逐法中,每个公民只有一枚陶片且只能写一个人的名字,进而投票,投票数量未达到6000人的最低票数限制便作废。
而材料中的橄榄叶驱逐法,没有最低票数限制且可频繁使用投票,因为没有票数限制和使用次数限制,所以任何公民都可以对其他公民进行多次投票,且没有最低票数限制,很容易就被放逐,进而就导致了人人自危,不敢参与政治。
但我们知道这道题,如果从基础知识角度去进行解题的话,难度会上升很多:你很难在考场中去思考如此之多的内容,能不能通过“放逐法”三个字直接定位到课内知识点--陶片放逐法 都是另说,对吧?还要将陶片放逐法与橄榄叶放逐法进行比对进而明确该法的缺陷。
而使用做题技巧则可以不用那么的依赖基础知识。
解构和分析材料后,通过材料所提供的解题依据并结合做题技巧,可以很快的就将题目做出来。你可能会觉得上面解题花了不少篇幅,应该在做题中也需要花很多时间。但实际上,在熟练运用的前提下,上述分析及做题过程是很难超过三十秒的。
 浙江卷的题目是完全使用基础知识解题,而广东卷的题目我向大家展示了如何完全使用做题技巧解题,在接下来的湖南卷中,我将会把基础知识和做题技巧混合在一起进行解题。

(一)分析材料:
(1)时间定位:西晋、南朝刘宋、隋唐——三个时间点,强调 对比或发展趋势。
(2)概括材料:
01
西晋、南朝刘宋:推行官员按照品级高低占有相应数目的土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02
隋唐时期,实行均田制,把田分配给农民。
 所以在这里我们就大概知道这是在讲什么了:将西晋、南朝刘宋和隋唐时期的土地制度进行对比,对比的内容:土地制度/土地分配的对象:西晋、刘宋把土地分给官员,而隋唐时期把土地分给农民。
(二)分析选项:
A:
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
我们回看一下材料的两个时期的土地制度,西晋和刘宋王朝把大片土地分配给官员,很多自耕农会因此失去土地,这时候的自耕农数量相较于隋唐时期是多还是少?少。
隋唐时期,推行均田制,政府把土地分配给没有土地的流民而不是官员,这时候自耕农数量是多还是少?多。
对吧,那么两个时期,自耕农数量由少变多,所以不存在反复,而是线性的增长。
如果是反复的话,那么自耕农数量应该由多变少、再由少变多、再由多变少,这才能叫作“反复”。
B:
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
我们知道: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这时候,因为中央王朝的孱弱,需要依赖世家大族的支持,所以用九品中正制去换取地方豪强、世家大族的支持,进而形成了士族政治。
材料中西晋、刘宋王朝的做法:也就是把大片土地按等级分配给官员,属于一种拉拢、讨好士族的措施:皇帝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皇帝给世族好处,世族支持皇帝的统治。
但是这个材料如果只说了西晋、南朝,这个选项自然是对的。
但是材料还涉及了隋朝与唐朝以及他们所推行的均田制。在隋朝时,隋文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重新开始建立官僚政治,隋炀帝正式建立科举制就已经说明了不需要或者不那么需要世族势力的支持了,所以这个选项只能对应材料①而不能对应材料②,所以选项与材料无法完美对应,所以是错误的。
C:
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
同B选项的解释,如果只出现材料②,那么或许这个答案将会是正确的。但还有材料①的存在,就不可能是正确的。
材料中西晋和刘宋的行为,显然是维护世家大族利益,维护九品中正制的行为,故而选项无法满足材料,所以错误。
D:
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
两个时间点强调对比:
此前,西晋、刘宋把土地按品级分配给官员,这就造成了“富者有弥望之田,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局面,少数人占有了大量的土地,即使世家大族的人口再多,也难以把每一片土地都利用起来,进而土地的利用效率就比较低。
到了隋唐时期,推行均田制,把土地分配给没有土地的人,那么所有土地都能够得到利用,进而促使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
单纯使用要素对应法也可以很快的得到正确答案:
田制改革 对应 西晋的占田制、刘宋的占山护泽令 到 隋唐时期的均田制
开发土地 对应 田制改革后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
通过这两道题,我们可以发现,新高考地区的出题模式与往年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①材料都选自于课本之外的内容
②都需要通过基础知识与阅读理解能力(做题技巧)配合进行解题
③难度相较于往年旧高考有所降低
(记忆的权重没浙江卷那么大,背诵的负担较小,但对做题能力的要求仍然较高。)
所以对于新高考地区同学的备考,主要围绕这三项能力进行:
01
基础知识的记忆、背诵与调动
02
熟练运用各类做题技巧
03
学会将做题技巧与基础知识配套共同解题
具体的实施步骤可参考《历史学习观》全文中的方法论。


(一)分析材料:
(1)时间定位:1898年——这个时间点的历史事件:戊戌变法与戊戌政变
(2)概括材料:
01
某个书商感叹:以为废除八股文后,自己会损失惨重,但后来发现经书还有人买,损失并没有想象中的大
02
而卖新学的书却亏损了
 (二)分析选项:
A:
儒学地位颠覆
通过材料①可知道:原以为废除八股文(科举制)后,自己有关于儒家的书会卖不出去,结果还有挺多人买的,亏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如果儒学地位颠覆了,那么材料中卖儒家相关的书理应亏损很多,选项与材料矛盾,错误,排除。
B:
列强侵略加剧
合理化分析(假设):假设列强侵略加剧的话,清王朝的统治愈加崩溃,而作为官方主导思想的儒家文化对中国的统治也会走向崩溃,新学理应传播更广、更被人们所接受,书商售卖新学理应赚钱而非亏损,选项与材料矛盾,排除。
D:
西学深入民心
同B选项的解释:西学深入民心,那么书商售卖新学相关的书,理应赚钱而非亏损。
C:
政局变化迅速
结合基础知识进行解释:百日维新时曾废除科举制,这使得售卖儒家相关书籍的书商认为自己必然亏损,且开始购入新学的书准备售卖,但废除科举制不久,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发动戊戌政变,推翻了光绪帝的几乎所有政策,恢复了科举制,所以儒家相关书籍亏损没有想象中的大,而新学投资亏损却很大。
可以发现,和新高考地区的出题模式相差不大,都是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之上,理解、分析进而推导得出答案,对基础知识和做题能力均有一定需求。所以备考建议也和新高考地区一样。
强烈推荐各位去阅读《历史学习观》,深化自己对高中历史学习的认识,对备考的高效学习历史的各项步骤都有所了解。

浙江卷一直以来给人的感觉,就是“朴实无华”:需要你去理解和解构的材料很少,大部分材料都作为一个“引子”,引出问题,而不是作为解决问题的依据,既然材料无法提供主要的解题依据,考生们则只能使用基础知识进行解题。
我们以这道题为例

(一)分析材料:
无需分析,直接凭借材料给出的问题作答即可,这便是和其他地方的高考卷最大的不同。
这道题本质上就是在问你:下列哪个思想是由王夫之提出的?
(二)分析选项:
A:
“心外无理”
这个思想是由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的,属于心学的内容。
B:
“宇宙便是吾心”
这个思想是由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提出的,属于心学的内容。
C:
“人是万物的尺度”
这个思想是古希腊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的思想。
即使你不知道王夫之提出过题目中的思想(我高中历史学的是旧课本,在旧课本中没有出现过这句话),你排除ABC后,依然能够很快的选出D。
对于旧高考的考生而言,其他三个都在课本上出现过,而D选项没有,那么这道题本质上就是在考察考生对ABC三个内容的记忆。
那么,作为浙江考生的你,只要你的基础知识足够扎实,即使出现少数漏洞(如不知道这道题的D),亦能够很快的选择出正确答案。
通过这道题,我们可以发现浙江卷的题目对阅读理解能力(解构材料)和逻辑推理能力(分析材料)以及分析能力(根据材料给出的依据推导答案)的要求不高,对记忆、背诵和调动基础知识的能力要求较高。
所以对于浙江考生,我的建议则主要围绕记忆、背诵展开:
01
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时间轴、知识框架和笔记
02
加强对基础知识内容的背诵,最好是能够按照遗忘规律将自己笔记内的所有内容都背诵完毕。
03
在做题后,一定要使用积累本把自己在做题中暴露的任何基础知识的漏洞都记录下来(就比如这道题,可以积累四个思想家及其思想,哪个不知道就把哪个记录下来,这点是一定要做的,能够节省很多记忆和复习的时间)。
04
详细可参考我在《历史学习观》中所提出的构建基础知识、积累、复盘相关的内容,做题技巧方面的内容的权重可降低。
补充:
实际上,阅读理解能力在这道题还能够发挥一定作用的,材料中已明确的说:王夫之提出的是唯物主义思想,而ABC三个选项所表达的均是主观唯心主义,只有D选项所阐释的是唯物辩证法中的发展观——高中政治必修四的内容,从这里也能够予以排除。
历史选择题一个有趣的点就在于不只有唯一的解题方式,通常每道题都有两种以上的破题方法。希望你在学习后,也能够享受到做题中使出浑身解数最终得到正确答案的快乐。
(三)
那么,在罗列出各地区高考历史的出题特点及应对措施后,我能够为大家在应对措施的各项步骤中提供什么帮助呢?
01
对标基础知识相关能力
在历史全程课中:我将会提供该时段的时代发展逻辑图,将每一个时段的所有知识点都整合起来形成一个以时间先后为逻辑的体系,讲解每一个事件的前因后果,即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发生后又对其他历史事件产生了如何的影响,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背诵,事半功倍。
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些较为简单的知识点,在理解同时便已经记住而不用再去进行专门的背诵或者背诵一遍就能够记下来,这就是课程中这一部分的意义之一。
同时,我还会提供该时段所有知识点的整体脉络与框架,为大家的笔记提供优化的模板,标记重点基础知识,辅助各位对该知识点进行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记忆与背诵。
每节课中,有一半的课程内容是梳理该时段知识点的来龙去脉,理解重点基础知识内容,带着大家去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历史体系。
(注:在试听课中有一点可能没能表达清楚:补足学校教育的不足,不等于我只教做题而不教基础知识相关的内容。
在后续课程中,每一节课都有一半的时间是涉及基础知识相关的内容:即该时段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前因及后果,将所有知识点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拼接形成一整个完整的历史——这是学校老师很少会去做的。
这样做的效果是如何的?
当你学完古代史时,你将所有历史时期的脉络框架拼接起来,原本属于一个个时段的脉络居然能够联系起来了,进而你能够复述从夏、商、西周直至鸦片战争之前的知识点:这件事为什么会发生、发生后又造成了如何的影响、与其他知识点存在如何的关联?
在理解的同时,本身就已经记忆了不少内容。
在即将推出的通史资料中,会有关于各知识点更为详细的解读,并会配套该知识点相关的较为基础的题目加深对该知识点的理解。
02:
对标做题技巧、阅读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
在历史全程课中:
会有一半的课程内容是配套选择题辅助进行理解,以战养战。
但他的作用不仅仅于此,在题目的解析中,我会提供做题技巧和基础知识两个维度或者将这两个维度混合在一起进行解题。
通过解析,你不仅能够加深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知道怎么考,你还能够学到多达八种的做题技巧——知道怎么做。
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也促使阅读理解和推理能力的提高,观摩后进行模仿,本身就是一种最简单粗暴的学习方式。
同时在课程结尾处,我还会对该时段的重点知识点、出题特点及应对措施进行一个总结,为大家学习该时段的相关内容提供索引和路线。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这些资料和课程,能够帮助各位构建、巩固自己的知识体系、掌握各类做题技巧和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希望这一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我是梦溪学长,谢谢你能够耐心的读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END. 

撰文 | 梦溪学长
排版 | Carmen
图片来源 : 网络
 本期作者 
梦溪学长
你好呀,我是梦溪,20年全国卷一历史90+的学长,广东省某市的历史单科第一。在从高二的历史不及格再到高三模拟考乃至高考始终保持90+的历程中,研究和总结了许多历史的学习方法与做题技巧,很高兴能够与你分享,希望我对历史学习的认知与方法能够帮助你在历史学习中的困惑。
 特别推荐
 高三全程课 
这也许是市面上
性价比最高
知识点最精炼的
高考全程课
⬇️点击图片可查看详情介绍⬇️



⇩⇩♡⇩⇩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