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怎么上90?



文章很长
但很有用
这篇文章,我将会真正站在出题人的视角,告诉你生物的高效提分方法。
生物一度被大家认为是“理科中最简单的学科”,却有无数同学为生物愁白了少年头(不至于...)
为什么学习生物这么“难”?
因为大多数的同学从来都没有系统地去学习过一个科目一个章节的内容,从来都是在进行碎片化的学习;
如果不借助任何教辅工具,让你去复述一个章节的内容,情况会是怎么样?
“那么复述的内容大概率会是毫无逻辑毫无体系,且碎片化的。”
为什么是这样?因为多数同学从来都没有刻意去构建过自己的知识体系。

什么是知识体系?
举一个很直观的例子,图书馆是如何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信息库,并且后续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找到具体对应的书本?
01
整理:把图书有序地整理装进去;
02
分类:将图书逻辑清晰进行归类,设立关键词加以标记分类;
03
提取:关键词索引+搜索引擎,快速找到内容;
这样才可以最大程度上激发大脑提取有效信息的效率。

这个过程,也就是对应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把知识和题型进行流程化梳理。
但反过来想一想,如果成千上万本书摆放的杂乱无章,毫无分类毫无逻辑,如果想从中调用自己所需要的关键信息,那无疑像是海中捞针,效率极低!
这也是目前对应绝大多数同学的学习现状。
那么如何建立一套体系性强的知识笔记?
关于笔记的整理,分为两类:
01
知识笔记 (知识汇总梳理+题型总结)
02
错题笔记 (错题归纳+碎片化知识)
我们先来重点聊一下
 知识笔记 
(成体系笔记总结)
知识笔记,最重要的是把知识体系以笔记的形式呈现出来。
内容包括:知识汇总梳理+题型总结。
为什么要整理笔记?
因为遗忘。哪怕现在一轮阶段对于章节内容掌握的很熟练,到后面二轮三轮依然会遗忘严重。
而一份合理的笔记整理,可以让你用最短的时间 最高的效率,系统地复盘对应的内容,笔记是不同于一轮教辅资料的,知识笔记和市面上教辅资料最大的区别在于——“针对性”。
知识笔记是针对你个人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而言的,你整理的笔记是完全服务于你个人的,也就是你自己的“专属复习资料”。
而市面上的一轮复习资料,不管是知识的梳理还是题型的归纳总结,都是以大众为出发点,里面很多内容于你而言针对性并不强,帮助是没有特别大的。
当然看教辅资料也无可厚非,但效率会大打折扣,为什么?
01.
教辅上面很多知识点是你已经完全掌握牢固的,这部分内容对于你而言也就是属于“无用知识”,以及教辅上很多考试重点内容并不突出,如果在做题过程中遇到不会的知识/题型,利用翻看教辅资料来解决问题,极其耗费时间,因为短时间内定位不到自己想看的对应内容,以及:教辅的总结是有问题的。
02. 
教辅上知识体系的梳理和题型的归纳总结都不太完善,做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很难仅仅通过教辅资料来得到一个系统的解答,这样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刷题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效率。
而整理一份知识笔记,可以按照你的思路,结合你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从知识的梳理,到后续题型的分类,按照一条线索去整理。
对于自己掌握薄弱的环节可以详细整理并且突出重点,大致可以按照这样一个模板去整理:

(当然不一定要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来整理,也不太推荐大家在没有工具辅助的情况下使用思维导图,文章后面会跟大家去讲。
另外这张图实在有点大,内容看不太清,大家可以在公众号后台回复“生物问题导图”拿到这张思维导图的PDF版本。)
关于基础知识点的整理不要求全面,否则就跟教辅资料没有区别了,熟悉的内容可以以关键词的形式呈现上(后续基础知识遗忘可以参考教辅)。
重点要整理的是自己掌握薄弱的知识/题型,以分类的形式去整理。
针对自己的问题,去整理一套针对性强的笔记总结,对应每个小节每个章节,重点要详细针对自己的薄弱点进行整理。
知识笔记理想的效果是怎么样的?
后续可以针对刷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快速”且“系统”的针对性复盘。
当然刚开始整理的笔记不要过分追求完善,后续get到新的内容完全可以再补充上去,所以建议大家使用“活页本”进行笔记的整理,活页本的页码顺序是可以调整的,后续有补充的内容可以插入新的页码,对于笔记整理有很大的帮助效果。

而建立成体系的知识笔记总结,也就是建立自己的信息库以及搜索引擎的过程。
 对于生物的错题本 
分为两类:
01
错题题型的归纳总结 
对于题型分类比较明确的题目,分门别类进行归纳整理,尽可能细分,分到最小子类,每一类的错题合并到一起去看,可以发现一个题型的共性,考察的逻辑以及核心点,可以利用这个方法短时间内快速吃透一类小题。
02
碎片化知识的整理 
尤其是针对选择题遇到的碎片化的知识点,这种错题不建议大家照抄错题。
更好的方式:直接补充在《树成林知识清单》上,用新知识来优化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预告一下~《树成林生物知识清单》会在10月份全方面优化后在公众号上架2.0版本,敬请期待~)
 
很多同学在生物学习的过程中,都感觉生物知识点散、乱、多,但是——

生物这门学科其实是有着很清晰的逻辑链,大到每一本书,小到每一个章节、每一个小节,它们之间都有很强的关联性和逻辑性。
对于生物三本必修课本,必修一到必修三。
必修一:细胞分子→微观
必修二:基因控制性状在个体层面表达→中观
必修三:环境与生态系统层面→宏观
三本书贯穿了“微观→中观→宏观”三个维度
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到每一个章节:

当然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到小节(详细展开内容量实在太大,以后再讲~!),各个小节之间同样都有着很强的关联性。
我们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梳理出一条逻辑清晰的线索,把各个小节,再到一个大的专题,甚至到三本书,都可以拉通一个清晰的框架,后续根据这条线索去强化对于整个高中生物知识体系的理解。
明白了知识体系是如何建立之后,我们再来聊一聊:

多数同学记知识点的方式,依旧是靠死记硬背、机械重复,一个定义概念可能要重复几十遍,但依旧不会做题。
还有就是“感觉自己背过了”,合上课本接着忘,典型的“一看就会,一做就废”。
所以,(敲黑板!)
切忌死记硬背!!!
为什么?
死记硬背、机械重复是最反人类的,大脑天生对应的机制,就是用来思考的,不是为了记忆而存在。
为什么死记硬背是特别低效的学习?
从脑神经科学的角度来分析,记忆系统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我们看到一段信息,首先是识别这段信息,也就是成为短时记忆,之后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复述才可以被大脑真正记住,成为长时记忆。
但是大脑短时记忆的容量特别少,对短时记忆信息的清理速度特别快,如果这部分信息没有真正经过加工内化变成长时记忆,那这部分信息很快就被清理掉了,你最后所能得到的,仅仅是“我又行了”的想法。
本质上就因为这个过程缺少及时反馈的思考,在你机械重复的过程中大脑是不思考的,知识它不进脑子啊!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同学“一看就会,一做就废”的本质原因。
那么应该怎么做?
“知行合一”
把“记忆知识”和“做题”这两个过程合二为一。
流程:看课本/教辅(输入)→实践刷专项分类(输出)→看教辅资料查漏补缺(输入)
很多同学一直是把记知识点和做题完全割裂开来的,先把知识点都背完再去做题。
殊不知通过做题来倒逼自己内化知识点的效率是特别高的。
为什么有效?
单纯看课本的过程是没有一套完整自我反馈机制的,在这个过程大脑是不思考的,处于一个“休息”的状态,我们可以通过“做题”给到自己一个及时反馈的过程,真正检索自己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让大脑真正“动”起来。
在做题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你能够通过题目能真正发现自己没有彻底掌握牢固的点,这个过程一定要针对问题进行思考:
①这部分知识关键的考点是什么?
②在题干中是如何考察的?
③跟其他的知识有什么联系?
这其实就是让大脑真正进行思考的过程,后面可以带着问题继续往下进行,直到做完对应小节的专项分类之后统一去翻看教辅,进行查漏补缺。
再次翻看教辅的过程,你会发现对于知识点有一个全新的理解和感悟,可以强化对于知识点“场景化应用”的理解,这个过程对于知识的记忆效率是极高的。
(注意做完一个小节的专项分类之后再去统一看教辅查漏补缺,而不是做一道题翻一次教辅!这个一定要重视思考!)
总结整个学习的流程:

第一步输入,大致明确整个专题的内容以及核心点,后续通过输出(刷分类)能够发现自己目前对于知识掌握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可以强化对于知识的理解,后续促使自己再次回到输入的这一步,针对遇到的问题定向解决,进一步强化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
即“通过输出,倒逼输入”。
接下来我们再来聊一聊生物提分的思路:

选择题部分考来考去其实就这点东西,依旧是以考察基础为主。
(哪怕是新高考部分,不过是增加了题干阅读的信息量,以及增加了一点灵活度,万变依旧不离其宗,同样是以课本知识为主。)
 选择题的突破思路:
完全可以结合教辅资料以及《树成林生物清单》,加以选择题专项分类,进行地毯式排查,平时做题遇到陌生不熟悉的考点可以直接补充在清单对应章节的内容上,用于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也可以单独整理在一个小的笔记本上,但是不太建议,因为体系性和知识之间的关联性相比之下没有直接补充整理在生物清单那么强。)
当然有同学可能想到:选择题也有难题也有压轴题啊!经常在选择题里有遗传题作为压轴部分,这个怎么破?
结合历年高考试卷的难度,遗传的选择题相比大题而言,无疑是小巫见大巫,另一点,突破大题同样会反作用于小题,拿下大题部分,小题的压轴自然也不在话下(当然遗传大题也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难...)
所以我想说的是什么呢?
要想真正得高分,关键依旧要着眼于大题的突破,正常每个大题分别对应每本书的部分内容:
光合呼吸→必修一
遗传→必修二
稳态/环境→必修三
生物技术→选修一
现代科技→选修三
(新课本改革地区对应的学习内容,相比旧版课本做了细节的微调,内容并没有大改。)
很多同学做大题经常会有这种问题:最头疼的就是遇到让你长段写“描述***原因”的题目,完全是凭感觉写,写完之后明明感觉自己写的没问题,但最后成绩就是不得分,为什么?
在阅卷人眼里你的答案大概率属于乱八七糟、胡说一通的,说白了就是“不说人话”,那这类问题怎么解决?
通过总结答题模板进行“规范化答题”。
生物大题,它很多的问题设置、考察的内容是比较固定的,哪怕是令无数同学闻风丧胆的实验设计大题,也是有套路可寻的,突破的思路依旧是刷专项分类,细分到每个子类归纳到一起,提炼出题型的解题逻辑,按照这个思路进行总结:
尽可能把题目进行分类,细分到最小子类的小题进行专项突破,之后分题型归纳总结答题模板。
甚至是对于生物遗传大题,也是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遗传其实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难,只不过它涉及的题型比较多,最终各个子类题型混合在一起去考察,构成一道综合大题。
每一个小问基本是对应一种题型,突破的思路,同样也是需要大家去分类总结,专项突破,先吃透每一个小类,然后再进行大题的综合拔高。

后续大家依旧是按照分类,来总结知识、题型以及答题的模板。
最后,我们来说一下,

首先有个问题:
在你们看来,高三所谓的“一轮复习”、“二轮复习”、“三轮复习”它们有什么区别吗?
还是说区别仅仅在于时间的长短、知识讲解的详略?
都不是。
三个轮次的复习,它们之间有着极强的关联性。
一轮复习:
构建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以“知识笔记”的形式呈现出来,以专项为主要训练方式,构建知识和题目之间的联系。
一轮结束对科目整体知识点的理解掌握有一个全方面的拔高。
二轮复习:
套卷训练+专项分类(55开)。
提高题目的训练难度,进一步拔高对于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总结大题的答题模板,确保规范化答题。
三轮复习:
以提高考试能力为主要目的,保证规定时间内做完会做的题目,给难题留出足够思考的时间,提高自己考试的稳定性。
套卷为主,专项为辅。
具体应该怎么做?我们来详细聊一下:
整个一轮复习以专项训练为主,套卷不需要做太多,学校发的月考卷以及平时的模拟套卷完全够用了!不需要额外买市面上的套卷进行训练!
很多同学在一轮阶段就开始一味的刷套卷,
要知道:
刷套卷对于章节知识的掌握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是没有多大提升的。
刷套卷的作用有二:
01
提高考试能力:通过套卷的训练可以更好的把握考试过程中的做题节奏,即提高考试的稳定性。
02
全方位查漏:可以通过套卷训练定位到自己对应某一个章节/题型的薄弱点,后续针对薄弱点的突破依旧需要进行专项训练。
 所以要注意!!!
从知识的掌握层面来看,刷套卷的帮助是远小于刷分类的。
为什么?
●套卷上呈现的题目和知识完全是碎片化的,每张套卷综合了生物5本书的知识,考察内容随机性是很强的,而且没有逻辑可言,只刷套卷,哪怕是刷完上百套试卷都无法构建起一个完整的、逻辑性强的知识体系。
●而专项分类,是对一个专题的内容进行系统全方位的训练,可以通过短时间的题目分类训练,强化对于一个专题内容知识体系的掌握。
所以一轮阶段一定要以专项分类为主要训练方式,构建起每一个专题的知识体系。
一轮阶段对于章节知识点的掌握有什么要求?
看到一个章节的知识点就能联想到这个小节/章节讲的是什么内容,有什么重难点,尽可能把知识联系到题型和题目,也就是要有一个相对清晰的知识体系。
可以存在对部分章节内容的掌握存在不太熟练的情况,但是绝对不能存在对基础概念性知识都不理解,否则会严重影响后续二轮三轮的复习节奏。
因为一轮复习和后面二、三轮的复习有着很强的关联性。
甚至毫不夸张地说,一轮复习的质量,一定程度上会决定高考成绩的上限。
一轮复习直接影响了后续二轮三轮的复习效果。
二轮三轮会进行大量的套卷练习,我要说的,是一套可以真正让你跟相同分数段同学明显拉开差距的高阶刷题法——逆向重构法。
多数同学做套卷的过程中是怎样刷题?
做一道题仅仅要求会一道题,甚至做选择题对自己的要求低到“仅仅是会一个选项”就可以了,完全是以做对得分为目的,这样刷套卷对于知识掌握的收益实在是小的可怜。
而运用逆向重构法进行刷题的原理是什么,是如何应用的?
要知道几乎所有的题目所考察的内容都是建立在在每一个子类的题型基础之上,也就是在a之下进行拓展,考察与其相关的知识,

大多数同学做一道有关a类型的题,仅仅是根据题目选出对应的答案或者填空题填上对应的内容就可以了,之后就到此为止,OK继续进行下一题...
但是你会发现这个做题的过程,思维完全局限在a这一小类题目。
但是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学会a的内容,还要进行在a的基础上进行逆向拓展,向上一个梯度进行发散,“a是属于哪一类大题?”,进一步拓展到B的内容,思考“B之下有哪些跟a同类型的题型”,以及“各个子类题型之间有什么关联性”。
即“a(第三梯度)→B(第二梯度)→a、b、c、d(第三梯度)”,按照这个思路推进学习。
做题过程中针对一个点进行发散思考:
①子类题型a是属于哪一类大类题型之下的内容?
②大类题型之下还有哪些子类题型?
③各个子类题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联性?
逆向重构法本质上是利用了逆向发散的思维,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拓展迁移,利用套卷训练进行地毯式查漏补缺。
逆向拓展的过程中,针对其他部分的内容遇到卡壳点(遗忘的内容),可以针对遇到的问题翻看整理的知识笔记(体系笔记总结),进行针对性系统的复盘,快速完成查漏补缺的过程。
每一次的查漏补缺,都是在一步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按照这个思路去进行,真正可以做到由一个“点”,进行发散到“线”,进而继续进行拓展迁移到“面”。
即:“点→线→面”的拓展。
这样可以真正做到“会一道题,就会一类题”。
到这一步,完全可以弥补“套卷”存在的碎片化、体系性弱等一系列的不足,进而大幅度提高成绩。
“逆向重构法”不管是对于选择题单个选项的内容分析,还是对于大题的解题套路,通吃!
同样,这个刷题思路不仅适用于生物,任何科目的学习都适用。
本质上,是通过对知识进行逆向思路的拓展进而巩固对于整个知识体系的掌握,优化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使单个知识/题型不再孤立存在,而是构建起与其同类型知识的强联系。
但是!逆向重构的前提是需要你在一轮复习阶段建立起自己的“信息库”,也就是对应前面说的一套“成体系的知识笔记总结”,否则是无法进行拓展的,或者拓展的过程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为什么不能直接参考市面的教辅资料?
教辅资料正如我们前面说的:
01
针对性弱,无法快速定位到薄弱的;
02
知识体系和题型分类总结不完善。
所以一轮阶段要一定建立一套对应的知识笔记,也就对应我们的信息库,后续复盘的过程中,只需要一个“关键词索引”再结合建立起的“信息库”,即可在短时间内快速找到体系中对应的内容,进行高效且系统的复盘巩固。
这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一轮阶段复习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高考成绩的上限。
因为一轮直接影响了后续二轮三轮的复习质量。
那么,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正常刷题轻轻松松地进行不香吗?”
这里就引出另外一个问题:
为什么要做题?
很多同学对于“做题”和“掌握知识”的理解完全本末倒置,
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要做题。
做题完全是以做对为目的、以得分为导向,这其实大错特错!
做题是为了什么?
为了提高对于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以及知识场景化灵活运用的能力,
做题仅仅是掌握知识、提高成绩的手段而已,做题本身绝对不是目的,
所以不要为了做题而做题!
而逆向重构法进行刷题训练,可以把刷题的效率最大化,对知识掌握的效果会几倍于正常的套卷训练。
总结来说,
●一轮:构建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对整个科目知识内容有一个质的拔高。
●二轮:套卷+分类训练,全方位查漏补缺,针对尤其薄弱的章节进行专项补漏,定点突破。
●三轮:以套卷为主,专项为辅,全面提高考试能力。
三个轮次的复习是环环相扣的,每轮复习的目的性是非常明确的,有着明显的区分度。
尤其在二轮和三轮阶段,会进行大量的套卷训练,这个过程中一定加以“逆向重构法”进行“点→线→面”发散思维的拓展,利用这个过程不断完善巩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就是可以让你明显跟周围同学拉开差距的关键点。
再次强调,逆向重构法是建立在一轮复习构建起知识体系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笔记没有总结,是很难往后继续推进的。
二轮和三轮如果可以按照一个合理规划的节奏进行,绝对会是成绩稳步飞升的时期。
一轮阶段复习的要求,绝对不允许存在对于整个专题还存在甚至连概念性内容都完全不理解的情况,否则需要在后续二轮三轮拿出大量时间来“填补一轮留下的坑”,会严重影响后续正常的复习规划,这是绝对不允许的情况。
以上就是关于生物三个轮次复习的一个规划安排,
这里再提醒一下大家:做题仅仅是提分的手段,是为了通过做题,强化对于知识的掌握,如果错题不重视加以整理,后续遇到依旧会错,千万不要太过于高估自己的记忆力!
所以,错题一定一定要进行总结复盘,依旧,分门别类进行归纳整理,后续进行周期性复盘最大化克服遗忘。
最后大家经常会有的几个小问题:
①新高考生物怎么破?
新高考卷相对于传统全国卷有着明显的区分度,题目的信息量以及灵活度明显高于全国卷,对于学生“从题目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都有着更高的要求。
我建议的是:训练“舒尔特表格”(这个在公众号下方提分干货里面有)。
它有什么用?
对于优化“注意力、视觉稳定性、定向搜索能力、快速提取有效信息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但前提一定是长期坚持训练。
具体怎么做?
5×5训练,每天早、中、晚各10组。
至于复习的节奏,依旧按照上面一轮二轮三轮讲的思路进行,重点在二轮,一定要做高质量的模拟题+高考真题,为什么要做这个?
我们来继续聊一下
②关于高考真题和模拟题:
高考真题质量之高自然不必多说,每套真题都是各个省份教育行业大牛“精雕细琢”而成。
而且我深知很多同学是坚信“唯真题论”的,
但是只做高考题真的够吗?模拟题真的这么“废”吗?
我觉得未必。
模拟题同样它独特的优点,高质量的模拟题可以精准的考察做题者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定位薄弱环节;同时可以拔高对于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这对于后续处理应对灵活度高的题目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这对于新高考地区的同学帮助尤其明显,传统全国卷的考生同样有必要做,因为新高考命题思路是高考改革的大趋势。
③关于思维导图(避坑):
思维导图有用吗?
有用。
但是不管大家平时所看到的文章也好视频也罢,大多都把思维导图太过于神化了。
思维导图本质上是根据人脑神经元网络结构映射出来的网状工具而已。
再一点,思维导图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不断针对内容进行补充、调整,所以并不适合在纸上进行思维导图的梳理,说白了思维导图根本就不适合高中生在校使用。
那么既然它是工具,那完全可以按照前面跟大家讲的:使用活页本通过记笔记来梳理优化自己的知识体系,效果是一样的。
完全没有必要因为“无法使用思维导图”而产生任何的心理障碍,真正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正确使用文章前面所讲的方法,完全可以通过整理笔记的方式构建起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
最后,希望大家在后续学习的过程中,把学到的方法执行落实下去,真正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END. 

撰文 | 王友祺
排版 | Carmen
图片来源 : 网络
 本期作者 
王友祺
我是友祺,
树成林生物课程的授课老师,
善用理科思维,从原理和本质学习生物,
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每个专题由知识过渡到题型,串成一条逻辑清晰的线索,进而构建起整个生物学科的知识体系,
以及,站在出题人的视角,告诉你们命题的逻辑以及应对策略。
在生物课程中,我会手把手教大家构建知识体系,并且建立起知识和题目之间的联系;
具体到每一个专题,每一节课都会有对应详细内容的“问题导图”,
真正带大家建立一套完整的自我反馈机制,使学习效率最大化。

这是我的微信,平时有问题可以找我聊一聊,偶尔当个树洞也可以啦~
(平时会有些忙,消息可能回复不是特别及时,但是看到都会回复大家的~)
 特别推荐
 方法规划课 
给你一个
最强最系统的学习方法论最有效的情绪管理和自律的方法高考三百天的全路径的指导
的全路径规划
⬇️点击图片可查看详情介绍⬇️

 高三全程课 
这也许是市面上
性价比最高
知识点最精炼的
高考全程课
⬇️点击图片可查看详情介绍⬇️



⇩⇩♡⇩⇩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