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帝
内
经
医
之
始
祖
一部围绕生命问题
而展开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 节选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
养
生
宝
典
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
微信公众号
恒宁乐园
💧--------- 恒 宁 ---------💧
《黄帝内经》相当于是中医学的《阿含》
大家好!今天我们开始学习《金匮真言论篇》。
「金匮」,就是用贵重金属甚至是黄金所做的小柜子,一般在这样的金柜子里会放非常重要、非常珍贵的物品。这里讲「金匮真言」,就是说以下讲的这些话(这些真言、这些道理)非常珍贵,值得用金子做的柜子去保存,所以我们也要提起重视!
【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
黄帝问歧伯,说:「天有八风,经有五风」,这指的是什么意思呢?
【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
歧伯回答说:「八风」,其实是自然界八个方向的风——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这八个方向刮来的风,叫「八风」。
正常来讲,八风就是八风;但是,如果人的身体弱呀,或者阴阳失衡啊,或者饮食不注意呀,或者早有病患啊等等情况,这八风一吹到人体这里,它就成了「邪风」了。
「八风发邪」,也就是说,八风显发了它的邪性。八风为什么变成邪风呢?其实跟我们自身也有关系的:同样是受风吹,有的人没事;有的人就可能不舒服,甚至得病。
「八风发邪,以为经风」,一旦八风显发了它的邪性,那就等于入侵到我们人体了,对我们有一定的危害性了,我们就说这风成「邪风」了。
「以为经风」,就是说侵入到我们人体的经脉这里来了。八风入侵到经脉之后,就叫「经风」——经脉的风。
「触五脏」,那通过经脉就进一步地伤害我们的五脏(心、肝、脾、肺、肾)。入到我们体内的这个风邪(邪气)会引发种种的病症……
接下来讲:
【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
这个地方可能大家不能理解,这是什么意思呢?春胜过长夏,长夏胜过冬吗?其实,这里的「胜」是克制、抑制的意思。其实这个是按「五行」讲的,因为春对应木,长夏对应土,木克土,所以春和长夏比的话,谁赢啊?——「春」赢,是吧?木克土,所以「春胜长夏」。
那么,长夏和冬来比的话,长夏是土,冬是水,是吧?土能克水,所以「长夏胜冬」。
然后,冬和夏来比的话,冬属水,夏属火,水能克火,所以「冬胜夏」;夏要是和秋来比的话,夏属火,秋属金,火克金;秋和春来比的话,秋属金,春属木,金克木,所以秋胜春。
所以,大家这个地方可以标一下:春对应着木,长夏对应着土,冬对应着水,夏对应着火,秋对应着金,春对应着木。标好了之后,按照「五行相克」的这个关系一看,这就很清晰了。
【所谓四时之胜也。】
「四时之胜」,就是说在不同的季节,某某气可能更胜一些,或者一定要比对的话,比如说:春气和长夏之气相比,长夏之气和冬气相比……这样比的时候,谁更胜一筹,这个是从「五行」上讲的(谁能克谁,从这个角度讲的)。
接下来,又讲: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
「东风生于春」,春天经常刮东风,这个时候要是得病,容易引发肝脏的病变。因为春在五行里属木,恰好五脏的肝也是属木,所以春天如果得病,容易在肝这儿得。
「俞在颈项」(这个「俞」,其实也是那个腧穴的「腧」,加一个月字旁就对了),说春天肝脏这儿容易出问题,穴位在颈项,就是说疾病(病邪)容易从我们的脖颈这个地方入侵。
【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
那么「南风生于夏」,夏天经常刮南风,夏属火(我们知道),五脏里什么对应火?——心对应火。那夏天的病,容易发作在「心脏」这里(心这里)。
需要留意的是:中医讲的这个「心」和西医的「心脏」还是有差别的。这个我们之前学《零基础学中医》那个教材的时候也稍作了解了,中医里讲的五脏的功能和西医里面还是有差别的。
夏天经常刮南风,如果得病呢,容易是「心」这个地方出问题,那么病邪入侵的位置一般是在胸胁。
【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
「秋风」,一般就是西风——「西风生于秋」。秋天经常刮西风,然后,秋属金,五行里「金」其实也对应着五脏的「肺」。所以秋天如果生病,容易是肺这里出毛病,病邪入侵的管道一般在肩部和背部这里。
【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
「北风生于冬」,冬天经常刮北风。一想到北风就很冷,我们经常听天气预报讲:从西伯利亚地区过来的寒流什么什么的……
冬天经常刮北风,那么冬天在五行中对应着「水」,五脏里哪个脏器对应着水呀?——肾。所以,冬天如果得病,经常是在肾这儿得病。那么病邪入侵的管道是在腰股,主要是在腰部(这个「股」,有的资料里讲是大腿,有的资料里讲是臀部,大概在这个片区)。
【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中央为土」,这个「中央」指的是长夏,长夏对应着土。五脏里什么对应土啊?——脾对应土。所以,长夏如果生病的话,容易在「脾」这儿出问题。那么病邪入侵的管道一般在脊背那个地方。
之后,歧伯又说:
【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支。】
所以,如果春天邪气伤人的话,疾病一般发作在头部;夏天,要是病邪伤人的话,疾病一般发生在心脏这个地方;秋天,如果病邪伤人的话,疾病一般是发作在肩部和背部;冬天,如果病邪伤人,疾病一般是发作在我们的四肢。
【故春善病鼽衄,】
这个「鼽」,指的是鼻塞,流鼻涕;「衄」,是流血。「鼽」是流鼻涕,相当于流水;然后「衄」是流血。
如果春天发生疾病,经常就是流鼻涕或者流鼻血。
【仲夏善病胸胁,】
如果夏天发生疾病,基本上常见就是胸胁苦满。
【长夏善病洞泄寒中,】
要是长夏发生疾病,「洞泄寒中」,经常会出现腹泻。
「寒中」,就是内里寒,体内有寒气。
【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秋善病风疟」,秋天,风疟病比较常见;冬天,痹厥病比较常见(「痹」,是麻痹;「厥」,是晕厥)。
接下来,歧伯讲:
【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衄,】
所以「冬不按蹻」(「按」是按摩;「蹻」就是一些导引术,做一些动作,拉筋之类的)。
说:冬天,这是养阳气的时候,不要做剧烈的运动,不要运动过度,最好也不要过度的按摩。冬天应该藏好我们的阳气,不要让阳气外泄,像藏珍宝一样,藏好我们的阳气。
如果冬天阳气藏得好,没有受什么寒气,那么「春不鼽衄」,春天就不容易流鼻涕、流鼻血。
【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
如果春天保护好我们的脖颈别受风,「仲夏不病胸胁」,到了夏天就不会出现胸胁苦满的那些症状。
【长夏不病洞泄寒中,】
冬天不要扰动阳气,春天护好脖颈,到了长夏的时候,就不容易发生腹泻之类的病(不容易因为内里寒而发生腹泻)。
【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
这样地到了秋天,也不容易发生「风疟」之病;到了冬天,也不容易发生「痹厥」、「飧泄」或者「汗出」过多等症状。
这里还是在讲,冬天不要「按蹻」,不要过份的、过度地按摩或者导引,或者剧烈运动之类的——「守好阳」很重要!
然后,春天护好脖颈也比较重要,春天风都比较大。
所以,今天讲的主要就是跟「风」有关。
其实「风」,我们想想:其实就是流动的「气」。风在我们外面的时候,我们叫它「八风」,依着方向来分;那么,风如果入侵到人体了,就叫「经风」(经脉之风)了。如果触扰了(触伤了)五脏了,我们受了病邪了,就容易发病了。明明是风,进到我们身体里,让我们得病了,我们就叫它「邪气」了。
接下来,又讲:春天容易生什么病,夏天容易生什么病,秋天、冬天以及长夏容易生什么病(容易哪里出问题)。
又讲疾病发作的位置:春天疾病容易在头部发作,夏天容易在心脏发作,秋天容易在肩背发作,冬天容易在四肢发作。
然后,又讲发作的症状:春天的病往往是流鼻涕或者流鼻血;夏天的病往往是胸胁的苦满,长夏的病往往是拉肚子;秋天是风虐;冬天是麻痹、晕厥。
然后,又讲:慎而又慎养好、藏好我们的阳气。如果藏好了,那么春天、夏天、长夏、秋天都会受益,乃至到冬天都会受益。
所以这节课,明明是在讲「风」,讲到最后,我们发现还是在讲「藏好阳气」的重要性!
感谢歧伯!
今天,我们就先学习到这里了,明天再见!
求分享
求收藏
求点击
求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