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学《黄帝内经》014 金匮真言论篇 “阴阳”












一部围绕生命问题
而展开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 节选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




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

微信公众号

恒宁乐园

💧--------- 恒 宁 ---------💧
《黄帝内经》相当于是中医学的《阿含》 


我们继续来学习《金匮真言论》。
【夫精者,身之本也。】
精气神的「精」,精华的「精」,是我们的肉身赖以生存的根本。
我们之前学过,「精」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主要是遗传于父母,后天之精主要来自于我们的饮食。当然,有一些修道的高人,长期吃得很少,甚至辟谷,他们的后天之精来源于呼吸的空气(他们善于采气),但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后天之精都是来自于饮食。
采气的「气」,说是空气,此空气又非彼空气。也有的人讲,采气采的其实是能量,不仅仅是我们这五官感受到的气,其实采的是能量。这个在这里就先不多说了。
【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上节课提到:在冬季不要做剧烈的运动,要养好我们的阳气,要藏好我们的精,不要过度地耗散。那么藏好了我们的精,春天就不容易得温病。
【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
在夏天(大暑天)该出汗就让它出,出透才好呢。如果夏天该出汗的时候你不让它出汗,这样到秋天可能就得风疟之病。
【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
接下来讲阴阳了。这个「阴阳」,这是二元的一个划分,那么单独就着「阴」来讲其实也能分出阴阳。因为阴的浓度是有变化的,可以说浓度最高的时候,那就是阴中之阴;浓度比较低的时候,可能阴中就透着阳。同样的道理,阳的浓度最高的时候,那就是阳中之阳;阳的浓度低的时候,可能阳里也透着阴了。
拿一天来讲,
【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
从早晨到中午的这段时间(这是白天的上半段——从早晨到中午),这段时间阳气最旺盛了,可以说「阳」的浓度最高了,这是「阳中之阳」。
【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
但是物极必反,阳盛则衰。从中午到黄昏的这段时间,虽然也是白天,但是阳中已经透着阴了,这是「阳中之阴」。
【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
从「合夜到鸡鸣」(「合夜」就是入夜),太阳落山一直到第二天鸡叫,这段时间可以说是夜晚最深最黑的时候,夜太黑,夜深深,这个时候当然是黑天,是夜晚,属于天之阴。从入夜到鸡鸣这段时间是夜晚最黑最深的时候,是「阴中之阴」(阴的浓度达到极致了)。
【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那么从鸡鸣到清晨太阳出来了这段时间,阴里就透着阳了。虽然也是黑天,但这是「阴中之阳」。
【故人亦应之。】
人要注意到一天中也是有「四季」变化。「阳极则阴、阴极则阳」这样反复循环,我们也应该随顺着一天中阴阳变化的规律来行事。
那么一天中阳气最旺的时间段,大家注意:就是从早晨到中午的这段时间,这是阳中之阳,这就是锻炼的黄金时期了。要是从天人合一的角度讲,阳中之阳,这时大自然中阳气最旺,我们人体也配合着最旺的阳气做一些运动,就等于采大自然的阳来补我们人体的阳。
「天人合一」就是「气人合一」,就是与外在的「阳」合一。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
就着人体来说,外边肉眼看得到的,这是阳(露出来的部分,一望而知,这是阳)。里边藏起来的,这是阴(一眼看过去看不到的,照不到光的这部分,就可能是阴的、晦暗的,甚至黑色的,给人这样闭塞的感觉,甚至有神秘色彩的,所以这个就是阴)。

【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
讲一个人身体的阴阳,后背这儿属于阳,腹部(肚子这里)属于阴。
【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讲人身脏腑的阴阳,五脏属于阴,六腑属于阳。
为什么五脏属于阴呢?我们知道,「五脏」是实心的,主要贮藏我们人体的精华,那么「六腑」是空心的(空腔器官),主要负责运输。一般来讲,「静为阴,动为阳」。「五脏」贮藏人体的精华,它是偏静的,所以是阴;「六腑」是管运输的,运输是动态的,动为阳,所以六腑属于阳。
讲肝、心、脾、肺、肾,这五脏都属于阴;那么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这六腑都属于阳。
【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
为什么我们要把「阴阳」调查得这么清楚、分得这么细呀?甚至连「阴中之阴、阳中之阳」都给它划分出来了,为什么呀?
因为:
【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
我们把这个「阴阳」研究得这么细,是为了诊断病的时候诊断得更加准确。
一般来讲,冬天的病发生在阴,夏天的病发生在阳;春天的病发生在阴,秋天的病发生在阳。
【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
就是为了找准病灶具体在哪里,然后开始进行治疗。
「针」是针灸、针刺。这个石头的「石」指的是砭石。其实砭石是针灸的鼻祖。这个砭石也叫「针石」,是指可以刺破皮肉来治疗疾病的一种石头做的医疗器械,在古时候很常用。
【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
后背也是阳(刚才讲了),「阳中之阳」是哪儿呢?是「心」。
有人解释,说「心」属于阳脏(阳性的脏器),位置处在上焦,以阳居阳,所以是阳中之阳。    【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
后背是阳(这个我们知道了),「阳中之阴」是肺。
因为肺是阴脏,它也处在上焦,以阴脏居于阳,居于上位(上焦),所以肺属于阳中之阴。
肺为阳中之阴,然后又讲:
【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
腹(肚子,腹部)这里属阴,我们知道,而「阴中之阴」是肾。
为什么呢?因为肾是阴脏,位置又处在下焦。人体若按上下分,则上属阳、下属阴。肾是阴脏,又居于下位(下焦),以阴处于阴位,所以肾就是阴中之阴。
【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
腹部为阴(这个我们知道),「阴中之阳,肝也」。肝是阳脏,它的位置处在中焦,以阳居于阴位,所以肝是阴中之阳。
【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腹部(肚子这里)属于阴(我们知道了),「阴中之至阴,脾也」。
因为脾也是阴脏,位置在中焦,以太阴居于阴位,所以说脾是阴中之至阴(最阴的),这是脾。
【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
刚才讲的就是阴阳、表里、内外、雌雄这种二元相对性。
相输应也——相呼应。
【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我们了解这些,就是为了掌握好「天」(也可以说「道」)对于阴阳的排列(安排)。掌握好自然界的阴阳规律之后,也了解了这阴阳在人体内的输布、走向、排列,我们就是为了顺应它。顺应它,首要的是别生病,次要的是治好病、治准病。





求分享

求收藏

求点击

求在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