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学《黄帝内经》017 阴阳应象大论篇 “天人合一”












一部围绕生命问题
而展开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 节选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




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

微信公众号

恒宁乐园

💧--------- 恒 宁 ---------💧
《黄帝内经》相当于是中医学的《阿含》 


我们继续来说阴阳......
【水为阴,火为阳。】
如果水和火相比的话,哪个是阴,哪个是阳呢?大家都知道:水和火相比的话,水是阴,火是阳。因为水是偏寒性的,是偏静态的;而火是偏热性的,偏动态的,所以水为阴,火为阳。
《黄帝内经》里就讲「水为阴,火为阳」。
然后又讲:
【阳为气,阴为味。】
这里的「为」,就是塑造成了、形成了的意思。阳性的能量形成了气,阴性的能量形成了味。
这里的「气」和「味」,讲的是中医里的「四气五味」。
我们知道,中医里有寒、热、温、凉四气,如果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来说的话,就是温、热、凉、寒四气;那么中医里的五味呢——酸、苦、甘、辛、咸。
《内经》里讲,阳性的能量化成了气,阴性的能量化成了我们舌头品尝的味道:酸、苦、甘、辛、咸。
【味归形,形归气。】
「味」刚才讲了,是阴性的能量化成的。所有的我们的舌头能尝到的那些味道,我们发现它们都寄着在特定的形质上(形态上),他们都寄着在具体的某个事物上。比如说:「酸」的,我们吃李子感觉酸;「苦」,喝咖啡感觉苦;「甘」,吃枣子感觉甘甜;「辛」,要吃块姜的话,感觉辛辣;「咸」,一品尝有些海产品,就偏咸。我们舌头所品尝的这些味道,都寄着在特定的物体上。所以叫「味归形」,这个「归」就是「寄着于」的意思。
那么「形归气」,「形」怎么又归了「气」了呢?我们所品尝的这些物品,或者说这些食物也好、药物也好,它们可能都是天生地长的,天生地长的就受自然界的温、热、凉、寒的「气」所影响,是吧?所以我们所品尝的这些食物、药物,它们会受「气」的影响。这里的「形归气」,就是说它们会受「气」的影响。
【气归精,】
春、夏、秋、冬,温、热、凉、寒的这自然界的「气」受什么影响呢?其实受宇宙中所有生命的元精(原动能)所影响。
【精归化。】
这种生命的元精(原动能),它受什么影响呢?受「大化」影响,「大化」其实就是「道」。
接下来讲:
【精食气,形食味。】
这个食物的「食」,读食物的「shí」也可以,读「sì」也可以,就是依赖着的意思。
整个宇宙中的这种生命元精(这种生命的动能),依赖着「气」来展现。这个「气」是动态的,依赖着「气」来展现。
然后「形食味」,食物或者药物的它的这种生命感,依赖着它的味道来展现。比如说:一个青李子很酸,那么它的存在感、它的生命,某种程度上就依赖着它的味道来展现,这是个酸李子。

【化生精,气生形。】
从本源上来讲,这个「大化」(造化)生出了生命的元精,一切生命的源能。
那源能刚才讲了,依赖着「气」来展现自身,那么「气」又生出了种种的形态。
其实,前面讲「阳为气,味归形」,又讲「阴为味」,意思就是说「阳为气,阴化形」。那么「气生形」,就等于阳生了阴。「阳为气」,对吧?「味归形」,味又是阴构成的,所以「形」就意味着阴。「气生形」,其实就是阳生阴,在讲阴阳的关系。
然后又讲:
【味伤形,气伤精。】
前面是「味归形」,这里是「味伤形」。味道,我们的舌头尝的食物或者药物的这个味道,它必须寄着于某个具体的形态上来展现,但这个味道,这里讲五味(酸、苦、甘、辛、咸五味),这味道如果过度了,就会伤我们的形体。「味」对应着我们的形体,所以这个事物能伤的,其实是与它同频的事物,「味」与「形」相对,所以「味」也就伤「形」。
那么「气归精」,「气」与「精」相对,是吧?气就伤精,这个四气(温、热、凉、寒四气)要是伤的话就会伤我们的生命元精。
只有同频的才能伤同频的,对应的才能伤对应的——「味」对应着「形」,所以五味要是伤,也是伤形体;那么「气」对应着「精」,所以它要是伤,也是伤我们的元精。
那么刚才也讲了「气归精」,气受元精影响。
【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精化为气」,就说元精可以化为「气」,气又伤于味。「气」刚才讲了,气对应的是阳,味对应的是阴,「气伤于味」,指的就是阳也会伤于阴。
「气生形」是讲阳能生阴,「气伤于味」讲的是阳也能伤于阴(就是被阴所伤)。那么在人体上,就是说酸、苦、甘、辛、咸五味,某一种味道过于偏重了、过度了,或者没有调和好,就会伤我们的「气」。
然后又讲: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阴」有降、浊的特质,从下面走,从我们身体的下面两个窍走。那么「阳气」有升、轻的特质,从我们身体的上面的七窍走。
然后又讲五味: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厚与薄相对,「味厚」就是味道浓重,味道浓重的属阴;「薄」,就是味道淡薄一点的,属于阴中之阳。
为什么说「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啊?前面讲了「阴为味」,阴性能量化生成了种种味道,所以只要讲这个味道的「味」,它就是在讲「阴」。
但是味道有浓淡之分,有厚薄之分,在「阴」里就给它划分了一下,味道厚重的、浓重的,这是「阴」;那么味道淡薄一点的,叫「阴之阳」。味道厚重的叫「阴」,有的时候也被称之为「纯阴」。

然后又讲「气」了: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刚才讲「阳为气」是吧?然后「气厚者为阳」,也可以说这个「气厚者」是「纯阳」。厚与薄相对,有厚就有薄。气厚重的是「阳」,那么淡薄的是「阳之阴」。
所以这里大家要记忆的话,就一定要记住:「阳」对应着「气」,「阴」对应着「味」。讲「气」的时候,就是「纯阳」或者「阳之阴」,以「阳」为主导;讲「味」的时候,就是「纯阴」或者「阴之阳」,以「阴」为主导。
然后又讲:
【味厚则泄,薄则通。】
「味」对应着「阴」,那阴性的能量,它有沉降的特质,有润下的特质,所以沉降、润下、厚,怎么样?就容易泻肚子,是吧?
「薄则通」,这个「薄」是与「厚」相对的,就是说这个阴(味),这个阴性的「味」,「薄」就是还好了,还好了,不是过于厚重的话,这种「润下」,这种「降浊」不是过于厚重的话,让我们感觉就是肠胃是顺通的、是通畅的。
之后又讲「气」了: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气」对应什么啊?「气」对应「阳」。阳气淡薄则「发泄」,为什么呢?因为阳气它是偏热性的,是炎上的,对吧?那么这种热性的炎上的能量淡薄,就容易「发泄」。
「发泄」,有的资料上讲就是发汗,出汗的意思;那有的资料讲,就是说可以渗泻邪气出去,不过渗泻邪气出去的话,跟发汗的这个理也是一致的。
阳气如果「厚」呢,阳气厚重会怎样?就发热了。因为阳气本身它就是热性的、炎上的,它如果「厚」,就使得我们发热了。
然后又讲: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这里的「火」,就是比较亢盛的阳气,这个「火」属于一种病理性的邪火,就是说内火过大了的那个火,内火。如果内火过「壮」,就会使得我们的「气衰」,也就是说阳气过于亢盛了,就会使得我们的元气衰弱。
「少火之气壮」,「少火」就是阳气正常,刚刚好。这样的话呢,「气壮」,元气旺盛。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过于壮的火会侵蚀和消耗我们的元气,「壮火食气」,就好像把我们的「气」吞吃了一样。就是说过于亢盛的阳气,反而会伤我们的元气。
那我们的元气喜欢吃什么呢?「少火」,少少的火,差不多就行。这个「气食少火」,元气依赖于「少火」的充养,也就是说,我们的元气依赖着刚刚好的阳气,依赖着正常的阳气,而不是亢盛的阳气。
这里「壮火食气,气食少火」,这个「食」我们认为读二声,读食物的食好像更贴切一点。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壮火」,就是过于亢盛的阳气会使得我们的元气耗散;「少火生气」,就刚刚好的、正常的阳气反而使我们的元气增强。
有句话叫「物壮则老」,也知道「物极必反」、「物极则衰」。「壮火」过于亢盛的这个阳气,反而会使我们的元气耗散。所以「少火生气」,少量的正常的阳气——「少火」,正常的阳气反而是使我们健康。
其实,「阴阳平衡」讲的就是「中庸之道」嘛,不要过多,也不能过少,就中庸嘛,是吧?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在气味里讲的话,像辛味、甘味这都是「发散」的,很显然是属于「阳」;那么酸味、苦味这种「涌泄」的,或者「收」的、「涩」的,这种就属于「阴」了。
当然,因为《黄帝内经》里面的两位主角:一位是黄帝,一个是岐伯。黄帝其实属于是真人,已经是通天得道了,所以他的讲话有的时候会有一定的哲学性;那么岐伯呢,他是医学家,但是他也是得道高人。所以他们的讲话,我们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你可以偏哲学性或者宗教性地去理解,也可以纯医学性地去解读。
那你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的话,这些同样的文字可能就会有不同的含义,所以我们相信,一千个人看《黄帝内经》,也会有一千种感悟的,但是总归会有收获的。
而且又加上中医讲究「天人合一」,其实哲学呢,可以说讲的是宇宙大道啊,生命起源啊,纵观所有的生命体呀,讲这些规律,讲的是「天」这方面。那么医学呢,侧重于解决人体的疾病问题,就侧重于「人」这里。「天人合一」的话,也就是说《黄帝内经》里,其实它会有讲「天」的部分,讲自然界呀,讲宇宙啊,讲道啊,一些哲学性的话题,它也会有关于「人」的很多话题。
《黄帝内经》整个读下来,大家就会感觉一会儿讲「天」,一会儿讲「人」,一会儿讲「天」与「人」的合一……





求分享

求收藏

求点击

求在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