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帝
内
经
医
之
始
祖
一部围绕生命问题
而展开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 节选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
养
生
宝
典
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
微信公众号
恒宁乐园
💧--------- 恒 宁 ---------💧
《黄帝内经》相当于是中医学的《阿含》
大家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天与人之间的对应——在春天和夏天的表现。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往下看: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
「中央生湿」,这里的「中央」,是指在夏天和秋天之间,也就是「长夏」。
长夏容易生湿气,湿能生土,土生甘(土能生甘味);那么,甘味生脾,甘入脾(甘甜的味道,直接入我们的脾脏,滋养脾);「脾生肉」,脾可以滋养我们的肌肉,有道是「脾强则肉生」;「肉生肺」,这怎么讲呢?「脾生肉,肉生肺」,我们知道,脾在五行中属土,肺在五行中属金,其实就是「土生金」。
【脾主口。】
这个怎么讲呢?我们知道,「胃」,它是一个袋子,可以装我们吃进来的饮食、水谷;脾主运化,帮助消化吸收的。那么,脾消化吸收的这些水谷来自哪儿呢?来自我们用口(用嘴)吃的这些五味的饮食,所以脾和口的关系很密切——脾主口。
【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
「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就是说,长夏的时候,这个脾之气,它在天(在天上)显现为湿气,天上的湿气——像云啊,雾啊,露啊,雨呀……在天上显现为湿气;那么,在地(在大地)这儿显现为土;在我们的身体这里显现为肉;在五脏显现为脾脏;颜色对应着黄色(我们知道「黄色」——类似黄土的颜色);那么,所对应的五音是「宫、商、角、徵、羽」里面的「宫」音;所对应的声音就是「歌」(这个指的是歌叹);「在变动为哕」(「哕」,就是呕吐的意思),这是一种气逆的表现;那么,脾在窍为口——「在窍为口」,可以说脾主口,口等于是经由胃间接地就通往脾了;脾对应的味道是甘;我们知道脾主思嘛,是吧?在志为思,与脾相对应的这个情绪、情志就是思(思虑的「思」,有的时候也代表思念的「思」)。
【思伤脾,怒胜思;】
「思伤脾」,思虑呀,思念啊是伤脾的;「怒胜思」,一个人思虑过度或者思念过度,伤了脾了,怎么办呢?——气他一下,让他发怒,他一发怒,这种思虑症就好了。
原理是什么呢?怒,我们知道怒伤肝,怒对应的是肝,肝在五行中属木;思对应的是脾,脾在五行中属土,木可以克土,是吧?——木克土。所以,「怒胜思」——怒胜思,它的五行原理就是「木克土」。
【湿伤肉,风胜湿;】
「湿伤肉」,其实湿气过重,还伤我们的肌肉。风能胜湿,为什么呢?这个五行原理:风对应的不是木嘛,湿对应的是土(风对应的是肝木,湿对应的是脾土),木克土呀,所以风能胜湿。
【甘伤肉,酸胜甘。】
这甘甜的味道,吃多了也是伤肉的(伤我们的肌肉的);「酸胜甘」,酸味可以胜过甘味,为什么呢?因为酸对应的不也是我们的肝脏嘛,肝脏在五行中不是属木吗?这个甘甜的「甘」,对应的是我们的脾,脾在五行中属土,木克土,所以酸味能够胜过甘味(酸味胜过甘甜之味)。
还是拿做菜来打比方,万一有一天,我们做菜的时候做得过甜了(糖放多了),过甜了也不好吃,那怎么办呢?多加一点醋,让它变酸,有了酸味的中和呢,这个甜反而可口了。所以,有一些菜肴很吸引我们的味蕾,它就是酸甜酸甜的。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
再讲秋天,秋天对应的是西方——生燥,「西方生燥」——西方之气偏燥;「燥生金」,这个干燥有肃杀之性,跟金也是相对的,「燥生金」;金是比较辣烈的那种感觉,是吧?所以,「金生辛」;那么,辛辣的滋味是入肺的,「辛生肺」;「肺生皮毛」,肺气是养皮毛的(养我们的皮肤和毛发的)。「肺生皮毛」,有的时候也讲是「肺主皮毛」。那么,「皮毛生肾」,肺金生皮毛,皮毛生肾水,其实讲的就是「金生水」嘛。
又讲:
【肺主鼻。】
我们知道,肺是藏气的,这鼻呢,是天天呼吸的,所以肺主鼻。
【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
这肺气在天上显现为干燥,在大地显现为金属——「在天为燥,在地为金」。
「在体为皮毛」——因为肺主皮毛嘛。皮毛,其实对我们的人体也是一种保卫、保护。
【在藏为肺,】
对应的这个脏器是肺,肺藏魄。我们知道: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
【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
对应的颜色是白色;对应的五音是「宫、商、角、徵、羽」里面的「商」音;对应的声音是「哭」;那么在变动上就显现为「咳嗽」,一说肺——这肺气的变动显现为咳嗽。
【在窍为鼻,】
肺,可以说「开窍于鼻」。
【在味为辛,在志为忧。】
对应的味道是辛辣,对应的情志是忧。
【忧伤肺,喜胜忧;】
忧是伤肺的。大家注意:你要是有忧郁症,其实是伤肺的。「喜胜忧」,这个人整天忧愁,我们要想办法逗他欢喜。在五行上的原理是什么呢?喜对应的脏器是心,心对应的五行是火;忧对应的脏器是肺,肺对应的五行是金,所以喜胜忧的五行原理不就是火克金嘛。火能把金属融化——火克金,所以喜胜忧。
【热伤皮毛,寒胜热;】
其实过热的话,也会伤我们的皮毛,说我们体内过热也会伤皮毛,为什么呢?因为过热的话,津液就少了,皮毛就得不到滋润了。如果说我们体内过热了,伤皮毛了,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寒能胜热,这个道理大家都懂。
【辛伤皮毛,苦胜辛。】
其实,辛辣的滋味吃多了也伤我们的皮毛的。「苦胜辛」,说这个菜做得太辛辣了,怎么办呢?给它加一点儿苦瓜片进去吧,让它变苦吧。有了苦味的介入,这个辛辣的味道就不明显了。原理是什么呢?苦味对应的五行不是火嘛,辛辣对应的五行不是金嘛,火克金呀,火能把金属融化,是吧?火克金,所以苦胜辛,苦味就可以抑制一下辛辣的味道。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
然后,再讲冬天:冬天一般是刮北风嘛,寒自北方来,所以说「北方生寒,寒能生水,水生咸」,咸味入肾——「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我们看,肾水生骨髓,髓生肝木,也就是肾水生肝木——水生木嘛。
【肾主耳。】
这肾主耳朵——「肾主耳」。其实,我们两肾的形状跟我们的两个耳朵也有点儿像。
【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
肾气在天(在天上)显现为寒气,在地上显现为水,在我们的身体这里显现为骨骼,这里对应的脏器是肾,对应的颜色是黑色,对应的五音是「宫、商、角、徵、羽」的「羽」音,对应的声音是「呻」,显现的变动就是「战栗」(就是打哆嗦、颤栗、发抖、震颤那种)。
【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
那么,肾开窍于耳,对应的味道是咸味,对应的情志是恐惧(惊恐或者恐惧)。恐是伤肾的——「恐伤肾」,大家注意!
那如果一个人被吓到了,怎么办呢?——「思胜恐」,让他多多地思考一下。思考意味着智慧,在智慧上明达了,恐惧感就消失了。
「思胜恐」的五行原理是什么呢?「思」对应着脾土,「恐」对应着肾水,土能克水。所以,思能胜恐(思虑,能够某种程度上抑制我们的恐惧)。
【寒伤血,】
然后讲「寒伤血」,寒能伤我们的血液。
有句话叫「寒则血凝」,就好像寒冷的时候,水都能够凝固成冰一样。要是体内的寒气重,我们的血液也像凝固了一样——「寒伤血」。
那这个时候怎么办呢?
【燥胜寒;】
其实,这干燥有的时候可以抵御寒气。为什么呢?因为寒对应着水嘛,「燥」就是水的另一面嘛。
【咸伤血,甘胜咸。】
又说这咸味吃多了,其实也伤我们的血液(咸味吃多了伤血液)。万一做菜做咸了怎么办呢?加点糖吧,这种甘甜的滋味可以胜过咸。
五行原理是什么呢?甘甜的「甘」对应的不是脾土吗?「咸」不是对应的肾水吗?土能克水,所以甘甜的味道能够胜过咸味。
那这样,春天、夏天、长夏、秋天、冬天这四时,也可以说是五季,天与人在五行上的这种对应,岐伯就讲得很明确了,讲得非常详细,岐伯是回答黄帝的问题的。
上节课,黄帝不是问嘛,说:我听说上古时候的圣人,他们「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就是说,上古时候的圣人把这天与人之间的关系研究得非常透彻,非常有条理——这天与人真的是外内呼应的吗?真的是表里呼应的吗?这是黄帝在问。然后岐伯就这样回答了,很具体地回答了一番。
然后,岐伯又总结说: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
「天」,就是万物的「上」;「地」,就是万物的「下」;「天地」,就构筑了万物的上、下两个方向。
也就是说,「天地」就是万物的纲纪。
然后:
【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
阴其实对应着「血」,阳对应着「气」。说「阴阳」,其实就代表着血气所生的男女(由血气构成的男女)。那么,女性很显然属阴,男性属阳。
又讲: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因为古人认为这阴气右行,阳气左行;就好像男左女右一样,阳左阴右——阳气左行,阴气右行。
所以说,「左右,是阴阳之道路」,阴气和阳气,走着不同的道路。
【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这个「水、火」,这都是阴阳在外相上的一种表现。
【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其实读「能始」也可以,但是注解中建议我们读「胎」,就是通胎儿的「胎」。
说阴阳是万物的胎始,其实就是说万物的最本源——元初。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所以说,阴性不是偏静态嘛,阳性偏动态嘛;阴在内,阳在外边守着它。这个阴就如同是妻子,阳就如同是丈夫——妻子主内,丈夫主外。
「阳在外,阴之使也」,这个阳性能量偏动态,一直活动在外面,就好像阴性能量的使者一样。就好像丈夫一直外出打工,就好像妻子派出去的使者一样,一直在外面忙碌。
我们也记得,在《黄帝内经》前面《生气通天论》里也讲过:「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讲的其实也是「阴主内,阳主外」。
自从我们学了中医,天天就把「阴阳、五行」挂在嘴边了,因为「阴阳、五行」相当于是纲领。
天人合一的规律,就完完全全在「阴阳、五行」上体现出来了……
求分享
求收藏
求点击
求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