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帝
内
经
医
之
始
祖
一部围绕生命问题
而展开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 节选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
养
生
宝
典
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
微信公众号
恒宁乐园
💧--------- 恒 宁 ---------💧
《黄帝内经》相当于是中医学的《阿含》
【帝曰:】
黄帝问岐伯说:
【法阴阳奈何?】
我们应该怎么样法于阴阳呢?怎么样按照阴阳运动变化的规律来调整我们的生活呢?
【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
岐伯说:体内如果阳气太盛了,我们就会感觉非常热。这个时候如果毛孔开的话,热气得以宣泄,就没有问题;但是,如果「腠理闭」(毛孔紧闭),就会「喘粗」(呼吸很粗),「为之俯仰」,就是俯下身体也不舒服,仰着身体也不舒服。非常不舒服。
【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
这汗要是出不来,内热就憋在里面了,导致「齿干」(牙齿也觉得很干燥)。「烦冤」,心里特别烦躁(「冤」形容痛苦)。「腹满死」,甚至会因此而使得腹部胀满而死。
——看来,该出汗的时候是真得出汗,这汗要是出不来,憋在里面,都有可能憋死人。
【能冬不能夏。】
像这样的情况——内热极盛,「能冬不能夏」。要是外在天气寒冷还好一点儿;如果外在也很炎热(本身内在就热,外在也很热),这样就很难熬过去了。
然后岐伯又讲:
【阴胜则身寒,】
体内如果阴气过盛的话,我们就会感觉很寒冷。
【汗出,身常清,】
如果这个时候一直出汗,「身常清」,身就愈发地寒冷。
【数栗而寒,寒则厥,】
然后不停地打冷战,越来越冷。要是这样的寒症严重的话会导致「厥」。
「寒则厥」,这个「厥」在这里是冷到麻木状态了。
【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
冷气过盛了,已经使我们的肢体都麻木了,这个时候可能也会使得腹部胀满而死。这种内寒严重的情况,要是赶上夏天还好过一点儿,可能能熬过去;要是里面这么寒,外在正赶上冬天,这就不好办了,所以说这样的情况是「能夏不能冬」。
【此阴阳更胜之变,】
这就是阴阳更替变化到了极致的表现。
【病之形能也。】
这个「能」就是「态」,「病之形能」就是病之形态。
就是说,我们体内不可以过热也不可以过寒。如果身体过热了,要是能通过出汗把这个热往外排还好,要是排不出去,这个热一直憋着就很危险了。那么如果身体本身很寒冷了,还一直出汗,越出汗就越冷,到最后可能都会麻木。
【帝曰:】
然后黄帝就问岐伯说:
【调此二者,奈何?】
怎么样能够协调好这个阴和阳呢?
体内阳气不能太盛、阴气不能太盛,怎么样协调好这两种气呢?
【岐伯曰:】
岐伯就回答说:
【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
「七损八益」(其实在这里也是个概称),就是你要知道什么样的事情对身体有害,什么样的事情对身体有益,要注意这些;注意好了,这阴阳就可以调节得比较平衡。
【不知用此,则早衰也。】
如果不知道什么情况对身体有损害,不知道什么情况对身体有益,这样的话可能人就会提前衰老。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
其实人到了四十岁的时候阴气在体内已经就剩下一半了,所以人从四十岁开始,生活起居就能体现出一种不如从前的衰老趋向了。
【年五十,体重,】
到了五十岁的时候,你可能觉得身体怎么那么沉重呢?
【耳目不聪明矣;】
五十岁的时候可能感觉听力也不如之前好了,视力也不如之前好了——耳不够聪、目不够明。
【年六十,阴痿,气大衰,】
到了六十岁的时候,阴气愈发地萎缩了,肾气就有极大的衰落之象。
【九窍不利,】
这个时候感觉,上面的七窍和下面的两窍都不如之前好用了。
【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
感觉到下面阴气虚、上面的阳气实,于是「涕泣俱出矣」。
这六十岁身体不太好的人,肾气大衰的人,可能经常鼻涕、眼泪都同时出来。
——文言文有的时候就有好几种翻译方法。「涕泣俱出」,鼻涕眼泪同时出来,可以这样直接翻译;也可以说,六十岁身体很弱的这些人经常不是流鼻涕就是流眼泪。
【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
岐伯说:所以要了解一些养生的道理,然后奉行这些养生的准则,我们的身体可能就比较强健,不容易衰老。但你不了解这些养生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妄自作牢的话,生活得很随意,起居也没规律,经常阴阳失衡等等,这样的话其实就比较容易衰老。
【故同出而名异耳。】 于是我们就会发现,在生活中经常有年纪相仿甚至相同的人,但是身体情况却差别很大。
同样是四十岁的,同样是五十岁、六十岁的,同样是八十岁的,年纪是相同的(可能都同一年出生),但是这个可能身体非常健康、非常强壮,另一个可能就是一派老相(非常衰老),甚至非常病弱。
【智者察同,愚者察异。】
其实智者,他们的生活方式都差不多,但是愚昧的人,他们的生活方式千差万别。
智者,要是懂得养生之道的话,他们的身体情况也就很类似了;愚昧的人,如果不懂得养生之道,很随意地生活,甚至很放逸地生活,他们的身体状况就千差万别了。
我们知道有句名言叫「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其实我们在这里也可以讲:健康的状态都是相似的,但是疾病的状态各有各的不同。
【愚者不足,智者有余。】
这个精气,对于愚昧的人(不善于养生的人来讲),精气是不够用的,但是对于智者(善于养生的人来讲),这个精气绰绰有余。所以,懂得养生之道并且奉行的人,经常就比较长寿,比较健康。
【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
所以,懂得养生之道的人,他们的精气就好像绰绰有余、用不完一样,所以他们到了五十岁的时候,耳朵、眼睛还是那么好用(还是耳聪目明的),没感觉有什么衰老的迹象,身体比较轻快、比较强健。
「老者复壮」,甚至有的老了老了,调整一下生活方式或者注意科学地、合理地锻炼,结果又强壮起来了。
确实是有一些人,老了之后那身体比年轻的时候还好呢。有一些退休后的老人,也不用做什么工作了,也不用操心了,天天锻炼身体,奉行养生之道,结果身体真的是比之前年轻的时候还好,这样的例子也是多见的。
「老者复壮,壮者益治」,要是懂养生之道并且奉行的话,你本来身体就挺强壮、挺健康的,那就越来越健康了。
【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惔之能,】
真正的圣人为无为之事,——这个「为无为之事」,不是说什么都不做,是处在一种逍遥的、无所执著的状态里;随缘,该做什么做什么,但是也不动心,没什么烦恼;随缘而做,做完了就放下了,这才是真正的「无为」。
大家注意:圣人的「无为」,不是说我按着自己什么都不能做这叫「无为」。你强按着自己,有个强按着自己不要去做的心,这就是「有为」。你的意念(这个执著),我执著不能做,这就是「有为」,是吧?真正的「无为」就是「无所执著」,随缘做,做完了也不想它。
真正的圣人「乐恬惔之能」,喜欢心灵处在这种空虚、恬淡的状态里。
【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
总是在虚无的境界里徜徉。
「从欲」就是顺从本心的这种自然的愉悦。其实归于本真是最愉悦的事情,「从欲」从的是本真之欲。「快志」就是让自己的心情愉快,逍遥自在,总是在这种虚无的境界里遨游。
【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
所以这样的圣人就寿命无穷,与天地终。
在道家讲,这就是「通天合道」,整天通天合道。那么在虚无里「寿命无穷,与天地终」,作佛家的话讲,这就是「无生法忍」的境界了。
【此圣人之治身也。】
圣人就是这样奉行养身之道的。
所以圣人的养身从「心」开始。先从「无为」讲起,前面也讲「清净」,人要是能清净,天地悉皆归。其实天地,不仅仅是归向我们,在极致的清净里,天地都消失不见的,那是大清净、大虚无。
圣人的养生,他从养心开始。本身什么事都不挂在心上,无所执著,非常地恬淡,总是在虚无的境界里逍遥游,所以寿命无穷,与天地终。这就是圣人怎么养身的。养好了「心」了,这身也就养好了。因为在恬淡虚无的境界里,其实身心都是化空的——身即是心、心即是身,身心都虚无、恬淡……
求分享
求收藏
求点击
求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