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学《黄帝内经》022 阴阳应象大论篇 “通天合地”












一部围绕生命问题
而展开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 节选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




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

微信公众号

恒宁乐园

💧--------- 恒 宁 ---------💧
《黄帝内经》相当于是中医学的《阿含》 


岐伯说: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
这个是就着中国的地形来讲,我国的西北地区海拔比较高,这里相对来讲天的阳气不足,阳气不足就阴气盛,所以西北方偏阴。
然后再讲人——
【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
人的右耳目不如左明也,人右面的耳朵不如左耳朵灵敏,人右面的眼睛不如左面的眼睛视力好,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这样的。
又讲地——
【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
中国的地形的话,东南部相对地低洼,所以江、河都向东流入海,东南方地势低洼;东南方地的阴气相对是不足的,阴不足则阳偏盛,所以「东南方阳也」——阳比较盛。
然后讲人——
【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人左面的手和脚不如右面的手和脚有力量。
然后黄帝就问:
【帝曰:何以然?】
为什么啊?
岐伯就说:
【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
东方就是太阳升起的方向,「东方阳者,其精并于上」,就是阳气的精华都聚在上边去了,阳气的精华聚在上面的时候「则上明而下虚」,阳气代表光明嘛,都聚到上边儿了,上面阳气盛下面就相对地虚了。
【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
所以,阳气在上就使得人的耳朵、眼睛,就相对很聪明,耳聪目明;但是,手脚要是相对于眼睛和耳朵来讲的话就有些笨拙了,说一个人聪明、聪明……聪明怎么来的?「耳聪目明」这样来的。就是说一个人的耳朵好,这个就是听力好、眼睛好、视力好,他的听力好、视力好,所以他聪明,这是古时候讲一个人。发展发展,一说「聪明」,好像我们默认地就代表大脑了(代表大脑的智力了),实际上最初指的是视力和听力,视力和听力是聪明的表现。
那么手上、脚上又没长眼睛,一般的不修行的人,手和脚是不能看东西的,要修到一定程度,修到六根互通互用了,身体的每个部位都可以当眼睛用、当耳朵用了,但是绝大多数人,手脚都是不如耳目聪明的。
然后讲:
【西方阴也,】
东方阳,那西方阴,这是相对的。西方也是太阳落下的地方,太阳落了就意味着天黑了嘛,是吧?

【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
阴气的精华就向下聚集,「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那阴气的精华都聚集到下边了,下面偏盛上面就虚了,于是就出现了一种反常的情况。
【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
这个听力和视力不那么好,但是手足很轻便灵活。也就是说,阴气如果聚在下的话会使得手足(我们的手脚)非常地轻便灵活。
那正常人很显然都是阳气居于上,所以耳目要聪明,手脚相对地笨拙。其实人体的阳气一般都在上方聚集,看这个穴位的百会穴也很明了,百会穴在我们头顶,是吧?在头顶,这是「诸阳之汇」。
然后岐伯说:
【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如果天地阴阳不能平衡,感受了邪气的话,这个邪气如果入侵了我们人体的上部,那么我们就会觉得身体的右侧病得要严重一些;邪气如果入侵了我们人体的下部,我们就会觉得身体的左侧病得严重一些。
【故天有精,地有形。】
天清地浊嘛,一说「天有精」,有精气,这个清阳之气上升,形成了天——天有精。
「地有形」,浊重的、沉降的气下沉形成了地,地是有具体形状的。
【天有八纪,】
「八纪」指的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八个大的节气。说天有八纪,有八种大的节气的划分。
【地有五里。】
这里指的是东、南、西、北、中五个方向。
所以说,天和地都是有秩序的。
【故能为万物之父母。】
天和地本身有秩序——人家不乱,所以成为了万物的父母。    那么我们也能发现,「天有八纪」,这些节气的变化其实是时间的变化,对不对?「地有五里」,这些方向的变化,其实是空间的变化。「天」这里代表时间,「地」在这里代表空间。时间加空间就承载了一切万物了,是生养一切万物的父母亲了。
【清阳上天,浊阴归地,】
刚才讲了,清阳之气上天,往天上升,浊阴之气往下沉就归地。
【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
这可能是神明塑造的天地的这种秩序感吧,这个清阳之气它是气,一上天它就是动态的嘛;那浊阴之气,它是静态的,往下沉,变成了大地,所以大地偏静。「天动地静」,这应该是神明给我们制定的纲纪吧!
古时候,人对于自然现象有诸多的未知,只要是参不透的,就都归给神明了。那神明造了这个纲纪,造了这个秩序,还有这个规则(纲纪也可以理解为规则)。
【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
所以能够生、长、收、藏,终而复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然后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终而复始。就是结束了又开始,结束了又开始……
    【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    其实这句话讲得很大气,就是顶天立地的感觉,是吧?我们观想着天地间有个人站在那里,头就和天气合一,脚就和地气合一,所以「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那中央的部分是什么呢?是人事(「人事」就是人世间的这些事,跟人有关的一切就是人事)。
这里讲的其实也就是天、地、人三才嘛。人把天与地给贯通起来了,人事使天地之间兴旺、繁闹、丰富多彩。想想要是只有天地没有人的话,也挺枯燥的。
「中傍人事以养五脏」,真正的贤人,如此的大气——头顶天,脚立地。头从天气中汲取阳气的精华作为营养,那么脚在地气中汲取阴气的精华作为补养,然后中间又靠着人事来养着自己的五脏。
这个「养」字用得逍遥、大气、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那种感觉。这个地方应该说是充满豪情了,不把人事当做烦心事,反而当做是滋养五脏的事。
我们在读《黄帝内经》的时候发现,因为它有很强的文学性、艺术性,读起来有的时候很美,对于我们的精神也是一个滋养。
其实在《孟子》里也讲过——「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有点这种感觉,波澜壮阔,非常大气。人能贯通天与地,人使整个宇宙鲜活起来。
【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
那么天气(它)是通于肺的,地气是通于嗌的(「嗌」是我们的咽喉)。
为什么天气通于肺呢?这个肺不是主呼吸嘛,呼吸,吸的、呼的不都是天之气嘛,通于肺。地气为什么通于咽喉呢?我们吃的、喝的基本上都是地上长的,我们的饮食基本上来自大地的,所以地气就通我们的咽喉,这饮食到了嘴里跟咽喉先接触。
【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
「风气通于肝」,因为前面也讲了,风生木,五行上的这个木其实就对应着五脏里的肝,「风气通于肝」;雷气,一想起打雷了,就有火性,是吧?这种光啊、电啊、火啊,这种。「雷气通于心」,那么心在五行上就对应着火。
【谷气通于脾,】
脾主运化,这五谷之气它是通脾的。然后,
【雨气通于肾。】
肾在五行上对应着水,这个雨水之气呢,它就通于肾。
这就天和人就真的相通了,你看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我们的咽喉;风气通于我们的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水之气通于肾……天人相通。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
六经为川,六经就是三阴经加三阳经这六经。六经就好像是我们人体中的河流一样,那么肠胃就像海洋一样,我们知道,胃不是水谷之海嘛,我们吃的、喝的不是都先到胃里了嘛,就像海洋一样装载,然后稍作消化就到肠里了。所以胃和肠就像大海一样,容纳着这些未消化的水谷或者已消化的水谷。   【九窍为水注之气。】
九窍就是通气、通水的口(窍就是洞口的意思。九窍,其实就是九个洞口),为水注之气(水注之气就是水气合一了)。想想我们上面的七窍和下面的两窍,它们那里所排出的基本上都是水气的混合物,有水也有气,当然浓度上不一样,但是都是水、气一体的。
【以天地为之阴阳,】
以天地为之阴阳的话,哪个阴,哪个阳啊?大家都知道,天是动态的,属阳;地是静态的,属阴。因为天清地浊嘛,天动地静嘛,所以天阳地阴。
【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
那么人体流的汗水,就好像天地之间降下的雨水一样。人出的汗,就好像是天地之间的雨;
【人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
那么人吸进来、呼出去或者在体内流动的气,就好像天地之间刮得很快的风一样(疾是速度快的意思)。人体内的气,其实就是天地之间的风——这也体现着天人合一。
【暴气象雷,】
人的暴脾气就像雷一样,发作的时候呢,挺突然的,
【逆气象阳。】
这个逆上之气,它有一股冲劲儿,阳的能量很强的。【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按照岐伯这样讲,天、人是相通的,可以说天地就是个大的人体,人体就是个小的天地。
所以我们在管理我们的生命的时候,在享受生活的时候,或者说在养生的时候,如果不效法天地的规律(纪是纲纪,理是道理),天之纪,地之理,其实就是天地之间的规律嘛。如果我们明知人和天地本是相通的,本是相合的,人和天地本来是一体,你却不按照天地的运行规律去做事的话,「则灾害至矣」,那灾害就来了,不可避免的。
等于是顺天地者昌,逆天地者亡。为什么呢,因为人就是个小天地啊。你不顺着天地的规律就等于打破了、破坏了人这个小天地啊,所以人就出问题了。
看来学《黄帝内经》确实可以让我们的格局打开,至少是不会仅仅局限在人的这个小肉身,总是会想着:哦,它是个天地啊。就把这个人体看大了,看得浩瀚了。那如果人大了,那人身上的这个事儿,有很多事儿就微不足道了,不值一提了。
那么把人看得很大,都成了天地了,那人身体又不简单了,又充满诗意了,又很浩荡了,又很大气了。
我们体内的气,就是天地间的风;我们的汗,就是天地的雨;我们的暴脾气,就是天地之间的雷;我们的逆气,就是一种非常亢盛的阳气……想着这些的时候,人又是非常伟岸的。所以《黄帝内经》使得生命充满了积极的意义了!





求分享

求收藏

求点击

求在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