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学《黄帝内经》023 阴阳应象大论篇 “怎么治病”












一部围绕生命问题
而展开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 节选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




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

微信公众号

恒宁乐园

💧--------- 恒 宁 ---------💧
《黄帝内经》相当于是中医学的《阿含》 


昨天刚有一个好朋友问:《黄帝内经》是医学的典籍,为什么不讲怎么治病呢?今天就开始讲了!
可以说今天的内容非常重要,我们要认真来学习。
岐伯曰: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
我们都知道有句话叫「病来如山倒」,这里的「邪风」代表「病邪之风」,说病邪之风的来临那是非常突然、非常迅速的,就好像暴风骤雨一样。    【故善治者治皮毛,】    最善于治病的医生,在病邪入侵「皮毛」的时候就开始给你治了。
【其次治肌肤,】
医术稍微差一点的医生,在病邪入侵到「肌肤」的时候,开始给你治。
【其次治筋脉,】
医术要是再差点,他就是在病邪入侵到「筋脉」的时候给你治。    【其次治六腑,】    医术再差点呢,等到病邪入侵「六腑」了,才给你治。
【其次治五脏。】
医术更差一些的医生,等到病邪都入侵到「五脏」了,才开始给你治呢。
【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这里岐伯说:如果病邪都入侵到「五脏」这儿了,治愈率就比较低了,可能只有百分之五十的治愈率。
当然了,这个病邪入侵到什么程度了,医生才开始给我们治疗,也不能凭此就去推断这个医生的医术怎么样,因为跟「病患者」(跟病人本身)也有关系的。
比如说,这个病邪刚入侵「皮毛」的时候,我们作为病患者,我们没当回事,没引起重视,然后一直往后拖;病邪入侵到「肌肤」的时候,可能也没当回事;入侵到「筋脉」,可能当回事了,找医生了……有的人是一直等到病邪入侵「六腑」了,入侵「五脏」了,疼得很难受了,实在受不了了,才找医生的……有的时候,是病人他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跟医生的医术没有关系。
我们以前都学过一篇课文,叫《扁鹊见蔡桓公》,扁鹊可是神医啊,他一看就知道你这病侵入到哪里了。「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身」——他提醒蔡桓公,你的病到哪里了,该治了,不治的话会加重的……蔡桓公就没当回事,一直到最后病入膏肓,无法治了,连神医扁鹊都没办法了——这就是病人导致的,延误了治病的最佳时机,这就不怪扁鹊的医术不高明了。

再回到《黄帝内经》这个原文。
【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
我们知道,在《黄帝内经》前面,我们学过的《金匮真言论》里提到过,「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    「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天地间的这个邪气,如果我们中招了,它主要就是伤害我们的五脏。
【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
「水谷」就是我们的饮食,饮食的寒热的话,它直接损伤的是我们的六腑。「五脏」我们知道,是心、肝、脾、肺、肾;「六腑」是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天之邪气」直接伤「五脏」,饮食的寒热直接伤「六腑」。
【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地之湿气」我们要是感染了,就会害到脾、肉、筋、脉,也确实是这样。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接下来讲「故善用针者」,善于用针刺手法的医生,「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他们可以取阴经上的穴位来治疗阳经上的病症;可以取阳经上的穴位来治疗阴经上的病症。    【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有的时候,可以取我们身体右边的穴位,来治疗身体左边的疾病;也可以取身体左边的穴位,来治疗身体右边的病——这个挺玄奇的!
【以我知彼,】
就是从「这儿」就知「那儿」。
【以表知里,】
医术高超的这些医生,有时候你一过来,他就知道你得了什么病。
看个表面,或者凭借表面的一些症候,就能推测你里面哪里出了问题,这很厉害了!一般是有多年的临床经验的医生。
【以观过与不及之理。】
这样观察,就是观「过与不及」,「过」就是过盛;「不及」就是不足。是阴过盛,还是阳过盛啊?是阴不足,还是阳不足啊?
【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这里的「微」就是微少、缺乏、不足的意思,就见到了哪里不足。
然后,「得过」就是也发现了哪里过盛了。
「用之不殆」,这样去给病人治病,效果就非常好了。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这句话我们在《零基础学中医》里也学过,善于诊断的医生在观察这个病患者的气色的时候,或者给他把脉的时候,先确定是阴盛啊,还是阳盛啊?是阴虚啊,还是阳虚呀?先理清「阴阳」方面的头绪,这样就很清晰了,就不乱了,不会一头雾水了。
【审清浊,而知部分;】
「清浊」,我们知道「天清地浊」。
「清」,一般代表阳气;「浊」一般代表阴气。就是说审查清楚了这个阴阳的情况,然后就能够判断这个疾病到底发作在哪个部分。
【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
「视喘息」,就是观察这个病人的呼吸,听这个病人说话的声音,然后就能知道这个病人为什么所苦(就是说哪里出问题了)。

【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
「权衡规矩」,是指四季时的正常脉相是什么样子的,春天这个「脉相」大概应该偏向什么样子,夏天、秋天、冬天应该什么样子。
「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通过观察「脉相」来确定病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按尺寸」,其实就是按寸关尺,把脉的时候,「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这个地方「断句」我们注意:「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善于诊断的医生给病人把脉的时候,观这个脉象是浮,还是沉呢?是滑,还是涩啊?
我们简单地说一下:这个脉比较「浮」,就是浮在表面,医生这手指往病人这脉这儿一搭,就感受到了,这个脉就浮在表面,很好感受的;「沉」,就是医生的这个手指要往下稍微按一下,才能感受到病人的这个脉象;「滑」,就是血液流通很顺畅;「涩」,就是血液流通好像不太顺畅,被阻塞住了一样。
这样一把脉、一观「脉相」,这医生就了解了「病所生」(就是说病到底出现在什么地方了),到底是哪里有毛病,然后这样给治。
「无过以诊,则不失矣」,诊断的时候不出现过失、不出现差错,这是第一步。诊断先诊断准,然后方法(治病方法)再准确,那病就一定能治好了。
刚才讲的是「诊断」,是吧?接下来讲「治疗」了: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
如果疾病刚刚发作(刚刚开始萌芽),可以用针刺的方法,有的时候扎一针或扎两针(几针)就好了。
【其盛,可待衰而已。】
在病邪特别猖狂的时候,邪气特别盛的时候,我们可以稍作等待,等这个邪气稍退之后再作治疗。
【故因其轻而扬之,】
这个病症比较轻的时候,可以用发散的方法。
病症轻,说明病可能在「表」,还没有到「里」。病在表,我们用清宣疏散的方法,把这个邪气给它赶出去、发散出去。
【因其重而减之,】
但是,如果这个病气比较重了,我们就要减少用发散的方法了,防止我们的阳气过度地流失。
【因其衰而彰之。】
等到病势减缓的时候,我们就乘势进攻。就好像敌军入侵我们了,一开始这大敌压城了,敌方的兵力很盛,我们要是硬碰硬,并不明智,等敌军势力有所衰弱了,或者说兵力疲惫了,这个时候我们再去与之对抗。
「因其衰而彰之」,敌军的势力弱的时候,我们再去进攻他,这个时候乘势前进,就可以把这个病气驱赶走。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要是这个病人形体非常地衰弱,我们可以让他服一些温药来补补气。

【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如果感觉这个病人的精不足,我们可能就要让他去服一些厚味来补一下五脏。
【其高者,因而越之;】
如果这个病邪之气在高处(在我们人体的上方),我们就可以使用发汗的方法(这是参照了倪海夏——倪师的讲解,他认为这里是发汗的方法),那么我们这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的版本的话,认为「因而越之」是用涌吐的方法。
【其下者,引而竭之;】
如果邪气在病人身体的下方,我们可以采用通便的方法。
【中满者,泻之于内;】
邪气居中,病人的胸腹胀满,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采用泻法,让病人把身体内部的很多废物、垃圾排出去。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这个邪气刚刚开始接近我们(刚刚开始入侵我们),邪气在表的时候,可以让病人发汗。
「渍形」,这个「渍」其实就是浸泡,因为有的时候出汗出得湿漉漉的,浑身湿漉漉的,像在水里泡了一样,「渍形」就是水泡了我们的形体了,就是说病邪刚刚开始入侵我们,病邪在表的时候,一般可以用发汗的方法,出一身汗,出透……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为病邪在皮(在皮肤这里),没有很深入,一般情况下通过发汗的方法,就可以把病邪驱赶出去。
【其慓悍者,按而收之;】
要是针对刚才讲的「其盛,可待衰而已」,就是说这个病邪过盛的时候,先稍微等一等,等着这个病邪的态势有所衰败的时候,我们再想办法(可以这样理解)。
不过倪海厦(倪师)的解释呢,他说:「其剽悍者,按而收之」是指病邪到达我们四肢的时候,可以用按摩的方法缓和一下。我们可以参考,毕竟倪师有多年的临床经验,也号称是「医学鬼才」,我们可以参考。
【其实者,散而泻之。】
就是说,如果这个邪气很坚实,我们可以把这个邪气打散,然后通过泄法,把它排出病人体外。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
所以整体上讲,在治疗的时候,要是根据这个病人身体阴阳的情况——到底是阴盛还是阳盛、阴虚还是阳虚,这个是很关键的。「审其阴阳,以别柔刚」,判断好了病人身体的情况,我们再想我们的治疗方案是柔和一点,还是刚硬一些,甚至我们用药是用柔和一点的药,还是刚劲勇猛一些的药(猛烈一些的药)?这个目的就是让病邪褪尽,但是不要伤人体的正气。
所以说,治疗是有度的,治疗过火了,可能对于病人又是一重的伤害了。所以「审其阴阳」很重要——诊断很重要,诊断准确了,用药准确了,而且用药的时候,这个时机、方法(这些)也都要拿捏好。
这肯定是需要多年的理论基础的学习,以及多年的临床经验的。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如果是病人的「阳」这里出了问题,我们可能就先要固他的「阴」;如果「阴」这里出了问题,可能先要帮他固「阳」。
这个目的是什么呢?就是防止病邪进一步地侵害人体,防止病症的加重。
【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就是尽量地能够确保这个病人的气血是流畅的,而且在该流的地方流,「各守其乡」,不要偏离了该走的路线。
【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血实宜决之」,如果说血液阻塞都成实体了,这个时候就要放尽瘀血(这血液阻塞成实体了、凝结了,要放尽这个瘀血),使得血流通畅。
那如果这个病人气虚(就是气不足)的时候,「宜掣引之」,这个「掣」字它有拽、拉、抽的意思,拽着、拉着它,引着它走,气虚的时候我们就想办法要用升补的方法,最终使病人的气由虚转足(气足),恢复到正常的循环状态。
因为我们在座的很多好朋友都还没有什么临床经验,我们都是中医的初学者,所以这节课内容在学的时候,我们可以做一些观想:观想假设我们对面来了一个病人,我们是医生,我们怎么样给他诊断?怎么样查气色?怎么样把脉?怎么样观察他的呼吸、听他的声音?观脉象,然后确定到底是哪里有病?病轻还是病重?如果病轻可能给他扎针,病极重可能稍微等一等,病势稍微缓的时候我们再给他治。
然后,如果病轻的话我们可能用发散的方法;病重的时候就要减少使用发散的方法,防止「阳」过度地流失;这病气很轻了,我们就要一鼓作气,赶紧把这个病气都给它驱赶走。
这个病人如果看上去形体非常地衰弱,我们可能就要开一些温药给他补气;如果他的精不足,就要让他补充营养。
然后,如果这个病邪之气在上,可能用汗法或者吐法;邪气在下,可能给他通便;邪气居中,这个病人的胸腹胀满,我们可能用泻法,帮他排出体内的垃圾和废物。
一般来讲,病邪刚入侵的时候,汗法很好用,因为邪气在表、在皮,一发汗可能就能发走;邪气要是入侵到四肢的时候,有时候按摩会有一些用处;邪气炽盛,可能也要稍作等待;然后,如果邪气很坚实的话,要把这个邪气击散,再想办法让它泄出体外……
要确定好这个病症它到底是阴盛还是阳盛,阴虚还是阳虚导致的,确定好了之后,再想我们的治疗方法是柔还是刚,用药是柔还是刚。阳病可能要先治阴(先固阴),阴病可能先固阳,是为了防止疾病的恶化。
然后,我们要帮助病人确保气血的流畅,气血流畅呢,还不能乱走,要按正确的路线、合理的路线走。如果这个病人身体中血液阻塞都成实体了,我们可能就要给他放血(放尽瘀血),免得阻碍正常的血液循环;如果他的气虚,我们可能就要用升补的方法帮助他调一调、补一补气……
总之,这节课的内容我们要画五角星标注一下,等到未来若干年后,如果我们有了临床经验,再看这节课可能又不一样了……





求分享

求收藏

求点击

求在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