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学《黄帝内经》024 灵兰秘典论篇 “高手会谈”












一部围绕生命问题
而展开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 节选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




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

微信公众号

恒宁乐园

💧--------- 恒 宁 ---------💧
《黄帝内经》相当于是中医学的《阿含》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灵兰秘典论》。「灵兰」就是灵台兰室,指殊胜美妙又有些神秘的地方;「秘典」,就是神秘宝典,「灵兰秘典」,就是指在殊胜美妙的地方珍藏的神秘宝典,也就说明相关的内容也是非常重要的。
看一下原文: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
黄帝问岐伯说:我还想听您讲一下十二脏之间的关系,是不是它们之间也有高下贵贱或者主次的分别呀?
「十二脏」是怎么来的呢?五脏加六腑这是十一脏,是吧?再加上膻(dàn)中,把膻中也算进去(俗称「tán」中 ),五脏加六腑加膻中,这就是十二脏。
【岐伯对曰:】
岐伯他就回答说:
【悉乎哉问也!】
您问的还真细啊!
【请遂言之。】
那姑且让臣给您讲一下。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十二脏里的「心」,堪称是君王,居于绝对的统治、领导地位,神明在这里出没。
我们知道「心藏神」,那么就着我们这个肉身来讲,「神明」指的就是我们的意识和精神,我们的意识和精神主要在「心」这里出没。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那么肺,它就有点儿像宰相或者太子及皇子们的师父。那宰相或者说太子、皇子的师父都负责什么呀?管理、教育、调节、分配,是吧?让一切变得有秩序。「治节」就是让一切变得有秩序。
再说说「肝」: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肝,就像将军一样。肝对应的我们的情志或者说情绪,不是「怒」吗?一说将军,脾气大……但人家可不是有勇无谋的将军啊,要是有勇无谋,就无法取胜了,只能是武士、士兵了,这里的将军是有深谋远虑的将军。
再说说「胆」: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中正」,意味着无私而准确;这里是下决定的地方,「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膻中」,它是「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膻中」,我们知道它的位置,两乳连线的中点,这是个穴位。那么,膻中离心脏很近啊,是吧?所以它相当于是君王的内臣,「喜乐出焉」,它让君王很欢喜。
在瑜伽上讲的话,「膻中」相当于心轮的位置,颜色是绿色,主管着同理心、爱和慈悲。这种爱是无条件的爱,是完全无私的一种慈悲,人要是常在无私和慈悲当中,自然就是充满喜乐的了......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然后再讲「脾胃」,脾胃是「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我国古代,把那种储藏有壳儿的谷物的地方叫做「仓」,储藏去壳儿后的谷物的地方叫做「廪」,「仓、廪」其实都是仓库,但里边装的谷物不一样。「仓」里边装的谷物一般还带着壳儿,「廪」装的谷物是去了壳儿的,是这样。总之,「仓廪」就是仓库。
说:脾胃就相当于是管理仓库的官员,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平常受纳的水谷(也就是我们的饮食),都先到胃这里,然后到脾那里了,胃进行装载和初步的消化,脾主运化,运化精微,所以脾胃就像个大仓库一样。
「五味出焉」,五味进到这里,也从这里出去,说谷物进到仓库也从仓库出去。五味(酸、苦、甘、辛、咸五味),也特指我们平常的饮食了。
然后再讲「大肠」,岐伯说: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读「传道」也可以,就是传达的道路;读「传导」也可以,传导之官。脾胃消化完的这个食物,如一些水谷,先到小肠了,小肠吸收一下营养,再转到大肠了;到了大肠这里,再尽量地吸收一点儿水分,就把废物排出去了。
这里「变化出焉」,什么变化发生了呀?饮食、水谷变成废物了,从食物到废物的变化就发生在大肠这里了,所以变化出现在这里。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小肠,它是领受、盛纳的地方。我们知道小肠可以分别清浊,帮助我们消化食物,所以说「化物出焉」。我们的胃是进行初步的消化,小肠进行精细的消化和吸收。这里的「化物」其实还有提取、提炼的意思,在这里吸收营养,有提取、提炼的意思。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肾,相当于我们的能源厂和发电站,「作强之官」,就是说这里非常有力量。那肾气足的话,人的头脑也会比较有智慧的,所以说「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三焦就是个通路、通道,我们知道。「决渎之官」就是通利水道,三焦相当于是水利局的一个官员,三焦可以让我们体内的水液通行比较顺畅。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然后讲膀胱,「州都之官」,「州都」是水陆会聚的地方。膀胱负责做什么呢?我们都知道,「津液藏焉」,津液藏于此,我们代谢后的这些废水暂时就储存在这里了。
「气化则能出矣」,「气化」就是因为气的运动产生的生理变化。膀胱储藏着废水,在气化作用下可以使废水排出体外。
歧伯说: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所以,从心开始讲起,然后五脏都讲了,膻中也讲了,六腑也讲了。心、肝、脾、肺、肾、膻中、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十二个脏器,谁也离不开谁。「不得相失也」,就是谁也离不开谁,而且配合也要默契才可以的。它们是个整体,如果各管各的,沟通不畅,协调不好,那就坏了。

【故主明则下安,】
如果君王贤明的话,那下属也就会安于本分,人民也就不会作乱。
【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
如果明白了这心、肝、脾、肺、肾、膻中,以及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之间的这种关系,确保这种关系是平衡的、是协调的,这样养生,我们的寿命就会比较长。「殁世不殆」,终身也不会出现大的问题。
【以为天下则大昌。】
明白了这十二脏之间这种主次的关系,把这种关系应用在治国方面、治理天下方面,那天下也是昌盛的。
各司其职嘛,都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同时再协调好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是吧?一个公司也是这样,总经理、副总、生产部、销售部、公关部、财务部,各个部门都配合得非常有条理,非常默契,那一个公司也会昌盛的。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
那就着人体来讲,我们的十二个脏器就像十二个官员一样,君主是谁呀?是「心」。
如果「心」这里不明,就是说我们的神明不明,我们的精神意识不明,比如说:没德没智慧,这是上主不明,君主不明的表现。没德没智慧,是吧?那十二官就危险了,整个体系都是危险的。
「使道闭塞而不通」,如果主不明,那十二官危,配合也就不密切了,可能还互相损伤,勾心斗角之类的。那么使得相互之间的这种关系就呈现一种闭塞的状态了,就不顺畅了,我们的形体就会受到极大的伤害了。
【以此养生则殃,】
如果这样去养生,那就倒霉了,就遭殃了。
【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那放在天下这里讲,治国,君王没德没有智慧,他下面的官员怎么样?上行则下效啊,官员也好不到哪去,相互间自私自利啊,勾心斗角啊,互相伤害啊,等等。那天下也就保不住了——「其宗大危」,政权就保不住,所以,「戒之戒之」!
岐伯一方面在讲医道,另一方面又在讲治国之道。黄帝本身就是个真人,又是个国君,又对中医感兴趣,也懂点儿中医。所以,岐伯与黄帝的对话,真的是高人与高人之间的对谈,又在讲医道,又在讲治国之道。
最后的四个字:「戒之戒之」!那意思就是,陛下一定要小心谨慎啊!要明白这十二脏器之间的关系,要明白正常的健康的状态下应该是什么样子,非正常的不健康的状态是什么样子。
掌握了这个道理,用来养生,我们可以长寿,用来治国,天下大昌。如果不懂这个道理,违背这个道理的话,养生就遭殃,治国的话,可能就失去这个王权,失去这个国家。
之前,《黄帝内经》讲「天人合一」,讲的是天地宇宙和人的合一。这里讲的「天人合一」,这节课讲的是天下和人之间的合一,就一个国家和一个人之间的合一。这也是一种「天人合一」,「天下」和「人」的合一,天下和人也是一体的。
因为个人是一个国家的最小单位嘛,无数个个人组成了一个国家嘛。如果每个个人,每个个体都非常优秀,这个国家肯定也是非常优秀的了。
那一个国家优秀与否,先看谁呢?先看国君。还好还好,我们眼前的这个国君「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他非常地优秀,德才兼备。
而黄帝礼贤下士,去岐山那儿请来的这个岐伯,也是个高人,也是德才兼备的,而且是个神医。所以可以讲,黄帝和岐伯应该说彼此引为知音吧,《黄帝内经》是高手与高手之间的会谈。
我们能够在一旁聆听这高手之间的会谈,也算是我们极大的荣幸了……





求分享

求收藏

求点击

求在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