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帝
内
经
医
之
始
祖
一部围绕生命问题
而展开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 节选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
养
生
宝
典
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
微信公众号
恒宁乐园
💧--------- 恒 宁 ---------💧
《黄帝内经》相当于是中医学的《阿含》
上节课,岐伯强调我们要注意时令与五行之气的对应关系。
然后黄帝就问:
【帝曰:有不袭乎?】
五行之气有不按顺序更替的情况吗?
岐伯说:
【岐伯曰:苍天之气,不得无常也。】
也就是说正常来讲,苍天之气(就是天赋于我们的这个气)是有规律的,不应该没有规律。
【气之不袭,是谓非常,非常则变矣。】
如果五行之气它这个更替的顺序错乱了,这是非常情况,非常就会导致种种恶性的变化产生。那么在天来讲是气候的异常,在人来讲就是病变了。
黄帝又问:
【帝曰:非常而变,奈何?】
如果真的有一些异常的变化,会导致什么样的情况呢?
岐伯说:
【岐伯曰:变至则病。】
如果真的有异常的变化产生的话,人就很容易生病了。
【所胜则微,所不胜则甚,】
「所胜则微」,我们还是拿春天来举例子,春天对应的是肝木,如果木气很盛(肝气很盛,不是木克土嘛,木能克土,也就是说木能胜土)肝木能胜脾土,那么脾土就是肝木的所胜。春天因为可以讲是木气当令,木能克土,这个时候即使脾土有病呢,这个病也相对来讲会轻微一些,因为此时土气不当令嘛。
「所不胜则甚」,春天,木气当令。金克木,木要是跟金来比,是不能胜过金的,所以呢,金就是木的所不胜,金是克木的。如果木气过强了,肝木之气过强了,那么肺金之气就不能够正常地克制肝木之气了,那么肺金如果生病,这个病就会比较严重。
【因而重感于邪则死矣。】
如果真的是脾土有病了,再加上肺金病得还比较严重,那身体就比较病弱了,这个时候再感染了其他的邪气的话,严重的可能会导致患者的死亡。
岐伯说:
【故非其时则微,当其时则甚也。】
什么叫「非其时」呢?因为肝木对应的是春天,那么夏天对于肝木来讲就是「非其时」。如果夏天肝这里出毛病,相对来讲就不如春天那么严重。
「当其时则甚也」,春天对应的是肝木,如果春天肝生病了,就会病得比较严重,因为春天肝气很旺,木气很盛。也就是说,哪种「气」当令,相对应的这个脏器如果生病的话,就会病得严重一些。
那夏天对应的是心火,是吧?心火。所以如果心这里出毛病的话,这个病在夏天好像显得会更重一些,是这个意思。
【帝曰:善!】
然后黄帝就说:善!您讲得很好! 【余闻气合而有形,】 我听说阴阳二气相合,渐渐形成了各式各样的万物。
这里的「形」,可以代表万物。
【因变以正名,】
那么万物形态各异,又一直在变化,人们为了认识清楚万物而不错乱,所以就给万物取了不同的名字了。
【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
天地的运作,阴阳的化合,对于万物来讲谁的影响少、谁的影响更多一些呢?
「可得闻乎?」,这方面您能给我讲讲吗?
「天地」和「阴阳」都是很大的,都偏于「本源」这边了。天地的这种运作或者叫造化(造化之力),还有阴阳的这种化合之力,对于万物来讲哪个影响更大呢?这是黄帝的问题。
然后岐伯就说: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
您问得太仔细了!
【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
这个「天地」,其实是非常广大的,难以度量。
【大神灵问,请陈其方。】
「大神」,这是岐伯对于黄帝的一个敬称、一种赞美。说您问的这个问题,都不是凡夫问得出来的,这只有伟大的神才能问出来。
古人都尊崇神嘛!把一个人推举成神,这是极大的赞美了。我们知道在前面,黄帝尊师重道,他称岐伯为「天师」、为「夫子」。
这里岐伯感觉黄帝问的问题都很高明、很深邃,常人都想不到,所以就说:哎呀,您这什么头脑,问出这样的问题,像大神一样!您有着不可揣测的头脑啊!「灵问」,就是说您问得实在是太灵妙了、太高深了。「请陈其方」,就是让我给您讲讲大概吧。
岐伯说:
【草生五色,】
自然界的草,一般呈现出五种颜色——青、黄、赤、白、黑。
【五色之变,不可胜视;】
而青、黄、赤、白、黑五色,每种颜色其实都有深有浅,所以草的颜色可以说是无量种,在五色的基础上有各种各样的变化,「不可胜视」,就是看都看不过来,颜色太多种多样了。
【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
那么草又生出了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五种味道也是有浓有淡,有的时候还有复合型味道,比如说你这个菜又酸又甘甜,或者那个菜有点儿苦,有点儿辣。酸、苦、甘、辛、咸五味,每一种味道都是有浓淡的变化,再加上有复合型味道、混合型味道,所以呢,「五味之美,不可胜极」,这种绝美的味道也是不可胜极的,简直我们的舌头都尝不过来了。
【嗜欲不同,各有所通。】
那么每个人喜好的都不一样,都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每个人喜欢的滋味都不一样,「各有所通」,他会随着他那个本能,就是最懂、最吸引他的那种味道。这个通其实就是懂。我最喜欢哪种味道,就经常去品尝这种味道,然后我就对它愈发地了解,愈发地懂。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这里的食就是供养、供给、滋养的意思。说上天用木、火、土、金、水这五行之气来滋养我们,大地用酸、苦、甘、辛、咸五味来滋养我们。
【五气入鼻,】
外界的这个五气,先入到我们的鼻子这里了。然后入进来之后藏在哪儿了呢?
【藏于心肺,】
藏在心和肺这里了。
【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
「五色修明」,指的就是我们眼睛的辨识能力非常好,对于青、黄、赤、白、黑以这五色为代表的种种颜色,有着非常准确的、明澈的辨察力,这是「五色修明」。
「音声能彰」,就是说我们的耳朵非常善于能听声音。一般耳聋的人,我们跟他讲话声音就要大一些,因为小声或者正常声他听不清,但是听力特别敏锐的人,我们小声说话他都能听得清楚,就好像这声音被放大了一样,这里的「音声能彰」就是好像音声被放大了一样,就形容一个人听力特别敏锐。
那我们能发现,「五色修明」形容的是眼睛视力好,那么「音声能彰」形容的是耳朵听力好。所以五气入到我们的鼻,藏到心肺,向上的话可以使得我们耳聪目明,是这个意思。
【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
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入口之后藏在哪儿了呢?藏在肠胃。因为我们的胃,它是进行初步的消化,然后小肠呢,主要进行深度的消化和吸收。所以说五味入口之后,藏在肠胃了,那提取出来的这种精华,「味有所藏」,这里的味就说是精华,精华就被我们人体收藏起来了,贮藏起来了。贮藏起来的目的呢,「以养五气」。这里的五气就不是五行之气了,养的是我们的脏气——五脏之气,养的就是心、肝、脾、肺、肾的气了。
所以这里讲的「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其实就是说我们的饮食是滋养五脏的。
【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心、肝、脾、肺、肾,这五气被养得很好,相互间很和合。
这个「生」就是提供一种积极性的助力,然后确保我们的身体能正常的运作。于是「津液相成」,该有的津液也就形成了。「神乃自生」,一个人看上去就非常有精气神儿(精气神足),身体好。
我们复习一下这节课的要点:
首先,就是说在不同的时节、在不同的季节,当令的那个「气」所对应的脏器正常还好,但如果生病的话,病得也相对地重,比如说春天,如果肝生病,他病得就会比在其他季节要重一些;夏天如果心这儿生病,那么病得也会相应得重一些。
再一个就是我们可以背诵的: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这里讲了天、地、人之间的关系:
天用五行之气来滋养我们,地用五味(五种滋味)来滋养我们。五气入鼻之后,可以帮助我们耳聪目明;五味入口之后,可以养我们的五脏之气。所以天也养我们,地也养我们,天地就是我们的父母,我们就是天地的孩子……
求分享
求收藏
求点击
求在看